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幼儿认识量的教育活动指导

幼儿园量的教育贯穿小、中、大各年龄班,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幼儿认识量的教育主要包括比较各种量、量排序、量守恒和自然测量等。

一、幼儿认识量的教育目标

(一)小班

1.可以准确运用比较的方法辨别、区分大小、长短、高矮差别明显的两个物体,并能用词汇表达。

2.能从5以内大小、长短、高矮差别明显的物体中找出并说出两端量(最长的、最短的、最高的、最矮的等)。

3.根据物体的形状、颜色等外部特征或大小、长短等量的差异进行3个物体的正排序。

(二)中班

1.能准确认识并区分物体的宽窄、粗细、厚薄、轻重。

2.能从五六个大小、长短、高矮、粗细、厚薄、轻重不同的物体中找出其中含有的两个等量的物体。

3.能根据物体外部特征或量的差异,进行5以内的正、逆排序。

(三)大班

1.认识宽窄并能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

2.初步理解量的守恒。

3.能按规律排序和自由排序,并且能按物体量的差异进行10以内的正、逆排序。初步理解排序物体之间的传递性和双重性关系。

4.学习自然测量。

二、比较各种量的教育活动指导

(一)比较各种量的教育方法与步骤

1.感知和比较物体的量

前面我们提到,幼儿最初对量的认识实际上是对量的感知,他们通过观察、触摸等方式体验到物体的大小、长度、重量等方面的特性。因此,要让幼儿充分体验和感受到物体的量,并逐渐地学会正确认识和区分,就要给幼儿创造大量感知的条件,让他们在看、摸、摆弄等活动中,体验和比较物体的量。

目测比较。通过视觉观察,幼儿很容易对大小、长度、宽窄、粗细等量的特征进行比较,比如面对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大部分幼儿都会伸手去选择大的那个。重叠和并放是目测比较中的常用方法,例如,将两个长度一样宽窄不同的木板重叠在一起呈现给幼儿,他们很轻易地就能分辨出其中的不同,将两支长短不一的铅笔并排放在同一水平线上呈现给幼儿,可以帮助他们获得长度感知的直接经验。

运动感知觉比较。和大小、长度等空间量不同,幼儿无法用眼睛直接观察出重量,必须通过肌肉运动觉对其进行感知。因此,幼儿主要通过用手掂量和提起物体来获得对重量的感知。两个外形一样重量不同的物体,可以让儿童掂一掂、提一提来体验轻重,在掂、提的过程中,幼儿也可以认识到不同材料的物体重量可能不同。

触摸觉比较。除了目测之外,幼儿对大小、厚薄、粗细等量的感知还可以通过触摸的方式获得。比如,让儿童抱一下大皮球和小皮球感知大小;摸一下字典和图画书来感知厚薄;从袋子里摸出粗圆柱体和细的圆柱体来感知粗细……在幼儿触摸的过程中,还可以锻炼他们用正确的词汇对所触摸的物体进行描述。

在教幼儿运用感官比较物体的量时应注意如下问题。

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在选择进行比较的物体时,应排除无关量的干扰,突出目标量。例如,在学习长短的时候,应该尽量寻找粗细、形状一样,长短不同的物体;认识厚薄时就要尽量选择长宽一样,厚薄不同的物体。并且随着幼儿认识水平的提高,应该逐渐减少不同物体之间量的差异。同时,在让幼儿自己动手比较的过程中,应注意提醒幼儿物体重叠并放时应对齐。

在幼儿初步认识了某种量并初步掌握用词语予以表达以后,应通过一些活动复习巩固对量的认识,下面的方法适合于在初步认识量的基础上。

2.进一步认识物体的量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应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帮助他们发现各种特征不同的空间量,以促进他们对量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比如,在区角中投放粗细不同的小棍和大小不一的孔洞,让幼儿在小棍和孔洞配对的过程中更清晰地了解粗细;给儿童放置很多大小不同的瓶盖和瓶子,让他们在玩盖瓶盖的游戏中感受瓶盖、瓶口的大小不同,逐步摸索规律,又快又好地盖好;在商店可以为儿童准备一个小天平,让孩子们把不同的“商品”放上去称量、交换,从而获得轻重的感知。

3.寻找和描述物体的量

前面我们也说到,量是充斥在幼儿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的,我们可以运用这些丰富的资源,引导幼儿在周围的环境中寻找量和发现量,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在实际生活中对幼儿进行量的教育。例如,在发牛奶的时候给儿童不同形状的杯子,让他们认识到不管牛奶的形状怎么变,大家杯子里都是一袋牛奶;又如,排队的时候让他们按高矮个头排队;也可以让幼儿在回家的路上、在家中找出不同的量回来描述给老师,这样既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量,也可以锻炼他们准确地用词汇描述量。

4.巩固对量的认识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很多老师都会反映集体数学教学活动效果总是差强人意,而且很难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依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创设各种游戏,把量的知识运用到各种形式的游戏中。比如,开展竞赛游戏,“看谁找得快”“看谁找得多”让儿童按教师要求在一堆物品中找出对应的量,在交给教师的时候说“我找到了一本薄薄的小书”;邀请小兔做客的游戏,大兔子坐大椅子用长筷子,小兔子坐小椅子用短筷子等,在游戏中巩固幼儿对各种量的认识和表达。

(二)比较量的教育活动示例及分析

续表

续表

三、量排序的教育活动指导

(一)量排序的教育方法与步骤

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很早就接触到了有关顺序的东西,很多玩具如套碗、套塔、套娃等本身就含有顺序的特点,幼儿在玩耍的过程中对顺序有了最初的认识,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幼儿的这种认识更加的清晰和明了。对于小班初学排序的幼儿,教师首先要清楚明确地表达排序的要求。例如,排序的方向是横排还是竖排,长短、高矮等排序要在同一起始线上,以及按什么规则(如大小、形状、颜色、递增、递减)排序等。然后要逐一示范,比如按大小的顺序串珠子,教师拿出3颗大珠子和3颗小珠子,然后告诉幼儿“我先穿一颗大的再穿一颗小的,小的穿完再穿一颗大的,就这样一颗颗的穿下去”,让幼儿根据示范穿好自己手里的珠子。幼儿有了一定的排序经验后,要引导他们按自己的想象和兴趣自由排出各种序列,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干扰幼儿的自由排序,只有当他们求助或出现明显错误时再对他们进行帮助和指导。幼儿完成排序之后要请他们说明排序的理由,鼓励他们尝试新的排序方法。同时幼儿完成各种排序后,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理解序列中的三种关系,发展他们相应的思维能力。

(二)量排序教育活动示例及分析

续表

续表

(示例改编自:江苏省东台市职工幼儿园,孙慧琴、武银红,http://www.yejs.com.cn/jiaoan/article/id/48442.htm)

四、量守恒的教育活动指导

(一)量守恒的教育方法与步骤

1.变换图式

通过改变同一物体的不同形状,让幼儿判断物体的长度、大小等是否发生了变化。(如图11-3)

图11-3

长度守恒。不管是拼成W型还是方型,火柴的数量和长度并没有发生变化;将绳子拉直和弯曲它的长度并不会减少或增加。(如图11-4)

图11-4

容积守恒。等量的水倒进不同的容器中,虽然水面不一样,形状不一样,但水的多少是不变的。(如图11-5)

图11-5

体积守恒。在前文中我们也提到,随着对量认识的加深,儿童会逐渐理解同样的一块橡皮泥不管是揉成球还是搓成条,它的体积是不变的(如图11-6)。

图11-6

2.做守恒判断时选取同等的两份物体

守恒的目的是让儿童理解物体外形发生变化后,总量是不变的,因此,在做守恒判断时要运用两份同量的物体。例如,两段一样长的毛线,把一段摆直,另一段摆成弯弯的形状;再如,我们在倒牛奶的时候,可以拿两袋完全相同的牛奶,倒入两个不同形状的杯子中,幼儿可以直观地、有比较地看到这种变化后的量还和从前一样,只是外形发生了变化。如果只用一份物体,当它改变了外部形态时,儿童只能看到这个变形的量,原形已经不存在,只能靠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对比,这样不利于他们做出守恒判断。

3.逐渐引入整体与部分的思想

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让幼儿把一大杯水倒入几个小杯子里,或者把一桶沙倒入几个小碗里,这样他们就会认识到小杯子里的水、小碗里的沙加起来和大杯子的水、小桶里的沙是相同的,进而开始初步理解几个小部分加在一起等于一个整体。儿童学了量的守恒,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同时渗透了集与子集关系的思想,可以为他们以后理解数的组成和加减法中三个数群之间的关系准备感性条件。

(二)量守恒教育活动示例及分析

续表

(示例改编自:浙江学前教育网《大班数学教案:量的守恒》http://data.06abc.com/20120702/32241.html)

五、自然测量的教育活动指导

(一)自然测量的教育方法与步骤

用筷子、脚步、小碗等不同的自然物为量具进行直接测量称为自然测量,学习自然测量可以加深幼儿对各种量的认识,帮助他们初步认识各种测量工具,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学习自然测量的过程中,首先,要告诉幼儿测量的对象和可以使用的测量工具;其次,要讲清测量的起点、终点、移动方法、记号,还要帮助儿童养成重复测量验证测量结果的好习惯。例如,要测量从小桌子到书架的距离远还是到门口的距离远,可以让儿童用脚步来测量。教师首先在小桌子、书架和门口各画一条线作为测量的起点和终点,然后让儿童的脚尖朝向书架终点的方向脚后跟和起点对齐,前脚的脚跟和后脚脚尖贴紧两脚依次交替向前走,并数着自己的步子。同样的方法测量小桌子到门口的距离后,根据自己数的步子来初步判断桌子离哪边较远,然后再测量一次看看结果是否和刚才一致。

在整个测量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儿童提供不同的测量工具对同一个量进行测量。这样他们就会认识到,同一个量由于选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量次数和结果是不相同的,进而得知要比较两个不同物体的量一定要采用同一种测量工具。

(二)自然测量教育活动示例及分析

续表

续表

(示例改编自:南通市市直机关第二幼儿园,朱玉华,http://www.yejs.com.cn/jiaoan/article/id/340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