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幼儿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的指导

第一节 幼儿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概述

一、幼儿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的内涵

观察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类科学认识中的重要实践活动,是幼儿认识世界的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它是指教师从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比较持久地感知某种对象的过程。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就是让幼儿以观察为主要的认识手段,了解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基本特征,丰富幼儿的科学经验,培养幼儿的科学情感和态度,从而使幼儿形成运用多种感官探索周围环境的习惯,是训练科学方法的一种科学启蒙教育活动。

二、幼儿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的价值

(一)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

对幼儿发展来说,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观察类的科学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幼儿学习科学最重要、运用最多的一种方法。婴儿降生后,世界上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崭新的、陌生的,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也只是依赖这种早期的生物本能,如他们首先会依靠这种本能,好奇地追随那些会发光、发亮、发声、色彩比较鲜艳的物体。他们的思维具有具体性、情景性、形象性的特点,因此,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是通过感觉器官来获得的。特别是在科学实验活动、种植和饲养活动、区角活动、科学游戏活动、散步、游览和采集等活动中都离不开观察。所以,我们说观察是幼儿了解自然的基本途径。

(二)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是帮助幼儿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直接作用于观察物,使他们获得最直接的、最具体的感性经验。如通过视觉感知观察物的外部形状、颜色、大小等外部特征;通过听觉,感知观察物发出的不同声音;通过触觉感受观察物的软硬、质地、温度等;通过味觉感受观察物散发的各种不同的气味。总之,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幼儿形成运用多种感官认识观察物的习惯,提高儿童感官的综合活动能力,促使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三)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学好其他领域内容的前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把幼儿园课程内容划分成五大领域:科学、语言、健康、社会、艺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融合和渗透是大趋势。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进行观察,需要用语言描述观察物的外部特征,组织幼儿交流和讨论自己的观察过程和结果,无形中会促使幼儿的语言发展;教师经常引导幼儿观察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观察和感受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都会促使幼儿健康和社会领域的发展;教师只有引导幼儿积极、细致地观察,才能在画画时,不至于出现逻辑性的错误。如有的小朋友在画荷花时,把荷花画在荷叶的上面。事实上,荷花和荷叶是独立生长的,一根茎上面会单独长一朵荷花,而另一根茎上单独长一片荷叶,荷花并非长在荷叶的上面。

三、幼儿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的类型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一般可以分为一般性观察、比较性观察、长期系统性观察三种类型。

(一)一般性观察

一般性观察是指在教师的帮助下,幼儿有目的地运用多种感官,对某一特定的自然物或科技产品进行的观察。这种观察形式在整个幼儿期均可以进行,是幼儿最基本的观察类型,其他类型的观察都要以一般性观察为基础。

通过一般性观察,幼儿可以获得如下信息:观察物的外形特征,如大小、颜色、形状等;观察物的外部结构和功能;动植物的生活、生长习性和特点;观察物的存在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观察物在动静两种不同状态下的区别,比如:观察大象的外部特征,除了要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大象长长的鼻子、大耳朵、庞大的身体以外,还应该提醒幼儿观察大象在静态的情况下是什么样的?是怎么走路的?是怎么吃东西的?进而了解大象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等。

(二)比较性观察

比较性观察是指教师引导幼儿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比较,以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观察是分类的基础。比较性观察要求对事物进行比较分析,需要较复杂的认知活动,观察的精细性,是概括和分类的基础。比较性观察只在小班后期和中、大班进行。

通过比较性观察,幼儿可以获得多种能力,如通过找出物体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提高幼儿的生活技能和审美能力;通过两样物体的对应比较,为幼儿分析判断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通过对新旧认识物的比较,有利于幼儿记忆力、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比较帮助幼儿把握事物的特征,有利于概念的形成。

一般性观察和比较性观察是目前幼儿园最常用的观察形式,它们虽然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但是,它们之间的联系是相当紧密的。一般性观察是比较性观察的基础,比较性观察中一定存在个别物体和现象的观察。

(三)长期系统性观察

长期系统性观察是指幼儿为探索动植物的生长、变化或自然现象而进行的连续、持久的观察,常用于幼儿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变化的过程或了解某一现象的变化规律。长期系统观察对幼儿的知识经验和智力要求较高,特别是要求幼儿要有观察的持久性,所以,这种观察始于中班,主要在大班进行。

通过长期系统性观察,幼儿主要用于获得如下信息和能力:了解动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探索自然界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培养幼儿观察的持久性。

长期系统性观察一般是对单个物体的观察,如幼儿观察小蝌蚪长成小青蛙的过程,幼儿观察一个月中月亮的圆缺情况等。教师一般都是在观察物有明显变化时,组织幼儿进行观察,或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随时随地组织幼儿观察。

以上三种观察教育活动类型都有密切的联系,在幼儿探索周围物质世界的过程中,往往是需要配合使用的,切不可机械、孤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