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艺术欣赏的方法和要求

虽然不同的艺术门类有着不同的欣赏方法,存在着差异化的欣赏要求,且每个人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会采取一些独有的途径,但是在长期的艺术欣赏实践中,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还是形成了不少共性的、基础性的方法和要求。其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实践中提升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个人所具有的与进行审美活动相关的主观条件和心理能力。审美感受以“视、听”为主,且这两个方面并不是每个人都一样的。

就先天条件而言,先天失明的人无法有绘画的感受,先天失聪的人也无法有音乐的感受。对绘画和音乐的敏感程度,与人的视听器官的先天敏锐程度有关。就后天条件而言,各人生活条件和经验的不同,对感官的培养、锻炼的不同,这些外部条件使得各人具有不同的审美能力。这些个人能力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虽跟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的素质有关,但在本质上是人类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个人在生活中和审美活动中长期受到教育和训练的结果。

审美能力只能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加以提高,不能把它看成某种固定不变的东西,而应该把它看做可以在审美活动过程中不断提高和丰富的东西。人们应当经常关注艺术领域的成果,通过学习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包括自己的创作和对别人艺术成果的观摩),提高艺术鉴赏能力,要博览群书(不仅是名著小说,还包括政治、历史、文化、社科等)。唯有知识面越宽,你的审美能力才能越强。

(二)联系现实和艺术,把握艺术审美特性

艺术作为精神作品,要想把握住其审美特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注意:

1.艺术是复杂而特殊的审美反映和审美心理过程

人类对客观世界有着各种各样的把握方式,艺术是人类把握客观世界的特殊方式,即人对客观世界的审美把握的方式,艺术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产物。就一般情况来说,艺术无疑是现实的反映,但从现实到艺术,却是一个极其复杂而特殊的审美反映和审美心理过程。

艺术家创造艺术,首先必须对生活有所感受,这种感受是审美的感受;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形成关于世界、社会、人生的意识,这种意识不是科学意识,也不是道德意识,而是以情感为核心的审美意识。艺术就是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

同时,艺术家在对现实的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审美意识通常是零散的、宽泛的,因此,艺术家必须在这个基础上加以集中、提炼、典型化,才能最终将其升华为艺术。可以这么说,艺术就是审美意识的集中和升华。

2.美的创造是审美精神活动与物质实践活动的统一

美的创造过程是一种审美的精神活动过程,又是一种物质实践活动的过程。它并不是单纯的精神领域的审美感受活动,而是与体现着意志目的的实践活动相统一的创造活动。所以,美的创造和审美感受在意识上的想象创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又跟一般实践活动不同,其主要是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常常受到情感规律的支配。

3.美的创造是人的本质力量客观展开的过程

美的创造和人类其他创造活动一样,从根本上说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即人的本质力量客观展开的过程。美的创造成果直接凝结着人的情感、智慧,体现着人的联想力、想象力,体现着人的意志力量和实践能力。

(三)整体把握艺术形象

罗丹曾说过:“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分别就在于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统一体。”艺术的美,往往在于其整体的和谐。故而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应当着眼于整体,即从全局出发。如何察看整体,大致可以依据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要看艺术的大效果,要看做品的意蕴、精神内涵是否充分得到表现。高明的形式和技巧完全融于形象之中,当人们被形象所吸引时,往往察觉不到形式和技巧的作用,甚至将它们暂且忘记。这种运用手段,不仅说明艺术欣赏看重对意蕴的领悟,又说明艺术形式所特有的魅力。

其次,要察看艺术作品的整体脉络是否清晰。就油画而言,无论它的画面多么抽象,难以理解,但是其创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内心必定有一个清晰的脉络。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只有找准它的脉络,你才可能真正将自己的思维与作品融合。

最后,从形式美的角度去欣赏作品,其整体性应当与多样性相统一,即变化而不杂乱,统一而不单调。多样性的统一是形式美的基本法则,运用它可以更好地表现作品的意蕴和精神内涵。

延伸阅读

没有我的环境,便没有我的人物

著名导演安东尼奥尼说:“没有我的环境,便没有我的人物。”环境的善于运用是安东尼奥尼的电影的标志之一。环境的运用有时候能够推进剧情的发展。电影《职业:记者》中的洛克在广漠陌生的环境中,变得很愤怒,于是和因忧郁而患心脏病死去的罗伯森互换身份。这是电影的出发点,也是事件的起因,来源于生活中的积累。连绵的沙漠和沙漠上的石头,限制了洛克的采访活动,但是丰富了角色的饱和度,同时能够将内战中人民的生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长期的战争生活中,人们不愿意多讲话,因为言多必失,国家的统治者,只是用正面的言词来美化,这正是洛克在没有遇到罗伯森之前,新闻的来源,而且洛克愿意相信这种言论的正确性。“人们都愿意看到现实符合自己的愿望,我也不例外。”一个没有真正到达经历过内战的国家的人,没有从客观的现实来观察,没有客观的言词来源,怎么会有正确的结论?!但是有时候并不是我们不想看到事实,而是我们害怕看到。战争中的沉默的人们闭口不谈,不正是一种害怕的状况吗?导演正是试图用这样一种惨烈的现状来质疑人类的勇气,有多少人具有现实的志气,而不是臆想层面的豪言。这样的环境可以让我们看到心灵的最深处,不论是个人的还是全人类的。

(四)深化扩展已有的审美感悟

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欣赏者之前觉得某件作品不怎么样,可是后来却喜欢上它;另一种则是欣赏者本来很喜欢某件作品,可是后来却觉得难以入眼。这两种情况体现了欣赏者审美感悟的深化过程。就第一种情况而言,欣赏者通过深化自身的审美感悟,进而发现之前不曾注意的地方。艺术作品是分层次的,一些好的作品往往需要高感悟的欣赏者才足以欣赏。之前不喜欢的,并不绝对意味着这件艺术作品不好,很有可能是由于自身感悟能力不够,很难欣赏它。反之,对于第二种情况,也许之前你的感悟层次较低,故而觉得这一件艺术品不错,但随着欣赏眼光的提高,审美感悟不断深化,这件作品可能会被你摒弃。

如唐代画家阎立本对张僧繇绘画的评价:“唐阎立本至荆州,观张僧繇旧迹,曰:‘定得虚名尔。’明日又往,曰:‘犹是近代佳手。’明日往,曰:‘天下无虚士。’坐卧观之,留宿其下,十余日不能去。”这个例子,生动地表现出欣赏中从否定到肯定的过程。

(五)把握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和时代特色

不同个性的艺术家,往往在创作艺术作品的时候,会融入各自独特的风格。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在艺术领域中,最忌讳雷同,越是杰出的艺术家,一般其作品的独创性就越强。因而,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欣赏者应当把握住作品的创作个性,这样做无疑能够加深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唐朝的吴道子和李思训,两人都画过嘉陵江山水,可是风格却迥异。吴道子的画自由奔放,李思训的画则严整富丽。

延伸阅读

宋代花鸟画

宋代是中国花鸟画的成熟和鼎盛时期,在应物象形、意境营造、笔墨技巧等方面都臻于完美。北宋前期的花鸟画主要继承五代传统,画法多宗徐熙、黄筌二体,而黄体“勾勒填彩,旨趣浓艳”的富贵风格更为世所尚。北宋后期,由于宋徽宗赵佶对绘画的特殊爱好,在其大力倡导下,花鸟画以院体为主流进一步向工笔写实发展,笔法工整细腻,使工笔花鸟画达到巅峰水平。此风绵延至南宋宫廷,花鸟画创作长盛不衰,并呈现多样化的局面,如工写结合、墨彩兼施、花鸟与树石山水相配合等,形成了新颖多彩的面貌,不仅有册页小幅,还有长幅巨制,以北宋徽宗到南宋宁宗、理宗这一时期的作品为最多,风格多以严谨、精巧、工细见长。画面小中见大,意趣无穷,为宋代特别是南宋花鸟画中极富特色的部分,反映了南宋院画的新发展。

花卉是宋代花鸟画最常见的主题。牡丹雍容华贵,采用无衬景的表现方式,画法丰富多样。构图方面多取“折枝花”形式,即撷取自然花卉中最具特征的局部入画,较之整体描绘更为细腻动人。唐代诗人吴融在题《折枝》诗中赞云:“不是从来无本根,画工取势教摧折。”

对于一些杰出作品的欣赏,除了了解作者的个性之外,还需要知道其时代特征。欣赏这些作品,唯有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才可能发现其精妙绝伦之处。丹纳曾说过:“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丹纳的话或许有点深,那么大家记不记得高中的语文老师是怎么教你们鉴赏诗歌的?你的老师应该会告诉你,要想真正体会一首诗词的意境,那么首先得了解诗人所处的历史环境。

(六)加强广泛的艺术修养、门类互通

加强艺术修养的方法有很多,主要的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点:

1.提高艺术修养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世界观同人们的整个精神世界——心理状态、道德观、艺术趣味、审美能力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正确的观念作指导,欣赏者就不可能领会艺术作品的艺术美,也不可能接受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2.要培养自己的审美趣味,扩大自己的欣赏视野。要想欣赏音乐,需要有会听音乐的耳朵;要想判别形态的美,就需要有锐利敏感的眼睛;要想接触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就需要阅读它们、欣赏它们,借以锻炼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审美趣味,加强审美感受,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

3.要提高鉴赏能力,正确引导自身的审美趣味,还需要那些具有某种专长的人在欣赏方面加以指导、帮助。专家的意见往往可以影响甚至改变自身的兴趣和观点。对艺术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讲解,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作品的认识、理解和感受。

4.深刻认识现实社会生活。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能深刻而典型地反映社会历史,能成功地再现生活。艺术素养得以提升,有助于全面的欣赏艺术作品,深刻地认识作品的社会意义,体现艺术的认识价值,更全面地理解社会、人生和现实生活,从而增强历史责任感。

艺术是一个很宽泛的领域,如果细致划分的话,差不多可以划分几十种。一个人的精力、时间和才能是有限的,因而要想在这么多的艺术门类中都成为行家,成为高明的鉴赏专家,绝对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不过,人不可能成为“全才”,但是却可以精通其中的一两门。同时,在精通一两门的过程中,欣赏者应当眼光开阔一些,多涉猎一些艺术门类,多掌握一些艺术语言,这对于提升欣赏者的鉴赏水平是大有好处的。就拿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雕塑这几个门类来说,从深层次看,它们是可以互通的。它们各自的艺术语言,如音乐中的节奏、旋律,舞蹈中的人体造型、动作,绘画中的色彩、线条等,可以阐发自身之外的其他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