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走近孩子

一、“孩子是脚”——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只有先了解孩子,清楚他们的身体、心理发展特点和生活状况,才能真正地走近孩子,进而开展适宜的教育活动。我们面对的是一群3~6岁的儿童,所以需要了解这个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并探寻流动儿童及农村儿童特有的特点。

1.第一步:走近孩子,了解3~6岁孩子的发展特点

·孩子与外界的接触机会日益增多,孩子处于较为活跃的阶段,但生长的速度趋于平稳。

·孩子身体成长速度不一,但总体来说,体格生长比前一阶段有所放慢,体重每年增长约2 kg,身高每年增加5~7cm;淋巴组织发育加快,脊柱发育趋于成熟,乳牙开始脱落,恒牙开始萌出。

·孩子的视觉、味觉、嗅觉及听力大部分已经发展完成。但是这个时期孩子视力协调还在发展当中,仍需注意使用大图、大字等。

·孩子的语言沟通能力的发展是这段时期重要特征之一,通过与成人及其他语言能力更成熟的孩子间的交往互动中会得到更进一步发展。

·孩子的认知发展(比如抽象思维、推理、概念获取、分类、信息获取能力等)也是逐渐发展的过程。

可以说,从三岁到五六岁,孩子在各方面都经历了一个极大的成长过程,身体迅速发育,逐步掌握各项生活技能,语言能力(比如与人沟通,讲述一件事情,表达自己的感觉)迅速发展,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开始理解别人等。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了解并明晰这个阶段的孩子发展的一些普适性规律。

阅读卡:为什么儿童在这个阶段会出现这样一些特点?

我们知道,儿童出生以后,在一定的生活和家庭教育条件下,经过三年的时间,已从一个弱小的个体发展到能够走、跑、跳,努力探索周围环境,操控各种物品,进行初步的言语交流,并且能从事一些初步的游戏活动的个体了。

这个时期的儿童,由于身心各方面的发展,逐步产生了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同时,基于儿童能力的增长,成人也对儿童提出了比以前更高的要求,开始要求儿童独立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自己穿衣、吃饭、收拾玩具、简单的劳作等。这就是说,此时的儿童开始产生了新的需要,即渴望参与成人的活动,特别是劳动和学习活动的需要。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会看到,这时的儿童的能力还是非常有限的,他还不能很好地掌握自己的行动,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同时知识经验还非常缺乏。因此,就在儿童渴望独立这种新的需要跟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水平之间产生了重大的矛盾。但是,也正是这种矛盾促使儿童在这个阶段不断挑战自己,得到发展。

上述仅仅是这个时期儿童发展的一些简要概述,要真正了解孩子,还需要在实际与孩子接触过程中积累经验。多观察孩子,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发展水平等。

2.第二步:走近儿童,了解流动儿童及农村儿童的独特个性

四环游戏小组所面对的孩子大部分都是流动儿童,这些孩子受到了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双重影响,和城里的孩子有着很大的不同。下面是我们通过四环游戏小组8年多来和孩子的接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特点,大致能够反映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普遍状况。需要注意的是,环境对孩子特点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四环游戏小组的流动儿童大部分都是摊商的孩子,因此孩子的一些特点(如金钱意识出现较早)受到了他所处的市场环境的影响。所以,以下特点代表的是一种整体情况,但是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这个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因此,这些特点在每个孩子身上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同时除了以下的“共性”特点,每个孩子还会表现出其他的特点。希望你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根据自己所在地的情况,具体分析自己教育对象的个性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制作出一双“合脚的鞋”。

总体来说,我们所面临的是一群个性较强、有点儿“野”、比较“皮实”,但是又很质朴天真、非常热情的孩子。

(1)自由而缺乏规则

因为父母生意较忙,很少有时间管教,孩子们大多数都处于“放养”的状态,因而天性自由奔放、无拘无束是这些孩子给人最直接的印象(农村的孩子们也有着这样的特点)。也正由于此,相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他们自由玩乐的时间更多,接触自然事物的机会也更多。乡间小路边的花草、稻田里的植物、树下的昆虫、路边的沙堆、广场边停放的车子等都是他们的玩具;公园里的小广场、附近的小院儿经常是他们流连忘返的场所。因此,只要有流动人口居住的地方,就随处可见到跑跳玩闹的孩子。

由于父母疏于引导和管教,这些自由的孩子往往缺乏规则意识,比如在马路上横冲直撞、在三轮车上上蹿下跳、说话大嗓门、轮流等待的意识较弱、容易耍赖哭闹、容易说脏话、动手打人等(而农村孩子则较多出现爬树、下河、结伴去较远的地方玩耍等行为)。概括地说,就是不知道哪些事情是不该做、不能做的。自由的前提就是有一定的规则,否则只会是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的“盲目自由”。因此,如何在培养合理的规则意识的基础上充分地尊重和发挥孩子自由的天性,是需要我们考虑的问题。

(2)皮实而容易受伤

这些孩子们在活动方式上与城里的孩子有很大不同,他们每天有大量的时间都是在户外钻来跑去,追逐玩耍,运动能力很强,进行跑、跳等运动时,身体很灵活。大部分孩子身体素质较好,很少生病。一般来说,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难免磕着碰着,如果不是太严重,孩子和家长都不会太放在心上,很快就好了。

但是,我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孩子年龄毕竟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都比较差,而且好动、好玩、好奇心强,喜欢探索,兴致起来难免会在市场和小胡同里打闹、追逐、奔跑,很容易摔到哪里或者撞到哪里,再加上我们生活的环境非常复杂,北京的小胡同里车来车往,别说小孩了,就是大人都要特别小心。而孩子的自控能力比较差,而且很多孩子行为过于莽撞,比如走路时不太在意身旁的车辆、行人,猛跑、猛拐,常会造成磕碰伤。另外,他们大胆,对城市环境与乡村的不同缺乏认识和转换,过马路时不会注意来往车辆行人,常常在马路上横冲直撞。更有的孩子对周围的危险事物缺乏防范意识,误食、误玩等,导致经常出现安全事故。

[案例1]小惠2岁多的弟弟一个人在市场周边玩,发现地上有半瓶没喝完的“可乐”,非常高兴地捡起来就喝。后来出现中毒反应,家长盘问,才知道原来喝的是人家扔掉的洁厕灵。

[案例2]李岩和哥哥在自家的门前玩一辆倒放着的小三轮车,车轱辘朝上,哥哥在一边欢快地摇,车轱辘飞快地转着。李岩觉得很好玩,想让车轱辘停下来,小手伸进去,把大拇指给卡住了。李岩大哭,大拇指血流不止,幸好妈妈及时地发现,给她止了血。

(3)自理而卫生习惯欠佳

由于家长们忙于生计,没有太多的时间照顾孩子。这些孩子早早地就学会了独立,生活自理能力很强。有的2岁多的孩子就会认路,会自己上厕所、会穿脱衣服;三四岁的孩子会自己拿钱买东西;再大一点的孩子就常常帮家里做家务、照顾弟弟妹妹,非常懂事。

我们家儿子之前自己不会穿脱裤子,冬天穿的又多,脱下来穿不上去,他叫我帮忙,我就说你自己提,他还是不会,我就帮他穿了一次,以后都叫他自己穿。他自己慢慢地也就会了。他的事情我从来都是叫他自己做,这样他自己一个人在家也就会了。

——一位父亲评论自己3岁的儿子

但是,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这些孩子往往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如早上起床不刷牙洗脸;饭前便后不洗手,手总是黑乎乎的;不勤剪指甲,常把手塞到嘴里、揉眼睛;水果不洗就吃,还有的孩子拿到、捡到什么东西就往嘴巴里塞。这些不好的卫生习惯对于身体正处于发育中、免疫力较弱的孩子来说非常不利,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

(4)真挚而不擅表达

接触过这些孩子的人都会发现,孩子们特别质朴,感情特别真挚,再加上自由奔放的个性,他们很喜欢与人接触,见到生人也不害怕,见到老师更是会跑着扑到你身上,他们的热情总是让人温暖。

但是,当你尝试着和他们说话的时候,却会发现很多孩子都紧闭嘴唇,或者很久才挤出几个字来。孩子们羞于表达是因为他们的语言能力发展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有的孩子方言较重,讲不好普通话;有的不敢在众人面前大方地讲话等。出现这样的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孩子从小就缺乏说普通话的氛围(家人对话都是家乡话),同时由于父母忙于生计,较少与孩子进行有效的语言交流和沟通。另外,孩子们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到图书,很少阅读图书和故事,家里大人也较少看书,缺少阅读的氛围,因此他们的书面语言发展得也相对滞后。

(5)伙伴多而不擅交往

家长之间“老乡靠老乡,亲戚带亲戚”的交往方式也影响到了孩子们的交往方式,邻近的老乡常居住在同一个大杂院或四合院之中,邻里关系较为和谐,家长延续乡土社会“熟人社会”的关系也反映到了幼儿身上。老乡间不同年龄的幼儿通常在一起玩耍,因此,孩子们的伙伴总是很多,而且大哥哥姐姐会照看小弟弟妹妹,彼此之间都是以兄弟姐妹称呼。弟弟妹妹被别人欺负了,会有哥哥姐姐帮忙“出头”,保护他们。

但是,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他们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缺乏安全感,因此对周围怀有防范之心,容易将对方行为解读为恶性目的,再加上环境中的不良影响,孩子们往往缺乏文明的交往方式,容易以武力来保护自己,常用拳头“说话”,用动手打人来解决问题。

思考:你接触的流动儿童是否有上述特点呢?想一想还有其他特点吗?都写下来吧!如果你来自农村,那农村的孩子还有哪些特点?请你写写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卡

在大致了解了3~6岁孩子发展的水平,了解了流动儿童这个群体的一些特点之后,尝试着写一下对一个孩子的观察记录,看看你眼中的孩子是什么样子的。

观察记录

时间:_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_

孩子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感触: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