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幼儿数学教育与活动指导

第七章 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与方法

第一节 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

幼儿数学教育目标是指引幼儿园教师实施数学教育的指挥棒,是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设计和实施的依据,是幼儿数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当前,幼儿教师对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并不十分明确,虽然有的教师有目标意识,但距离目标清晰到位还有一定距离。要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数学教育,教师必须先关注幼儿的兴趣,所有违背幼儿兴趣的数学教学都是事倍功半,继续下去,幼儿可能还没入学就已经厌学了。所以幼儿园教师清晰地内化数学教育目标非常重要。

幼儿数学教育目标制定依据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幼儿的发展。幼儿是教育的对象,幼儿的原有水平、现实需要、发展的可能性和规律性是制定教育目标的首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决定了幼儿阶段数学教育不同于其他任何年龄段的数学教育,幼儿数学教育目标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利用和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程度。二是社会要求。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社会对社会成员的要求必然反映在对年轻一代的培养中,作为基础教育的幼儿教育,自然也有明确的培养要求。所以,数学教育目标的制订必须符合社会需求,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将来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三是数学学科特点。数学本身的结构和知识体系较为系统、严谨,逻辑性突出,制订数学教育目标必须考虑数学学科特点,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初步逻辑思维的发展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幼儿数学教育目标是一个目标系统,我们可以进行层次分解,第一层是幼儿数学教育总目标,第二层是不同年龄阶段的数学教育目标,第三层是具体的数学活动目标。目标的分解自上而下,目标的实现自下而上。

一、幼儿数学教育总目标

(一)情感态度目标

1.有认识和探索周围环境中的数、形、量等的兴趣。

2.愿意并喜欢数学活动,能主动、独立参与数学活动。

3.能感受、探究数学带来的愉悦体验。

(二)数学认知目标

1.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学习一些初步的、粗浅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2.获得有关集合、数、形、量、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感性经验。

3.逐步形成一些初步的数学概念。

(三)技能习惯目标

1.能正确使用操作材料,具有数学操作探究技能。

2.知道运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会观察、思考。

3.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二、幼儿数学教育年龄阶段目标

幼儿数学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是幼儿数学教育总目标的第一层次的分解,小、中、大班各年龄阶段目标之间是逐渐深入与提高的关系,它们相互整合构成一个整体。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具体规定了数学认知年龄阶段目标,具体内容如下。

目标1 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目标2 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

目标3 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

三、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目标

幼儿园教师组织数学活动都要有活动设计方案,方案中的活动目标即为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目标。例如:“4的分解与组成”的活动目标“①复习3的分解与组成;②掌握4的分解与组成,理解等量、互补、互换关系”就是一个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多个教育活动的目标系统地整合在一起并且较好地完成才能实现年龄阶段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实现了才能最终完成数学教育总目标。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目标是最底层也是教师接触最多、最熟悉的目标。

相对总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而言,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目标更具体且有较强的操作性,其表述有三种情况:一是从幼儿角度提发展目标,如学习点数4;二是从教师角度提教育目标,如培养幼儿点数4的能力;三是从评价的角度提评价目标,如能手口一致地点数4以内的物体。在实际的表述中,我们提倡从幼儿的角度提发展目标,这样更容易使教师关注幼儿的变化,尊重幼儿,使其更可能成为活动的主体。数学教育活动目标要与数学教育总目标与年龄阶段目标相一致,只有这样,年龄阶段目标和数学教育总目标才能较好地实现。

总之,教师要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数学教育,就必须建构幼儿数学教育目标体系。只有广大教师在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才能清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幼儿数学教育总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才能灵活全面地把握具体数学活动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教育更好地与幼儿身心特点相适应,更好地促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