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四环游戏小组教师须知
1.准备工作
①提前十分钟到游戏小组,不迟到、不早退,如有超过半小时请补班;有事需提前与配班教师和志愿者团队负责人请假,事后补班。
②教师的仪表和着装:仪表和着装得体大方,不浓妆艳抹,不披头散发,不穿高跟鞋、拖鞋,不穿低腰裤,不能留长指甲(以免弄伤孩子)。请说普通话。着装的配件搭配要适宜,不佩戴大的圆圈耳环、项链和大的手镯。
③在孩子们来到游戏小组之前,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将一切个人烦恼、不良情绪置于四环游戏小组之外,内心平和。
④教师之间明确半日活动分工,及时清除室内外的安全隐患,打扫好室内外卫生,保持整洁,保证各个区域都有充足的活动材料。
2.面对孩子时
①当欢迎孩子进入游戏小组开始一天的新生活时,让你的声音、你的肢体、你的眼神、你的双手……整个身心都表达出你真诚的爱意以及对他们的欢迎 !
②在没有获得孩子的接纳之前(多指孩子刚刚进入小组,对这里的环境还没有适应),不要因自己的个人喜好而随意触摸他(如摸孩子的脸蛋或头部);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谈论他的优缺点,也不要在背后用羞辱性的语言谈论他,以免给他贴上不良的标签。
③牵孩子的手时,要握住孩子的手掌,而不是拽住孩子的手腕,或拉扯孩子的胳膊;和孩子说话时,尽量弯腰、蹲下来或者坐在板凳上,使孩子能够自如地看到我们的眼睛,避免让孩子仰着头和我们说话。
④不随意带食物或礼物给孩子,如果带了,要交给当天的主班教师,主班教师在适当场合发放给孩子。其实,鼓励孩子,可以是一个微笑,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充满爱意的抚摸……而不一定是物质的奖励。
⑤对学前阶段的孩子良好的保育非常重要,因此,不要忘记提醒孩子上厕所(包括引导孩子提裤子等)。喝水、勤洗手剪指甲、穿着干净整洁等,引导孩子养成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更不要忽视这些环节的教育价值,因为带孩子上厕所、洗手不仅是培养孩子生活能力和文明习惯更是非常宝贵的与孩子个别交流机会,是了解孩子的重要时机。
⑥活动期间,教师举手投足大方文雅,说话声音悦耳,走路姿势从容镇定,不慌乱、仓促。站姿挺拔,坐姿端正,蹲姿优雅。不跷腿坐,不抱胸或手插兜站,不叉腰说话,不谈论与活动无关的事情,不使用手机。
⑦使用标准的普通话给孩子示范,不使用方言、俗语;把孩子当做平等的个体,不对孩子称呼“宝贝儿”,不用“儿语”,如“看花花!” “把你们的手手伸出来”等;使用有助于幼儿倾听的声音说话,语速既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处处为孩子做正面示范,活动期间不谈论与活动无关的事务,在孩子面前,教师彼此间的称呼应与孩子对教师的称呼一致。
⑧禁止使用羞辱、指责、命令、威胁孩子的语言,如“闭嘴!不许讲话!你不乖!教师不喜欢你了!”等,不在大庭广众之下让孩子丢脸,尽可能客观、公正的处理孩子之间的事件。
⑨教师不要隔着整个教室大声喊一个孩子的名字,如果他在很专心地做某件事,通常听不到你的呼叫,这对他也不礼貌,还打扰了其他孩子。应走过去靠近他轻轻对他说出你想说的话。
⑩永远不要把孩子置于没有成人看管的情况下(孩子要在成人视线范围内)。活动时,随时都要使自己处于面对大部分孩子的位置,做到“眼里有孩子”,及时了解孩子的动向;集体离开或进入活动室或外出时,一个教师在前面带队;另一个断后,确保所有孩子在成人的视线范围内。
(11)当太多的孩子在同一个区域玩,或当孩子开始为谁来玩玩具而发生争吵时,可以引导一个或更多的孩子参加到另外的一项活动中去。提供意见或选择,而不是简单地命令或禁止,为孩子提供合理的选择,有助于孩子做出适宜的行为,并为孩子提供一个发展他们的独立性和做决策能力的机会。
(12)对孩子的要求言出必行,否则孩子会觉得无所谓,甚至“钻空子”。如当孩子有了不适宜的行为,教师在处理该行为期间或之后,不要紧跟着就对孩子表示亲密(比如马上拥抱孩子),否则孩子会感到困惑,这样也不利于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成为一个守信用的人。
(13)在对待孩子的不适宜行为时,首先,要倾听,弄清楚幼儿为什么这样做是很重要的。通常,当幼儿疲劳时、刺激过度、遇到挫折、生病、生气或感到厌倦时,就会出现不适宜的行为。其次,对于孩子的不适宜行为,避免冗长繁杂地“说教”或“讲道理”,有时可直接用动作引导幼儿的行为,比如:当幼儿不喝水时,教师一边说“喝水了”;一边带着孩子一起喝水(记住:要说得少,做得多)。
(14)当孩子之间出现争执时,教师应在场,并判断何时进行适当的干预,何时应观察等待,在保障幼儿安全的前提下有些冲突可让幼儿学习自行解决。对幼儿的侵犯性行为要有所预见,把经常发生冲突的幼儿适当地分开活动。
(15)当已经有一位教师在处理个别孩子的问题时,如果他没有请你帮忙,其他教师避免再去过问,要相信那位教师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你的“不干预”能够让这位教师更好地和孩子个别交流,更好地处理问题。
(16)教师应及时反思自己的行为,半日活动结束以后,教师简单开会小结,一起回顾半日活动流程与自己行为的适宜性。回去以后写下自己对孩子的观察和反思,与其他教师共同交流讨论。
3.面对家长时
①家长是我们的教育合作伙伴,是四环游戏小组的主人,因此在四环游戏小组的活动中要特别注意发挥家长(尤其是值班家长)的作用,明确地告诉家长需要他/她做什么,要注意哪些问题,活动结束以后要对家长的值班情况进行客观真诚地回顾总结。
②与家长交流时,保持一种朋友间的平等的态度,不能用居高临下的态度或以“教师”身份自居,指教对方。
③和家长的交谈不局限于孩子,可以是最近的生活状况、各种趣事、家长的特长等。
④与家长交流孩子的情况时,教师首先应对孩子有比较客观、全面的了解,避免因个别偶发行为对孩子有偏见,引起家长不必要的恐慌。和家长交流孩子的不适宜的行为时,避免仅谈现象,尝试着和家长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⑤下摊位时,尽可能不要影响家长做买卖,或者是拿家长的东西不给钱。
⑥如需家访,提前和家长说好,避免“突然袭击”;做家访前需做好充分准备,明确家访的目的。家访时,尽量营造宽松的氛围,主动和家长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