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非正规学前教育的理念

了解非正规教育的起源以及部分特点,并且对其中的成功范例——四环游戏小组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之后,你的心中也许已经对非正规学前教育有了自己的认识,但似乎还不够清晰。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再走近非正规学前教育,揭开非正规教育的面纱,看看它的核心理念,以便我们在举办和实施非正规教育的过程中能有所参照。

(一)应需而生

非正规教育正是应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是从百姓的生活中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的,“哪里有需要就在哪里办教育”。比如上面提到的四环游戏小组,它的成立就是起源于家长的育儿需求。这个市场里的800多名摊商,相当多数是带着孩子一起生活,这些孩子中有很多都到了该上幼儿园的年龄,但由于各种原因只能散养在市场上,家长纷纷表示:如果附近能有一家收费便宜的幼儿园,非常愿意把孩子送来。8年来,参加四环游戏小组的孩子有增无减,因为家长的育儿需求一直存在。“有什么样的需求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为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也是非正规教育的一大特性。四环游戏小组的家长每天忙于生意,接送时间不方便,四环游戏小组就地处四环市场内,满足了家长接送的要求。同时,正因地处社区,所以才能更好地促进家长参与。社会需求是非正规教育兴办的原动力,而满足家长的需求则是非正规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二)平民办学

非正规教育一般面向的都是受教育权不能被有效保障的群体,或是教育需求未能满足的群体。其创办者和实施者也往往来自这个群体。可以说,非正规教育是民间自发兴办的教育,是平民化的教育,具有“草根性”,符合“平民教育平民办”的概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非正规学前教育中,家长的角色和地位大大地突出,成为教育中的主体,参与教育活动以及日常事务的管理。因为对孩子的了解和对社区周围环境的熟识,家长本身就可以成为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创办者。自己孩子的教育自己解决,我们的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团结起来解决。

(三)因地制宜

那么,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兴办和实施有没有一定之规?创办过程中有没有可以遵循的原则和方法?非正规学前教育一般都是依据当地现有的可利用的条件开办,“就地取材”,从明确服务对象及其需求、选址,到明确活动内容和形式,收集和利用开展活动所需的材料,都力求事先“本地化”。这样的教育才更加贴合需求,老师、家长和孩子才会备感亲切。同时,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因地制宜也体现在教师的来源和构成上,除了一定的专职的专业老师,有过养育经验的爸爸妈妈们,喜欢孩子、热爱教育事业的各方面各领域的人士都可以成为非正规学前教育的老师,发挥作用,因为非正规教育倡导“能者为师”。

(四)开放融合

众所周知,正规学校教育长期与周围环境相分离,与社会生活相隔绝,家长相对处于弱势、边缘的地位,不能有效地参与学校教育,更不用说参与学校的管理。非正规教育突破了正规教育发展中的樊篱,“打开门来办教育”,与周围的社会生态环境相融合,力求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周边资源,为邻里乡亲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的同时,赢得大家的认同和支持,非正规教育组织本身也是社区或村落的文娱中心,参与社区建设。

(五)守望互助

非正规教育与正规教育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生发出来的。俗话说“自助者天助”。你我同住这一片地界,同样有孩子要照看却因为工作或者其他原因而没有办法带在身边,于是一起协商:我们的孩子,由我们轮流来照管,今天你有事,孩子交给我;明天我有事,孩子就请你帮忙照顾。两家是这样,三家、五家、十家同样如此,每家都贡献出一点时间和精力,形成“邻里守望”的氛围,既不耽误各家的正事儿,又满足了每个家庭的育儿需要。左邻右舍之间相互搭把手,实现育儿互助,更是让我们生活的地方充满了人情味儿,邻里之间更为和睦,孩子成长更加安全,家长出门更加放心,社会也就和谐了。

在平时,家长之间、邻里乡亲之间彼此相互照应,守望互助,共同营造孩子健康成长的大环境。某个家长看到谁家的孩子可能会有什么安全隐患,马上就会前去制止,这正是保证孩子安全的最强力防线?这正是和谐的最佳诠释。

(六)灵活多样

“有什么条件就办什么样的教育。”非正规教育的兴办和实施灵活多样,没有一定之规,不一定需要专门的场地和时间安排、不一定按年龄编班、不一定具备大规模和严格的管理制度、不一定要求固定的组织形式。相反,它是灵活多样、便于开展的。可以是家庭托儿所,可以是小饭桌,可以是大树下的小分队,也可以是大篷车里的识字班……这些都是非正规教育百花园中的一朵。这种灵活性还体现在活动的生成性,没有固定的教材,很多的教学活动都来源于孩子的日常生活,来自我们所身处的社区环境,无论是活动的内容,还是活动的形式,都是灵活而多样的,而这也正是非正规教育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原因,更是它存在并适宜于农村、城乡交界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