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物体分类的教育活动指导

对幼儿感知集合的教育是指在不涉及集合术语的前提下,引导幼儿感知集合与元素,学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集合中元素的数量,并将集与子集及其关系渗透到整个幼儿数学教育过程中去。怎样设计感知集合的教育活动呢?教师首先要掌握各年龄儿童感知集合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各年龄班的教育要求,然后才能经过多种选择与决策,设计出符合儿童需要的感知集合教育活动。感知集合教育主要包括物体分类、1和许多、比较两组物体的多与少等几部分基本内容。

分类是把相同的或具有某一共同特征(属性)的东西归并在一起。它是幼儿感知集合教育的重要内容,既是小班学数前的教学内容,也是学数以后中、大班的教学内容。分类不仅能帮助幼儿感知集合,而且它是正确计数和形成数概念的必要基础,分类能促进幼儿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师在设计活动之前必须理解并掌握分类的类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拥有一个庞大的分类知识系统,以便为不同水平的儿童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分类要求。分类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按物体对象分类。

按物体的名称分类。把相同名称的物体放在一起。如从玩具筐里把皮球都拿出来放在盒子里。

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即按物体的颜色、形状分类。例如,把各种颜色的花片,按颜色分别放在不同的盒子里;把不同形状的积木,按形状分成几堆等。

按物体量的差异分类。即按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厚薄、宽窄、轻重等量的差异分类。例如,把大球和小球分别放在两个不同的盘子里;把厚书和薄书分别摞在一起等。

按物体的用途分类。把橡皮、铅笔盒、彩笔等归为一类,属于学习用品;把碗、杯子、牙刷归为一类,属于生活用品。

按物体的材料分类。即按物体材料的性质分类。如按木、铁、纸、布等不同材料对物体进行分类。

按数量分类。如把相同数量的物体归在一起。

按物体间的联系分类。如将手与手套、羽毛球和羽毛球拍、小猫和鱼等归在一起。

按是否分类。如把苹果放一起,把不是苹果的放一起。

第二,按维度(特征)个数分类。

一个维度(特征)分类。例如,分别按颜色、大小或形状分类,这都是一个维度(特征)分类。

两个维度(特征)分类。例如,把大的、圆形的归并在一起;把五个绿色的物品归并在一起;把小花猫在吃鱼的归并在一起,都属于两个维度(特征)分类。

三个维度(特征)分类。例如,把大的、红颜色的、正方形归并在一起;六个红色的苹果归并在一起;两只跳跃的小猴归并在一起,都属于三个维度(特征)分类。

自由分类。面对分类对象,幼儿自己自由地确定分类标准进行的分类。

第三,按包含关系分类。

具体概念分类。指对同类同名称物体进行分类。从不同的生活用品中把碗、勺子、杯子、梳子、镜子等分别归类。

一级类概念分类。例如,从一堆画有各种水果、餐具、学习用品的卡片中把水果的卡片拿出来或者分别归类。

二级类概念分类。例如,按动物、植物、交通工具等分类。

通过对分类类型的了解,我们能较为清晰地感受到不同类型的分类难度水平是不一样的,教师对分类难度水平的理解是准确判断幼儿的原有分类水平和“跳一跳”能达到的分类水平的必要基础,教师了解并理解分类的类型及难度为教师的因材施教提供了较大的内容选择空间。

一、物体分类的教育目标

分类是小、中、大三个不同年龄班的教学内容,在设计分类活动之前,教师首先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明确分类教育目标,拥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可以使教师更有效地在专门数学教育活动或者日常生活中帮助幼儿理解分类的价值与意义,学习并运用分类,为理解集与子集、建构集合概念打下必要的基础。

(一)小班

1.学习从一堆物体中,根据范例和口头指示分出一组物体。

2.学习根据物体的某一外部特征(如颜色、形状)和量(如大小、长短、高矮)的差异进行分类。每类物体宜在4个左右。

3.理解掌握“一样”“不一样”“放在一起”“都是”等有关词语。

(二)中班

1.学习按照某一物体量(如宽窄、粗细、厚薄、轻重)的差异分类。

2.学习按物体的数量分类。

3.理解掌握“合起来”“分开”“分成”等有关词语。

(三)大班

1.学习按物体的两个特征(如大小和颜色、颜色和形状等)分类。

2.学习自由分类,并用语言表达“为什么要把它们放在一起”。

3.分类过程中,初步理解类与子类的关系(如苹果多,大苹果或小苹果少)。

二、物体分类的教育方法与步骤

(一)感知和辨认分类对象

这是分类教学的第一步。只有充分感知分类对象才能对分类对象进行正确分类。这里的感知主要包括对分类对象的名称、特征和差异的感知。教师要用简洁明了、儿童易懂、由易到难的语言进行引导,比如,“桌子上都有什么?”“它们都是什么样子的?”或“图上都画了什么?”“它们都是什么样子的?”等。教师还要注意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比如,可以利用听觉听连续敲击桌子的声音个数,根据个数分类;运用运动觉感知单脚跳,根据连续单脚跳的个数分类。

(二)明确分类的含义及要求,按范例或口头指示分类

帮助幼儿理解分类的含义,并明确分类要求,幼儿才能在行动上正确分类。

在与幼儿共同感知分类对象的基础上,先由教师拿出一个物品作为范例,然后让幼儿从一堆物品中拿出所有与教师一样的物品,继而教师可拿出两个不同物品作为范例,请幼儿将有两种物品组成的一堆物品归为两类。也可让幼儿按教师的口头指示分类,教师说出物体名称或特征,请幼儿分类,例如“从筐里把苹果拿出来放到桌子上”“请把卡片上有五个东西的卡片拿出来”“请按不同的颜色把它们分成三堆”等。按范例分类要比按口头指示分类简单,所以在小班初学分类时,可先由教师示范如何按范例分类,然后再按教师的口头指示分类。

(三)给幼儿思考的时间,启发幼儿探索如何分类

当教师提出分类要求后,给幼儿思考时间,在观察的基础上认真想好教师的要求,然后再动手操作。对小班幼儿,教师可提醒幼儿注意老师让大家把什么拿(分)出来?看看是不是都找出来了?尤其是中、大班的两种特征以及自由分类,请幼儿不要急于分类,要认真思考探索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

(四)对不同年龄和水平的幼儿提出不同的干扰条件,逐步提高分类难度

刚学习分类时要突出物品的分类特征,比如,小班幼儿按大小分类,先选同颜色、同形状、不同大小的物品,然后可提高难度,选择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物品,这需要幼儿排除颜色和形状的干扰。大班幼儿进行宽窄分类时,可提供不同颜色、不同长度、不同宽窄的纸板,要求幼儿排除颜色和长度的干扰按宽窄分类。

(五)引导幼儿讨论分类结果,巩固对包含关系的理解

引导幼儿讨论分类结果对幼儿学习分类来说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幼儿巩固和加深对类概念的理解,切实理解包含关系。面对小班幼儿,教师可以在幼儿分类后请几位幼儿将他们找出的物品给大家看,讨论对不对,为什么;对中、大班幼儿可以一起讨论他们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幼儿共同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围绕类与子类的包含关系进行引导,比如,在幼儿说明“我把2辆小汽车、3辆自行车、1辆大客车、2辆大吊车放一起,因为它们都是车”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是车多?还是自行车多?”等问题,讨论结束后的总结更要重点强调类与子类的包含关系,渗透集合的思想。

三、物体分类的教育活动示例及分析

(一)小班物体分类活动示例及分析

续表

(示例活动过程改编自:http://www.hteacher.net《小猫钓鱼》。)

(二)中班物体分类活动示例及分析

续表

续表

(示例改编自:《按两种特征分类》,http://www.baby611.com;《和孩子玩物体分类的游戏》,http://jingyan.baidu.com/article/1709ad80ac20fd4635c4f079.html)

(三)大班物体分类活动示例及分析

续表

续表

(示例来自: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第六幼儿园 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