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区别“1”和“许多”的教育活动指导
区别“1”和“许多”是小班初期学数前准备教育的内容。该内容的学习对幼儿确切感知集合及元素具有重要意义,是以后正确学习逐一计数和认识10以内数的重要基础。教师要设计区别“1”和“许多”的教育活动,首先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明确教育目标,以便在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有效地帮助幼儿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切实掌握并运用“1”和“许多”,为理解集合与子集的关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一、区别“1”和“许多”的教育目标
第一,能区别1个物体和许多个物体。
第二,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即1个、1个的合起来是许多,许多可以分成1个、1个的。
第三,生活中正确运用“1”和“许多”词汇。
二、区别“1”和“许多”的教育方法与步骤
(一)区别1个和许多个物体
引导幼儿观察,区别1个和许多个物体。选择教具时,需要注意初学时要用同一种同颜色、同形状、同大小的物品,如一个苹果和许多个苹果,然后过渡到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物品,如一张桌子和许多把椅子;一盒彩笔和许多只彩笔;一辆大汽车和许多辆小汽车等。通过对各种一个和许多个物体的观察和比较,帮助幼儿初步理解1和许多,能区别1个物体和许多个物体。
(二)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运用操作活动帮助幼儿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例如,老师手里拿着一个盒子,盒子里装着一片雪花片,让幼儿看,问:“盒子里有多少雪花片?”“一片。”接着继续往盒子里快速放雪花片,使盒子里的雪花片与幼儿数量相同,让幼儿看并问:“盒子里现在有多少雪花片?”“许多。”然后,请每一个小朋友到前面从盒子里拿一片雪花片,要求拿时告诉老师“我拿了一片雪花片”,回到座位上,每个小朋友都拿了以后,请幼儿看盒子,“现在盒子里有多少雪花片?”“一片也没有了。”再让幼儿一个一个地送回,送回时要告诉老师你送回几片雪花片,“我送回一片雪花片”,全部送回后问“现在盒子里有多少雪花片?”“许多。”教师“哈哈,许多是怎样‘变成’1片、1片的?1片、1片的又是怎样‘变成’许多的?”引导幼儿思考并叙述,教师小结,进一步帮助幼儿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运用教学游戏活动帮助幼儿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例如,“小猫钓鱼”教学游戏,整个游戏过程都可以围绕“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进行。首先,协商安排角色。一只猫妈妈,许多只小猫,过程中要让幼儿知道猫妈妈只有1只,小猫有许多只。然后,猫妈妈给许多只小猫发鱼竿。发鱼竿之前引导幼儿说出鱼竿有许多只,每发一只鱼竿,猫妈妈就说“妈妈给某某某一只鱼竿”,小猫则回应“我是某某某,我是一只小花猫,妈妈给我一只鱼竿”。鱼竿发完后,猫妈妈带小猫到鱼塘边钓鱼(场地上特别准备好有多条鱼)。要求一只小猫只能钓一条鱼,把钓好的鱼一条一条的放在鱼篓里,放的时候要幼儿说“我放了一条鱼”,都放完后问幼儿:“现在鱼篓里有多少条鱼?”“许多。”……收鱼竿(进一步理解1和许多的关系)……最后可以回家吃鱼。发鱼之前问幼儿:“现在鱼篓里有多少鱼?”“许多。”下面小朋友一个一个来拿鱼,拿鱼时告诉猫妈妈:“我拿了一条鱼。”小猫钓鱼这个教学游戏整个过程都是围绕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而设计,幼儿只要参加游戏,就会在游戏过程中一次次感受体验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三)练习巩固,进一步理解“1”和“许多”
寻找活动。寻找“1”和“许多”的活动从难易程度上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准备好的环境中寻找。桌子上或者特定的区域里“1”和“许多”被突出出来,对比鲜明,幼儿比较容易找到。例如,桌子上放着一只碗,碗里有许多只勺子;桌子上还放着画有一个物品的和许多只物品的卡片……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请小朋友找一找桌子上什么东西是一个,什么东西是许多?”第二层次是在自然的环境中寻找。在活动室、盥洗室、幼儿园走一走,说一说什么东西是一个,什么东西是许多个。一个老师和许多个小朋友;一扇门和许多扇窗户;一只毛巾架和许多块毛巾;一个大滑梯和许多只梅花桩……这个层次的寻找比第一层次的难一点,因为寻找的范围大了,“1”和“许多”存在的密度小了。第三层次是运用记忆寻找。请幼儿说说家里或者其他现在看不见的场所中什么东西是一个,什么东西是许多个。家里有一台电视,许多把椅子;公交车上有一个司机,许多坐车的人……对幼儿来说这个层次的寻找是最难层次的寻找,因为需要幼儿记忆与表象的参与,所以可能需要教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
多种感官感知活动。引导幼儿运用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等进一步感知“1”和“许多”。例如,让幼儿运用听觉和运动觉,或者拍手或者敲桌子或者双脚跳等体验一下和许多下;让幼儿运用触觉摸魔箱里的皮球和乒乓球,说出魔箱里什么球是一个,什么球是许多等。
三、区别“1”和“许多”的教育活动示例及分析
续表
续表
(示例改编自:《1和许多》,http://y.3edu.net/xbqt/4643.html;《1和许多》,http://www.youjiao.com/e/20090711/4b8bcc60832d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