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育是鞋”——我们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孩子的个性和生活特点决定了我们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教育,只有符合他们的生活特点和实际需要的教育才是真正“合脚的鞋”。

1.回归生活的教育

教育要紧密联系孩子的日常生活,回归孩子的生活世界,这是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基本理念,也是活动设计编写和实施的依据。只有回归生活的教育才能保证孩子们机构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保证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回归生活的教育要贴近孩子的日常生活,生活中的每一个事件、任何一个场景、时间段都是教育资源,应该抓住契机,随机、灵活地开展。如在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注重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引导孩子在市场上或是菜地里认识和了解不同种类的蔬菜、水果等。

2.回归自然的教育

孩子们天性是自由的,天生是与自然相通的,他们能够在与自然界的交流互动中感受、进一步探索和了解,并获得基本的自然常识和科学常识。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当下幼儿教育的误区就是给幼儿灌输太多东西,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孩子在与自然的互动中的主动探究和发现。而流动儿童及农村的孩子们由于自身有着“自由”的特点,有很多发现和探究自然的机会。因此,我们认为“大自然就是孩子们最好的教材”,经常引导孩子们观察动植物、季节变化、天气变化等,发现大自然的真实和美丽,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

3.回归传统文化的教育

我国传统文化中蕴涵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而且孩子们来自农村,农村的传统文化底蕴更为深厚,因此,应该重视利用传统文化来组织教育活动:逢年过节和孩子们一起了解节日的来源和习俗,制作相关的民俗物品,如端午节的五彩线,春节的对联、灯笼等;和孩子们一起玩传统的民间游戏,如吃毛桃等;经常开展剪窗花、折纸等活动。

4.回归行为习惯的养成的教育

前面已经提到,孩子们的卫生习惯、交往习惯以及语言能力都相对较弱,而这些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在日常活动中特别注重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如每天早上都检查孩子的手是否干净、指甲是否剪了、衣服鞋子是否穿戴整齐;引导孩子轻声礼貌地说话;经常开展阅读活动,鼓励孩子大方地表达自己;开展洗手、洗手绢的小活动等。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需要组织专门的主题活动,而是渗透在一日生活的每个活动和每一个环节中,是成人与孩子交往过程中反复强调的,从而成为孩子的习惯。

总的来说,我们的教育活动的内容一般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及不同特点。

·季节与人类的关系(衣物、保健等)。

·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如泥土里的小虫子、天空的飞鸟、滚动的轮胎等)。

·孩子的行为习惯(如勤洗手、不挑食等)。

·孩子活动中发生的事件(如发生争执、乱放玩具等)。

·其他突发的事件(如停电、下雪)。

·关于时间(一天、早午晚、星期、年月日、整点半点)。

·孩子或家长身上的乡土民俗资源(窗花、风筝、柳笛等)。

·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劳动节、儿童节等)。

·你觉得还可以有什么呢?可以接着往下写,还可以把上面的写得更具体一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