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走近家长

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

——宋庆龄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的一言一行、生存状况和生活方式都对孩子渗透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来自家庭的影响,要比学前教育机构的作用大得多。

正如大家已经了解到的,非正规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育儿互助”“邻里守望”。也就是说,非正规教育强调家长参与,强调在面向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发挥家长的作用。

只有走近家长,我们才能了解到家长和孩子的生活状况,了解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了解家长的育儿观念和期待,以及育儿过程中的经验和困惑,才能开展适合孩子的教育和适合家庭的育儿指导,服务家长。

如果你自己就是家长中的一员,你的孩子正在或者将在非正规教育组织中成长。那么,你了解身边的这些家长吗?他们做的是什么工作?对养育孩子的态度是怎样的?各自有什么样的特长技能?存在什么样的需求?

现在我们做一个小游戏:请你任意选定一位家长,想一想,你是否清楚他的这些信息:

家长的基本情况

家长的姓名:________________

家长的工作:________________

家长的老家: ________________

家里的子女: ________________

孩子的家庭住址: ________________

家长的经济状况: ________________

家长的育儿态度: ________________

家长的育儿困惑: ________________

家长与孩子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

家长的教育期待: ________________

家长的特长技能: ________________

其他信息: ________________

首先,教师与家长是伙伴、是朋友。我们必须承认:家长身上有着专职教师所不能及的教育力量和资源,他们与孩子相处时间更长、随年龄而累积的育儿经验更为丰富。只是因为家长迫于生计,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巨大力量、缺乏自信,需要教师来唤醒和引导。但也只有首先和家长成为朋友、彼此信任,才能和谐、融洽地实现“引导”。

其次,家长是非正规教育的合作者和支持者。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唤起家长的育儿信心和潜能,激发家长发现自身的教育资源和能力,为家长朋友育儿提供一个分享和尝试的平台,能者为师,大家互帮互助。育儿不存在权威,只要适合孩子的就是好的。

再次,教育孩子与引导家长是同步的。这是我们幼儿教师的职责,也是非正规教育的理念。孩子的成长需要家园合作。家园教育如同一车两轮,需要朝一个方向使力才能前进,如果家园的教育方向不能协同一致,就会抵消教育效果,形成1+1=0的结果。

因此,我们的目标是:与家长建立信任关系,引导家长改变教育观念,帮助家长解决育儿中的困惑,提升家长的教育意识和信心,唤起“家长是孩子第一任教师”的责任感,从而把组织的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有助于把教育延伸到家庭中,实现教育的一致性,这也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