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幼儿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

第一章 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第一节 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

幼儿的科学不同于成人的科学,前者是以动作逻辑为基础,后者是以形式逻辑为基础。二者的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幼儿的科学是一种经验层次的科学知识,幼儿只能通过观察获得有关事物和现象具体的、个别的经验,如果要幼儿说出具体事物背后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或者解释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是比较困难的。幼儿经常会颠倒因果关系,例如:某3岁儿童和爸爸在海边散步,海上开始起风了。阵阵海风将很多渔船上的旗帜都刮得呼呼作响。这时,儿童大声说:“有风。”爸爸见儿童已经注意到这一自然现象,就趁势问道:“这么大的风,是从哪里来的呢?”儿童回答:“是红旗扇的。”爸爸说:“红旗怎么会扇出这么大的风呢?”儿童这时便又强调:“就是红旗扇的。”边说边用小手模仿红旗扇的动作。第二,幼儿的科学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18世纪,拿破仑时期的哲学家维柯曾经说过:“人们只能清晰地理解自己建构的一切。”随着幼儿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改变。当这些直接经验与幼儿已有的认识不一致时,新旧经验之间的冲突、同化、整合导致了他们认识的改变,这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因此,与其说幼儿的科学是一种肤浅的、不完善的认识,还不如说它是一个正在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我们应该用一种发展性的观念理解“幼儿的科学”,把它看成是一种处在不断发展、变化和完善过程中的科学认识。第三,幼儿的科学是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幼儿分不清主观的现实和客观的现实,往往从主观的意愿出发或赋予万物以灵性。儿童非常相信自己的假想,认为它是真的、正确的,常常是在游戏的情景中、在假想情景中观察现实、探索科学。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性使幼儿的科学带有主观性的色彩,这恰恰也是幼儿科学的独特之处。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指教师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地对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一切探究活动过程的总称。这个概念指出:第一,教师在儿童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角色,教师是一个引发者、支持者和引导者;第二,探究是儿童的探究,并且儿童的探究是有主动性的;第三,儿童在探究过程中,使儿童学会使用多种科学的探究方法,如观察、操作、发现等;第四,在儿童的探究过程中,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兴趣,使儿童萌发科学情感,培养科学态度,提高儿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构成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前提,可以明示科学教育进展的方向;可用以选择理想的学习经验;可用以界定科学教育活动计划的范围;还可作为科学教育活动评价的重要基础。即: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目标既是我们组织活动的起点,同时又是整个科学教育活动的归宿。

一、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制订的依据

(一)幼儿学科学的特点

1.幼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幼儿从他们出生之日起就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喜欢探究,是天生的“科学家”。儿童的好奇心常常表现为对新异刺激的注意、趋向、提问、操作、摆弄等行为。他们表现出好奇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候他们会自己直接操作、探索,有时也会不厌其烦地向成人提问,一般两三岁时是儿童提问的高峰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每天只要是睁着眼,就会有无数的问题,如“人为什么要睡觉”“冬天小蚂蚁到哪里去了”“我是怎么出生的”“为什么我不能像小鸟一样在天上飞”等。如果成人对此有足够的重视,并且加以鼓励和引导,就会帮助儿童走上一条科学探索之路。相反,如果成人的态度敷衍,甚至是讥笑、不耐烦,幼儿的好奇心就会慢慢减弱、甚至消失。

幼儿的好奇心是儿童主动探究的原动力,是幼儿学习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而且早期形成的对周围世界的敏感性会使儿童在早期形成非常好的思维习惯,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品质,对儿童的一生都会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制订幼儿科学教育目标时,一定要注意呵护和发展儿童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关注和支持幼儿的探究欲望和探究行为。

2.幼儿最初关心的问题都和自然环境有关,这些都是基本的科学问题

大自然、大社会是儿童的活教材,3岁左右的孩子,每天都会问一些这样的问题:太阳为什么掉不下来?小草为什么是绿色的?风是从哪儿来的?天上的雨都是在哪儿存着的……他们所关心的这些现象恰恰是最基本的科学问题。

3.幼儿通过直接经验来认识事物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思维特点决定了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是感性的、具体的。即:他们的思维常常需要依赖动作、表情、实物、图片、材料的帮助,需要通过对操作物的摆弄去认识和了解周围事物。

4.幼儿的探究方法具有试误性

我们经常会看到幼儿拿一个大的锅盖,去盖一口小锅,发现不合适再换一个小一点的,如果他们发现拿的锅盖又太小了,就会再换。幼儿的这种行为就是试误性的典型表现。幼儿的这种试误性的探究方法,就像技术工人选扳手拧螺丝、科学家们在精密的实验室里做各种实验一样都经常会用到。

5.幼儿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是“非科学性”的

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解释以及所获得的经验受其原有经验和思维水平的直接影响,从而形成了幼儿期所独有的“天真幼稚的理论”和“非科学性”的知识经验。

幼儿原有经验的贫乏会使幼儿好心办坏事,如小朋友知道了喝开水有利于健康的道理,就会产生新的解释——给小鸡喝开水。

幼儿知识经验的“非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幼儿的认识具有表面性和片面性。幼儿期,他们还不能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对事物的认识不能抓住本质特征,对事物及其关系的认识和解释是依据他们接触到的表面现象。如两节电池连亮一个小灯珠。他们认为两节电池横着放和竖起来放是有本质区别的。另外,幼儿的认识还具有主观性和泛灵性。幼儿由于不能客观地解释自然事物和现象,经常会从主观意愿出发,或赋予万物以灵性。如扔一块石头到水里,幼儿看到石头沉下去,会认为石头不勇敢;幼儿搭积木总是搭不高,会生气地拍打积木,说“积木不听话”。

(二)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1.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当前,信息技术在人类社会和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是前所未有的,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是多种多样的。幼儿很小的时候就耳濡目染,受成人的影响,自己有什么不明白的也会求助于电脑;自己也想弄一本电子图画书看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方便了幼儿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幼儿的知识经验,因此,在制订学前儿童教育活动目标时,一方面要在幼儿应该掌握的科学知识做量上的规定,另一方面还要强调科学情感的培养和科学方法的获得。

2.科学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

电视、冰箱、空调、编织机、面条机、榨汁机、烤箱、微波炉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几乎使现代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打上了科学的烙印。在今天,一个不能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人几乎就像文盲一样,很难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因此,幼儿科学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前儿童,以科技素养的早期培养为宗旨,培养幼儿对科学技术的基本的、积极的态度,使幼儿体验到生活中需要科学,科学就在身边,科学就是我们每天所做的事。例如,让幼儿获取有关的技术经验和技术知识,发展幼儿的操作技能,培养幼儿对科技产品的兴趣以及了解科学技术的应用等。

3.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科技发展在给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环境问题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现代大工业生产造就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但也给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使人类生存受到威胁。我国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发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因此,中国作为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的国家,在终身教育背景下的现代幼儿科学教育应培养幼儿关注自然、关注社会以及帮助幼儿形成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初步的责任感。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要重视培养学前儿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幼儿关注周围社会生活中的科学技术,萌发初步的社会责任感。

(三)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特性

1.教育内容的生成性

教育内容的生成性是指教育内容超越事先的计划性,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在即时的情境、突发事件中,或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需要、兴趣和提出的问题临时安排。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当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他们才能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教师尊重幼儿就要尊重他们的需要和兴趣,开发和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使它们成为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生成科学教育活动。意大利瑞吉欧教育体系中,大部分的教育活动都是这种师幼共同生成的教育活动。

2.教育过程的探究性

自然科学本身崇尚实证的方法。自然科学研究的内容都是自然界能看得见、摸得着、能直接感知和探究的物质和现象。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究,所以,科学探究是幼儿科学教育的核心。在科学教育中,如果没有幼儿的探究过程,就不存在科学教育的过程。幼儿科学教育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

幼儿的探究过程一般经历以下三个环节:产生疑问,产生疑问是探究过程的第一步。幼儿有了疑问,并想消除疑问,主动探究才能进入真正的准备状态;进行猜想,有了疑问,幼儿就会运用自己有限的知识经验对问题和疑问进行猜想和解释,这是幼儿调动原有的经验和认识的过程,它为幼儿认识的主动建构提供了可能;进行验证,幼儿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如果实验的结果与他们的猜想一致,将强化原有的认识,提高他们原有经验的概括程度。如果实验结果与他们的猜想矛盾,将促使他们调整自己的认识,形成新的解释,再去与现实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不断演进的主动建构过程。

3.教育组织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可分为:集体探究活动、小组探究活动、个别探究活动。

集体探究活动是指全班在同一时间以统一要求、统一步骤和方法进行同一科学内容的探究活动。小组探究活动是指由少数幼儿组成小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个别探究活动是指幼儿单独或一两个在一起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集体探究活动因人数多,无法使每一个幼儿积极地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而小组探究活动和个别探究活动由于人数少,则可以让每一个幼儿积极主动地、尽兴地参与到活动中去。集体探究活动常常只能通过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程序和步骤进行,通常无法使科学探究活动真正成为幼儿的自主探究过程,而幼儿自发的小组探究和个别探究则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因此,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应该是结合我国师生比的特点,坚持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组织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在具体的教学中,使集体探究活动、个别探究活动和小组探究活动相结合,才能解决幼儿园日常教学中集体教育活动过多这一矛盾,更好地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究行为。

幼儿科学教育除了通过专门组织的科学教育活动之外,更应该灵活地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教师只要具备解读幼儿行为的能力,孩子们不经意的一个举动、一句自言自语都可能经过挖掘而生成一个精彩的科学教育活动。这种从幼儿的兴趣、需要随机生成的科学教育活动更能引发幼儿的主动性,教育价值比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活动更大。

4.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结果使幼儿获得广泛的科学经验

科学经验是指幼儿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通过亲自操作、凭自身感觉器官获取的第一手经验。幼儿思维的直觉性、具体性和形象性决定了他们只能获得一些有关周围物质世界的经验性的知识,即科学经验,或叫作表象水平上的初级的科学概念。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结果就是使幼儿经过探究活动获得广泛的科学经验。它可以是对事物外部特征的认识,如对小兔子的外部特征认识;也可以是对科学现象的理解,如对磁铁的同名极相斥,异名极相吸性质的理解等。科学经验虽然是最低层次的科学知识,但是它是与具体事物和现象联系在一起的,是幼儿认识事物的必要前提,能为幼儿形成抽象的科学概念提供大量的概括材料。

(四)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主要精神

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是国家进行幼儿科学教育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指导性文件,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活动指南。《纲要》明确规定了3~6岁幼儿科学教育的总目标、指导思想和内容要求,我们要对《纲要》进行解读,理解《纲要》的主要精神,并用于指导我们的科学教育活动,把它作为我们制订科学教育目标和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依据。

二、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分析

幼儿科学教育目标自上而下、从概括到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幼儿科学教育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和具体教育活动目标。

(一)幼儿科学教育总目标

幼儿科学教育总目标是幼儿教育总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幼儿教育总目标在幼儿科学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它是指幼儿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科学探究时所应获得的发展,是幼儿科学教育总的任务要求。这一总目标将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目标转化为幼儿科学教育领域中的具体发展目标,同时又是幼儿科学教育目标体中概括层次最高的目标。《纲要》对我国幼儿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做了如下规定。

第一,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二,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第三,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第四,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第五,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上述的五条总目标是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总的要求,它包括了科学教育内涵的三个方面:科学情感和态度、科学方法和策略、科学知识和能力,是幼儿阶段进行科学教育总的指导思想。

(二)幼儿科学教育年龄阶段目标

幼儿科学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指的是根据幼儿科学教育总目标确立的、按幼儿年龄阶段划分的中短期发展目标。它一般分为:3~4岁、4~5岁、5~6岁各年龄班的科学教育目标。幼儿科学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是总目标在各阶段上的具体体现,是总目标的具体化,因此,年龄阶段目标的要求在指导思想上和总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年龄阶段目标同时还反映了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目标要求的差异性。另外,科学教育的各年龄阶段目标之间是具有连续性的,这种连续性反映了幼儿发展的连续过程。

对于幼儿各年龄阶段的目标,教育部于2012年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科学教育各年龄阶段做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

目标1 亲近自然,喜欢探究

目标2 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目标3 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

(三)幼儿科学教育具体活动目标

幼儿科学教育具体活动目标一般是指一次具体的科学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按照儿童的发展特点制订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只有转化成一个一个的具体教育活动目标,才能落实到幼儿的发展上。在制订具体的科学教育活动目标时应该注意:要尽量体现目标的行为化和可操作性;要结合活动的具体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目标;要结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具体特点,提出有层次性的目标;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化。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目标一般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技能和方法、科学情感和态度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