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看一看,想一想
——一起来认识非正规学前教育
一、走近非正规教育
什么是非正规教育?为何要在教育前面加上“非正规”三个字?非正规教育和我们平时所见的学校、幼儿园有什么不同?
一般来说,我们常见的学校、幼儿园等都有专门的场地、例行的时间安排、在固定的时间招收一定年龄段内的孩子,按年龄编班,统一对学生传播知识和技能……这种教育组织形式往往规模较大,且具有比较严格的管理制度,聘用的教师也需要通过国家统一的资格认证考试。此外,还需满足种种硬性条件才能开办。而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只有这种正规的学校教育才是唯一的知识圣殿,就我们自己的亲身经验,我们所接触过的似乎也都是学校里的正规教育。然而,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正规教育整齐划一的培养方式、分科教学、单一的评价标准使得学生的知识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实际,不能满足人们多种教育需要。也许你还能回忆起自己上小学时的一些情景:老师板着面孔,上课时机械重复地做一些题目,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地听讲……尽管如此,你还是要庆幸自己能坐在课堂里,因为当年你身边的一些小伙伴可能都没有机会学习,这其实也是正规教育的制约性因素。正是由于正规教育的限制多,有相当一部分儿童和成人没能被纳入教育体系,丧失了学习机会。
此时,我们不禁会想,如果我们真心想办教育,难道就只有这样一种教育形式吗?还有没有开办门槛低一些、组织形式更加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呢?如果你有了这样的思考,那么恭喜你,因为你已经开动你的大脑,开始思考教育了。
下面我们就要一起来走近这种不同于正规教育的,举办形式灵活的非正规教育。但还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非正规”三个字并不代表它没有目的性和组织性,可以在生活中随意地开展。正相反,与正规教育相比,非正规教育的针对性更强,更能契合教育对象的需求和经验背景,“非正规”表明这类组织更多的是在教育体制之外,由充满活力的民间力量自发兴办。同时,非正规教育在组织活动时,更要贴近其对象,更需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具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组织性。
总而言之,非正规教育突破了正规教育的种种局限,兴办的门槛比较低,只要有心、只要用心,都可以开办起来,并且教育的形式没有一定之规,非常灵活。其实,以前村子里办的识字班、家庭辅导站,城市里大量兴起的“家庭托儿所”等都是非正规教育的形式,大家对此都不陌生,所以非正规教育也并不神秘。
具体说来,非正规教育的兴办不需要固定的场地,只要有一片空地、一棵大树或者一间仓库,随地都能进行;非正规教育也不需要特定的昂贵的材料,只要有几根粉笔,几张废旧报纸和纸盒子,几个蜡笔头就可以开展。和正规学校不同,非正规教育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不需要每天上下午各安排几节课,而是非常灵活,可以把孩子聚集起来集体组织活动,也可采取小分队的形式三三两两地开展。
在初步认识了非正规教育之后,或许你紧接着会提出第二个问题,非正规教育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提出“非正规教育”这个理念?下面这段内容介绍了非正规教育产生的背景,其中的某些说法或许会引起你自身的共鸣,会对非正规教育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随着“终身教育”思潮兴起,它批判了传统教育把学习的过程和实际生活分开,认为教育应该贯穿人的一生;不仅在学校中开展,更包括家庭的、社区的等多种形式。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把人们的视野从传统的学校教育中解放出来。
由此,非正规教育的概念被提了出来。因其贴近老百姓的需求,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很快就受到人们的推崇。目前,各国都出现了非正规教育的形式。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非正规学前教育就已经应需而生,河北、内蒙古、甘肃、贵州、广西等省、自治区的农村地区办起了如混合班、周末班、学前班、大篷车、游戏活动小组、儿童活动站、巡回教学点、母子活动中心、家庭辅导站、牧区的流动幼儿园等,花钱少见效好,使处于不利生活与教育环境的儿童也能接受一定的早期教育,又为家长提供学习卫生保健、教育知识和相互交流经验的机会,为促进当地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做了实实在在的工作。这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优秀例子。
本书将为大家展现出一幅非正规教育的画卷,既有理论部分的解释,也有具体如何实践和操作,以供大家学习和借鉴。在你阅读本书的时候,你会发现非正规教育办起来没有那么难,如果你想要成为一名教师,有志于和孩子们一起生活游戏,那么非正规教育将会是你手中的宝贝,它会让你感受到快乐,感受到教育的灵动和生命的色彩;相信你一旦走进非正规教育,你的生活将会翻开新的一页,你将会在更加广阔的天地里自由翱翔!快给自己加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