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长面面观

四环游戏小组的家长远离故土,携妻带子来到城市,希望用双手和汗水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然而在这座钢筋水泥铸成的城市里,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以下是我们看到的家长生活图景,你可以把它作为参考,看看你身边的家长,是否有相类似的特点?还有哪些更为独特的地方?

1.生活写照

(1)隔绝的生活圈子。我们的家长来自全国各地,即使在同一个工地或市场劳作,经常交往的也大多限于老乡。家长们大都是依靠亲戚朋友的关系来到城市打工,来自同一个省份、同一市县甚至同一个村的老乡往往住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熟人交往方式”。这也影响到了孩子们的交往方式——他们的玩伴也是“小老乡”或者住得近的孩子,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小“人际交往圈”,“圈内”的孩子彼此像亲兄妹一样照顾着,但与“圈外”的人保持着距离和防范,一旦发生冲突,就习惯用拳头来解决问题。

(2)无规律的生活作息。家长们的生活都是围绕着生计展开的,没有所谓的上下班和休息日,一切为生计服务。家对他们来说只是吃饭、睡觉的地方,忙起来时饭都顾不上做,直接在市场或工地上就近凑合买点儿吃。家长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孩子也跟随父母的作息时间,有的需要早晨五六点就起床,有的跟着父母下午一两点才吃午饭,晚饭也要看父母的休息时间而定。

(3)相对贫乏的文化氛围。这些远离故土来到城市打拼的家长们,都是农村里的精英,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才来到城市。但是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对立,使得他们处于城市的边缘地带未被接纳,也没有机会享受城市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生活贫乏单调:少数家长看看报纸和电视;下雨或者没什么活干时,几个老乡凑在一起打牌赌点小钱。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下,孩子很少有机会阅读图书或享受亲子交流。

(4)“放养”的育儿方式。因为忙于生计,家长很少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也几乎没有人意识到父母应有的教育责任,只是偶尔抽出时间看看孩子在不在附近,只要孩子吃饱穿暖、不走丢就可以了。孩子处于放养的状态,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要么在忙碌的父母身边独自玩耍,要么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梭,要么在附近的大街小巷自玩自乐。

2.家长的育儿观念及期望

想一想:你对孩子有什么期待?你的朋友们对子女又有什么样的期待?

在四环游戏小组的家长会上,家长们七嘴八舌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老师,你们那儿能不能教教写字和识字,还应该教一些算术?

我们家小孩能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了呢!

我们家孩子特别听话,能认识1000以内的数字了,能进行20以内的算术了。

我们家孩子是没有什么希望啦,我怎么教他都不会。

教孩子还是得老师教,我们说他根本不听。

我们平时也没有时间教孩子,只要他吃饱穿暖就行了。

——摘自四环游戏小组的一次家长会记录

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否也代表了你身边家长的想法?

就像你看到的一样,一方面,农民工家长群体中很多人认为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多识字、学算术;有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情。

另一方面,我们的家长虽然在城市里生活艰辛、工作辛苦,但是他们并没有抱怨,而是挺起胸膛、积极乐观、辛勤劳动,努力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现状,创造美好生活。朴素的家长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孩子将来能受好一点的教育,过得比自己好。

我们这么辛苦地干活,不就是希望孩子将来能多读一点书,不要像我们一样太辛苦了。

我家孩子只要他没病没疼,健健康康就好,至于他将来做什么就随他了。

他只要不出事,不做什么坏事就行,读书就看他自己的能耐,只要他读得进去,我们肯定再辛苦也供他。

我们就是小时候没有念书才会这样,像你们读了书多好,以后坐办公室,得让孩子像你们一样,念大学才有出息。

——摘自四环游戏小组的一次家长会记录

也许这些期待和我们的教育理念并不完全一致,但这正是为什么我们要了解家长的原因。每个人不是天生就会做家长,“学为父母”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需要我们与家长合作。

我们的教育理念是: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只有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好教育。

·教育孩子和引导家长同时进行,教师是家长的合作者和支持者。

·教育没有绝对权威,没有一种育儿方式适合所有的家庭。

·教育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随处都有教育。

·能者为师,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成为孩子的老师。

·教育是开放的,家长资源、社区资源、社会资源都可以纳入我们的教育。

……

这些理念只有在与家长的合作中才能变成可操作的实践内容。虽然刚开始要家长接受、认同这些理念存在一定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坚定信念,通过各种方式建立与家长沟通的桥梁,随着孩子的变化,家长会意识到自己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形成育儿自信,会逐渐参与进来,承担起育儿责任。

(3)亲子关系

“谁不愿意多休息一会儿,谁不愿意多陪陪孩子呀!”这是所有家长的心声。但是现实生活却不允许他们停下脚步:每日见涨的房租、伙食费、摊位费……诸多费用都等着他们来挣。休息一天就意味着少挣一天的钱,有的甚至面临失业,谁也不敢怠慢。虽然孩子每天在家长身边,但真正相互交流的时间非常有限,主要集中在吃饭和睡觉的时段;而且几乎每次都是匆匆忙忙地做饭、吃饭、收拾和睡觉,最多问问孩子今天打架没有、去哪儿玩了,真正试图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能够理解孩子行为背后原因的家长很少。

·有的父母把教育孩子的责任交给了祖辈,只有在晚上吃饭才能见面。

·有的家长不知道应该问孩子什么,怎么和孩子交往。

·有的家长对孩子比较粗暴,动不动就瞪眼、打人、吓唬孩子。

·有的家庭是父母和孩子没有在一起,只能通过电话沟通。

·有的家长特别宠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

·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太调皮了,不知道怎么办好。

·也有一些家长比较尊重孩子的想法,与孩子一起讨论相关的事情,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对孩子的发展意义重大。在亲子相处过程中,家长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家长很有办法,有的家长却很头疼。遇到育儿困惑,他们也想找个朋友说一说,看看有什么解决的办法。我们只有和家长成为朋友,家长才会信任我们,和我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同时,非正规教育组织也是家长们自己的组织,有必要给家长搭建一个平台,供家长分享育儿经验,讨论解决育儿困惑的办法。

小结

总之,我们的家长绝大部分是农民工,他们大多数人是初中文化,生活忙碌,很少有时间照看孩子,教育意识也比较薄弱,缺乏育儿的自信。在与孩子的日常互动中,家长遇到很多育儿问题,常常觉得自己拿孩子没有办法,只有老师才可以解决。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责任,很难意识到“自己也是孩子的老师,在每天的言谈举止之间都在传递着或正面或负面的教育影响”。

但是,我们在实践中越来越看到,家长来自地域广阔的农村地区,生活虽然艰辛,但是他们坚韧、乐观、淳朴,让志愿者们感动。家长有着丰富的乡土文化知识,有着宝贵的育儿经验,这些都是孩子最珍贵的“生活教材”。四环游戏小组努力实施非正规学前教育,把家长迎进教育现场,同时也深入走进家长的生活之中。我们一直坚信,家长有能力教育好孩子,能够承担起“孩子第一任老师”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