第二节 幼儿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指导
一、幼儿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步骤
教师组织一次完整的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一般应包括如下几个步骤。
(一)选定观察的对象,确定观察的目的
教师要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遵循幼儿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根据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范围、目标要求、结合季节和地域的实际情况,选定观察的内容并制订合适的目标。
(二)做好观察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即如何引导幼儿的观察兴趣;教会他们观察的方法和观察的顺序;教师如何提出启发幼儿思考的问题;给幼儿准备适宜的观察工具;设计、印制相应的观察记录表等。
(三)善待观察对象,实施观察(用于观察有生命的观察物)
组织幼儿对有生命的观察物进行观察时,首先要教幼儿如何取得观察物的信赖,如观察小鸡时,最初小鸡看到有人在旁边,会很害怕,这时可以让幼儿拿一些小米喂它们,或轻轻地抚摸它们,消除小鸡的恐惧,幼儿才能好好地观察。
(四)引导幼儿做好观察记录,并组织幼儿讨论、交流
可以用事先印制好的观察记录表,做好观察记录。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记录,和同伴交流通过观察获得的发现。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全文都非常关注幼儿在活动中和同伴之间的讨论与交流,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二、幼儿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利用观察对象的显著特征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
教师在组织幼儿的观察活动中,只有利用观察物的显著特征,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才能引发幼儿对观察物的好奇和观察的欲望。
(二)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的特征
一般来说,任何一种观察物都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软硬、温度、气味、味道等,只有引导幼儿多种感官参与观察,才能获得对观察物多层面的整体认识。
(三)引导幼儿全面、系统、有序地观察
我们经常会看到幼儿初到一个全新的地方,他的眼球转动的轨迹是杂乱无章的,这说明孩子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观察训练,还没有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学会多角度观察,全面系统地认识观察物。同时,还要教会幼儿观察的顺序:从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到整体;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明显特征到不明显特征等。依据具体的观察物采用不同的观察方式。
(四)引导幼儿通过对观察对象的操作、摆弄,以全面观察事物,了解观察对象的变化 早在20世纪90年代,幼儿园便开始了“做中学”的研究,教师们都非常注重解放幼儿的双手、双脚,让孩子们参与观察活动,鼓励孩子们动手操作、摆弄,获得直接认识和经验。
(五)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达观察中的发现
教师还要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和同伴交流,丰富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还能促使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六)指导幼儿学习用各种方法记录观察结果
幼儿阶段,他们记录的水平很低,主要采用形象化的方式,如列表、绘画等,依据年龄班的不同,可采用转盘式(小班)、卡片式(小班和中班上学期)、表格绘画式(中班和大班)等方法记录观察结果。
三、幼儿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示例与分析
(一)一般性观察活动示例与分析
续表
(本设计改编于卜立新:《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指导》,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二)比较性观察活动示例与分析
续表
(本设计改编于卜立新:《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指导》,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三)长期系统性观察活动示例与分析
续表
续表
(本设计改编于卜立新:《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