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如何看待孩子的安全问题
1.“关注”≠“监禁”
关注孩子的安全,绝不意味着把他们“监禁”起来,因为,他们是那样的生龙活虎,他们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孩子的成长难免磕碰,他们需要“自由地成长”。但作为成人的我们在相信他们的同时,也需要对还不成熟的他们承担起责任,同时还要有所教育、提示和引导。
(1)这是一群生龙活虎的孩子
从本手册的前半部分,你已经了解到: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生龙活虎的孩子,他们个性奔放、无拘无束;父母很少管教,更给了他们自由奔跑的时间和空间。
在这群孩子里,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4岁的小不点儿在摊位间的狭窄通道里穿梭,冷不丁撞了额头,停下来自己揉揉,接着往前冲;孩子之间起了冲突,哪怕是小一点的孩子也毫不示弱,一拳头挥上去,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
正如你所看到的,这是一群个性较强、有点儿“野”,比较“皮实”,但是又很质朴天真、非常热情的孩子。从他们身上散射出来无穷无尽的活力,严丝密缝地契合着他们身处的生存环境,让他们拥有着小草一样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力。等他们长大成人之后,这种顽强的生命力会伴随他们一生,让他们能够独立、面对困境不盲目自卑、面对挫折不轻言放弃——对任何一个人来说,这都是最为宝贵的财富。
(2)孩子的成长难免磕磕碰碰
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些磕磕碰碰在所难免。面对孩子的磕碰,我们完全不必大惊小怪。毕竟,我们生活的环境不是真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接触各式各类的事物,没有所谓的“绝对安全”。活泼好动的孩子更像精灵,他们活力无限,喜欢在跑动中享受和煦的阳光、“啪”地倒在松软的泥土上,大口呼吸带着花香的微风。他们天生是要“自由地成长”的。初学走路时也许会不小心绊到桌脚,但很快就能学会小心谨慎地看路;和小伙伴争抢玩具时也许会忍不住大打出手,但慢慢也能学会用分享互助来解决冲突。正是在这些磕磕碰碰的过程当中,我们与周围的人、事、物发生了互动,逐渐积累起经验,从懵懂的孩子蜕变成长直至成人。
相反,如果非要以“保护”的名义把孩子禁锢起来,那么同时也就剥夺了孩子自由成长的权利,相应地,孩子也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为缺乏锻炼而免疫力低下、因为吃得太精太细而肠胃不好、因为营养过剩而肥胖、因为事事包办而胆小怕事、因为缺乏活动而身体动作不协调,活动能力欠缺更不用说自我保护而平地摔跤……相信这是任何一个父母和老师都不愿意见到的情形,然而不可否认这恰恰是目前许多城市幼儿园的孩子身上普遍存在的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孩子具有更为顽强的生命力,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3)孩子有趋利避害的本能
祖先赋予了我们趋利避害的本能,从我们呱呱坠地开始就有所体现。回想你的孩提时代,尽管还不会说话,也知道用哇哇大哭和手脚乱蹬的方式来告诉父母:我饿了、我冷了;蹒跚学步时,就算走得跌跌撞撞,也知道要尽力不让自己摔倒。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更将不断地为我们所用,伴随我们一生。看过下面这个案例之后,你对这一点也许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案例9] 我会蹲一蹲
在幼儿自由活动时,发现小豪、辰辰等几个男孩子喜欢从斜坡上跳下,但跳下时腿是直着落地,很容易摔倒甚至骨折,老师马上给以指导,告诉孩子落地时往下蹲一蹲,孩子很快就掌握了。沈国豪更是兴奋地跑回斜坡上,玩起了“跳—蹲”的游戏,动作一次比一次熟练。
(摘自四环游戏小组志愿者日志,2008.3.20)
然而,这个趋利避害的本能也是严格遵循着“用进废退”的原则。如果老是不用,也会退化。以下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案例10] T不会走路的孩子
睿睿已经4岁了,身体健康、四肢健全,可走路还经常摔跤,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我在幼儿园留到了放学,目睹了睿睿爸来接孩子的一幕:隔着老远,爸爸就打开双臂,睿睿也特别高兴,小脸都笑开了花,但是却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等着爸爸跑到自己跟前,一把抱起。这个过程发生得如此自然,让我有些目瞪口呆。正常情况下,孩子不都是会自己迫不及待地跑到爸妈身边吗?主班刘老师看出我的惊讶,告诉我:“这一幕几乎每天都会发生,睿睿父母年近40才得这么个女儿,宠爱得不得了,只要有大人在,从来都是抱在怀里,孩子很少有自己下地走路的机会。所以现在睿睿腿部肌肉发展比同龄孩子慢很多,不会走路,在幼儿园里经常走着走着就摔倒了。老师跟家长提过很多次,但家长就是听不进去,真为这个孩子发愁啊!”
(摘自志愿者在北京市某幼儿园见习的日志,2007年11月)
毫无疑问,我们当然不希望孩子变成温室里的花朵,禁不起风吹雨打;我们希望他们健康、坚韧、独立、自强、遇事有主见、行动有魄力。
我们希望孩子学会生存、学会生活、珍爱生命,那么,不妨就尊重孩子的自由,让他在健康主动的探索中参与真实生活吧。
2.“给他自由”≠“不管不顾”
与此同时,正如前面讨论过的,孩子毕竟是孩子,是弱小的生命,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他们对身边的危险缺乏基本的防范能力,对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估计不足,而且没有足够的能力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进行预期。如果把“给他自由”简单地等同于“不管不顾”,放任孩子而不加以管束,那么孩子也会时不时发生一些本不该发生的事故,用自己的安全来给我们敲响警钟。
看过以上案例,你是不是在为小豪和辰辰高兴、为睿睿叹息了?每个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不会走路的废物,每个老师更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总是受到伤害。那么,请你问问自己:作为非正规教育机构的教师,我希望我的学生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案例11] 下巴磕破了
这天早晨,4岁的田田像往常一样来到游戏小组。一进教室,老师就看见田田下巴上包着纱布。问了妈妈才知道,原来田田头天下午自己爬到三轮车上玩,从车上往下跳时,下嘴唇被竖在一旁的尖头铁棍给戳穿了。当时就流了好多血,田田吓坏了,一动不敢动,站着哭个不停。还好路过的涵涵妈看到,赶紧把她送回摊位。田田妈赶紧带孩子去医院,发现整个下嘴唇全被揭翻了,血肉模糊。田田妈心疼得不得了,又生气又自责:“跟她说了多少次不要爬,她不听。我本来想过一会儿就来找找她的,摊上忙,走不开……”
(摘自四环游戏小组志愿者日志,2009.12.20)
保护和促进发展并不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在孩子以活动促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做的很多。包括:帮助孩子发展他对周围环境的估计能力、帮助他更好地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帮助他发展安全意识、帮助他学会自我保护的技能。在孩子自由探索和其他活动中,老师、家长都在扮演着支持者和安全环境创设者的角色。
也正因此,非正规教育的教师不一定要掌握多么高深的专业知识,但对孩子的责任心和呵护心,是最基础的,也是必须具备的。只要教师和家长平时多经一点心,提前看到可能性,及时把隐患消除,或是经常对孩子多嘱咐一句话,就可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