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如何设计组织集体教育活动
1.如何发现教育资源
非正规教育活动的来源很多,只要你细心观察,周围所有的材料都可以加以吸收利用成为教育活动的资源,我们先一起来看几个例子吧!
[范例1] 杨树下的“毛毛虫”
杨树下的“毛毛虫”
活动缘起:四环游戏小组的小院内有一棵很大的杨树,孩子们每天在树下游戏,大树成了游戏小组的一员。最近孩子们发现杨树上经常会掉下来一些“毛毛虫”样的东西,有的孩子捡起来玩,有的孩子对这个东西还有点儿害怕。基于孩子们的兴趣,我们设计此次活动,和孩子一起探究这个杨树下的“毛毛虫”。
这个活动设计来源于孩子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孩子们对于春天杨树下掉落的“毛毛虫”产生兴趣,自由玩耍起来,教师发现了孩子的兴趣点,便设计了此次活动。
——非正规课程来源于生活,材料易得,生活中的废旧材料、有趣现象等都可以成为课程设计的来源。
注意:观察一下孩子平时生活中都玩儿什么,看什么、说什么,把这些都有意识的记下来,都可以成为活动的来源哦!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例2] 三月三 放风筝
活动缘起:
我国民间素有农历三月三放风筝的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春天的喜悦和情趣,而且还能强身健体。四环游戏小组有的家长是制作风筝的能手,他们用一张纸三下两下就能做出一个简易的风筝,孩子们看见后很喜欢。由此,结合家长自身的资源,我们设计了此次活动,让家长带领孩子利用简易的材料制作风筝和放飞风筝,既激发了他们的教育信心,也让孩子在春的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这个活动的来源是家长身上的乡土民俗,这也是非正规教育乡土特色的体现。风筝是家长小时候都玩过做过的东西,有很多家长是做风筝的能手,那么,发挥他们的力量既可以充分地调动家长参与,又激发了他们的自信心,何乐而不为呢?
想一想:你所在的地区有哪些乡土特色的资源?(如乡土游戏、民谣儿歌、乡土玩具、民俗,你所在地区孩子的家长都来自哪些地方?他们家乡都有哪些民俗?(民歌、剪纸、戏曲等)家长们各自潜藏有哪些本领?快来统计一下吧,这些都可以成为课程设计的来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例3] 十月一日国庆节
活动缘起:
在四环游戏小组,每个月都会举办一次集体生日会,大家一起给当月过生日的孩子庆祝。孩子们对于自己的生日都很了解,但是祖国妈妈也有生日,孩子们了解吗?结合孩子们自身的生活经验,我们开展了“十月一日国庆节”主题活动,让孩子知道自己是中国人,懂得祖国妈妈也有生日,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渗透节日、月份、时间等概念。
这个活动来源于节日习俗,每年的传统节日、固定节日都是孩子们生活中的重要教育资源,可以借此引导孩子了解周围的生活,了解社会,以及与人相处的关系,同时还可以渗透时间的教育。
想一想,还有哪些可以成为你的教育活动的内容?把你现在想到的东西写出来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见,非正规教育活动产生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是来源于现成的材料;可以是来源于孩子的兴趣;也可以是来源于优秀文化的遗产。
·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及不同特点。
·季节与人类的关系(衣物、保健等)。
·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如泥土里的小虫子、天空的飞机、滚动的轮胎等)。
·孩子的行为习惯(如最近有孩子长虫牙了)。
·孩子活动中发生的事件(如发生争执了、乱放玩具等)。
·其他偶发的事件(如停电、下雪)。
·关于时间(游戏小组的一天、年月日、星期、整点半点)。
·孩子或家长身上的乡土民俗资源(窗花、风筝、柳笛等)。
·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劳动节、儿童节……)。
非正规教育的理念强调乡土认同和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在设计教育活动的时候要注意来源于对象人群生活中的东西,类似圣诞树等外来的文化和内容,离他们生活比较远,不能激发家长教育自信的东西就尽量少出现。
2.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一般是两部分:经验准备和材料准备。经验准备是说关于你将要开展的这个活动,孩子是否具有了相关的生活经验?比如春天的时候,孩子看到了柳树发了芽,嫩绿嫩绿的,那么这时候孩子就有了关于柳树发芽的生活经验,教师就可以在经验准备的基础上带领孩子们编柳树姑娘的“辫子”。那么这时就需要相关的材料准备了,比如皱纹纸、胶水、白纸等。活动前,这两方面的准备都要做好。
同时教师也应该提前考察活动的场地是否适合,保证场地的安全。(例如冬天户外活动前,如果不是以“雪”为活动内容,一般要把积雪清除,以免滑倒)
在下文中,我们将会出示一些集体活动的范例,大家可以结合上述原则来看,并从中领会非正规教育的特点,也可以试着自己来设计一两个活动,“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自己试试效果会更好。
3.集体活动设计范例
杨树下的“毛毛虫”
(1)目标
①知道“毛毛虫”是杨树的花。
②能发挥想象,用“毛毛虫”拼摆成一定的数字或形象,并体会自由创造的乐趣。
③乐于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探索和认识多种多样的自然现象。
(2)活动准备
“毛毛虫”若干。也可以发动孩子和家长拣拾后带来,老师做好的造型范例几个。
活动前孩子已对“毛毛虫”产生了兴趣,有经验准备。
(3)步骤
户外活动时请孩子观察、拣拾地上的“毛毛虫”。
请孩子边摆弄边自由讨论:“毛毛虫”是什么东西?从哪儿落下来的?
小结:“毛毛虫”是杨树的花,春天的时候开花,花开败就落下来,杨树是先开花再长叶子的。
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请他们继续观察,看看眼下杨树上有没有树叶,是什么颜色,什么时候长出叶子的。
① 教师示范用“毛毛虫”拼简单的数字、形状等,大家来辨认;引导孩子思考自己想摆什么,提示大孩子试着拼摆变换和老师不一样的图形。
② 分组游戏:请孩子发挥想象力,自由拼摆。每组发放一篮子“毛毛虫”。启发小孩摆一些简单的图形、数字;鼓励大孩子摆和老师不一样的、独特的、复杂的图形。孩子可以在桌子上随意摆,教师注意观察并进行个别引导。大家可以互相显示自己摆的图形。每人摆出2~5种图形。感受自由创造的乐趣。
提示:教育要时刻注意混龄组织的特点,活动时可以大小分组,也可以结对子,大小互助。此次活动由于操作时难度任务不同,因此采取分组的形式,划分了大小孩子各自的任务难度,教师对不同组提的要求也有所区分。
想一想:什么时候需要分组?什么时候可以混龄?考虑一下各自适合的条件吧!灵活分组。
③ 展示成果:每组小朋友摆好了之后和周围伙伴互相介绍自己摆出了什么。弟弟妹妹可以说说是谁帮助自己拼摆的。
提示:每次活动之后的展示环节也很重要,如果操作完成时间不一致,可以在放学前统一进行总结;此处是在本活动后总结展示,主要作用是让孩子看到大家的作品,激发成就感,并为小孩子提供模仿学习的机会。
(4)讨论
请几个小朋友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讲讲自己是怎么拼出来的。建议孩子在户外自由活动时或回家后还接着玩这个游戏。
(5)延伸活动
爸爸/妈妈老师可以做什么?
①户外活动时带领孩子捡拾“毛毛虫”。
②参与孩子活动,拼摆出不同的图形,听听孩子对作品的介绍。
(6)注意事项
①在孩子自主创造游戏的时候,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如多引导年龄小的孩子,可以让他们照着范例进行拼摆,而对年龄较大的孩子,则鼓励他们创造比较复杂的形象。
②活动不限于室内开展。
③用“毛毛虫”开展数学活动,例如,数数,摆出数字1~10,简单的加减,以及拼摆成三角形、正方形、圆形或其他图案等,大孩子可以进行图形的组合。
(7)延伸活动
①户外延伸:户外活动的时候让孩子三三两两地边捡边拾,直接在地上用“毛毛虫”拼摆图形,引导孩子继续开发想象力,看看毛毛虫还能拼摆成什么。
②向家庭的延伸:家长继续引导孩子在家里开展创意拼摆的活动,可以亲子比赛,看谁拼的花样多。
三月三 放风筝
(1)目标
①大孩子能够动手制作简易的风筝,小孩子在成人或哥哥姐姐的帮助下完成简单的风筝。
②体验与同伴共同放风筝游戏的快乐。
③孩子通过游戏感受春天的乐趣,同时通过带动家长参与,激发家长的教育自信。
(2)活动准备
多数孩子见过或玩过风筝。
塑料袋、已经做好的纸风筝,每个孩子一张长方形(A4左右大小)纸,玻璃绳,胶水,剪刀。
(3)步骤
①户外活动时通过游戏感知春风
小孩子每人持一个塑料袋(可以用绳系在袋上,提醒孩子塑料袋不能套在头上,以免发生危险),张开手臂迎风跑,塑料袋兜着风如同风筝。
大孩子每人一个简单的纸蜻蜓(用一张长条纸,两端对折,沿折出的痕迹撕到中间处,把两个小翅分别折向相反的两边,即成小蜻蜓。如果下半部分重力不够,可以在此处别一只曲别针),从高处抛下,观察纸蜻蜓会怎样?
体验了“放飞风筝”的乐趣之后,请孩子说说:为什么塑料袋能张开?为什么纸蜻蜓会在空中飘落?春天有风的时候小朋友还能玩儿什么?
提示:经验的铺垫很重要。学前儿童学习的特点是直观性、形象性,只有让他们直观感受到、经验到的内容才可以说出来。因此,此活动刚开始时让孩子在户外用塑料袋感受风,给孩子直观的印象,在活动中有了直观的体验,后面活动时才有兴趣制作和玩耍。
②做风筝
请家长老师展示自己做的风筝,并示范两种不同难度的风筝做法:
小孩子做风筝:在一个塑料袋的两个把手上系上一根绳,绳的长度适当,一端拉在手上。迎着风跑的时候塑料袋张开,就可以看见“风筝”高飞了。
大孩子做风筝:将一张长方形纸,长边对长边对折,中间出现一条“小河”(折痕)——两个长边再向中间的“小河”对折——在纸张的中央底部贴上几张长纸条作尾巴——在“翅膀”(可活动的纸张)的两侧各破一个小洞,用玻璃绳串起来并打结,留一段长度牵在手中,风筝就做好了!
此处教师可以请家长参与进来,发挥家长的资源,教做不同类型的风筝,教师协助指导。
③放风筝
幼儿将做好的风筝带到户外玩耍,看看谁的风筝飞得高、飞得好。大孩子可以帮弟弟妹妹放,一起体验风筝高飞的乐趣。
爸爸/妈妈老师可以做什么?
(4)注意事项
①本活动的实施需要孩子对于胶水的使用以及打结的方法有一定的掌握。初次使用胶水,教师需要动手示范正确方法:先用食指轻轻地蘸一点儿胶水,在盒子边上轻轻刮一下(避免孩子一下蘸太多),然后再轻轻涂抹在纸的背面(需提醒正反两面涂在其中的哪一面)。
②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活动安全,提醒孩子不能把塑料袋罩在脑袋上,户外放风筝之前教师要求孩子跑动时注意看别人,不冲撞。
③放风筝是一种民俗活动,家长中有做风筝的能手,让他们来担当家长老师指导孩子做风筝,活动前需要和他们沟通好,风筝制作要适合幼儿的特点。
(5)延伸活动
①与孩子一起制作纸风车,孩子在户外进行风车比赛。讨论和试验:风车怎样才能转起来,转得好。
②向家庭的延伸:家长在家里教孩子做其他种类的风筝,例如用纸扎的蝴蝶风筝等。建议家长抽时间带孩子到后海边上空旷的场地放风筝。感受亲子游戏一起放风筝的乐趣:
协助老师示范和指导两种不同的风筝的做法。
户外游戏时引导孩子注意安全,不把塑料袋往头上套。
和孩子一起放飞风筝,共同体验风筝放飞的乐趣。
附儿歌:纸风筝
纸风筝,天空飘,脑袋摇,尾巴翘:
“白云没我跑得快,燕子没我飞得高。”
风儿听了手一松,风筝落下挂树梢。
[范例] 自己动手做玩具
发掘生活中废旧材料进行玩具自制一直以来都是非正规教育的特色。奥运的运动项目标识蕴涵了我国传统的象形文字文化,形象生动,而其中又包含了各种教育资源。因此,结合家长玩具自制活动和孩子的兴趣经验,让家长带领孩子把奥运项目的标志做成像扑克牌一样的玩具,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玩具,感受奥运会的热闹景象,增强家长的教育意识,同时也增添了一批玩教具,丰富了非正规教育的内容。
提示:此教案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废旧材料制作玩教具的范例,各位老师可以以此为参照,平时的时间也找家长来做玩具,发掘生活中更多可以利用的材料,和孩子、家长一起动手来做玩具,让孩子们的活动更多样,更有色彩!
(1)活动准备
教师提前在白纸上画或印好奥运项目标志,提供给家长(一式多份);硬纸板、蜡笔、剪刀、胶水;《北京欢迎你》的歌曲磁带。调动3~5个家长参与。
家长和孩子们有关于奥运会的相关经验。
(2)步骤
①播放《北京欢迎你》的歌曲,营造气氛。
②教师提示孩子回顾关于奥运会的经验:2008年8月8日是什么日子?是第几届奥运会?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什么?
③教师出示奥运项目标识图,请孩子和家长一起观察,请孩子猜猜这些项目的名称是什么?
④家长老师指导孩子进行分组观察。
每组发一张完整的大标识图,请家长老师带领孩子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运动项目,引导孩子发挥想象猜猜项目名称。家长注意提醒孩子联系象形的特点进行观察。
⑤亲子制作标识牌。
家长老师示范:给标识涂色—把标识剪下—在硬纸板上抹胶水—把标识粘贴在纸板上—完成。
每组两个家长老师,带领孩子一起做。小孩子涂色,大孩子进行涂、剪、贴。
最后把做好的标识牌摆在一起,孩子可以用自己做好的玩具进行接龙、配对的游戏。
分组带领孩子观察项目标识图,启发孩子发挥想象认识运动项目。
给孩子示范如何做标识牌,重点强调几个关键步骤,注意剪刀和胶水的用法。
带领孩子一起制作标识牌,最后用自己制作的玩具进行游戏。
(3)延伸活动
①用标识牌进行配对、接龙等游戏,可以在蒙氏环节和自由活动环节进行。
②自制玩具:福娃拼图。
做法: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或打印福娃图,用废旧的冰棍棒摆成一排,贴在纸张背后,在纸张正面按照冰棍棒的纹路裁开,制成拼图。
③向家庭的延伸:
每家自制玩具:包括自制标识图、福娃拼图等。
玩扑克牌:
利用扑克牌作为教育资源,家长带领孩子在家中或摊位上进行活动,例如,认识数字、数字配对、数字接龙、比大小等。还可开展“小猫钓鱼”等游戏将数学教育融入到生活中。
奥运标识图
福娃拼图
奥运项目标识图
马术
象形字——马
(4)注意事项
①此活动需要孩子有相关的经验,活动前可以提醒孩子观察电视上、街道上的奥运项目标识。
②活动前可以提供给家长一些材料,让家长自己在家里做好几幅,带来让孩子观察。
③活动后还可以提供给家长材料,回家后每家做一套标识牌,在家里开展亲子游戏。
了解了这么多种活动开展的方法,你一定想要亲自实践一下了。但是,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除了上面的方法以外,你的精神状态、态度以及与家长和孩子交往的方式,都会影响活动的有效性。因此,我们准备了四环游戏小组的《教师须知》与你分享,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