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艺术欣赏的性质

一、艺术欣赏的特性

艺术欣赏的特性主要体现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统一;教育与娱乐相统一;享受与判断相统一;制约性与能动性相统一;共同性与差异性相统一;审美经验与“再创造”相统一。

(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统一

欣赏者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而提高认识、受到教育,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它不同于纯粹抽象的理论思考或是在直接的实践意志的驱使强迫下接受某种道德教训。欣赏者对作品所揭示的生活的本质的认识,或对艺术家所作的说明、判断、评价的接受,始终跟欣赏者对艺术作品所反映的具体生活现象的直接感受和情感反应密不可分。在整个欣赏过程中,对于反映在作品之中的生活,只有那些为欣赏者的感觉和感情所肯定和接受的东西,才能成为他在理性上所肯定和接受的东西。即艺术欣赏的过程是一种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过程。正是因为艺术欣赏具有这个特点,才使得欣赏者在欣赏活动中不仅认识了事物的本质,而且生动具体地把握住丰富多彩的感性世界,激发了与其对事物的理性认识相一致的情感态度,推动欣赏者走向实践。例如,我们在观看《长征》这部电视剧时,不仅在理性上认识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崇高精神品质,而且还生动具体地感受到了这种品质,激起了我们崇敬、热爱和在实践中学习这种品质的感情。

(二)教育与娱乐相统一

艺术作品的感染力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主要原因在于它能够寓教育于娱乐之中。这一点正体现了艺术欣赏活动的教育和娱乐相统一的关系。鲁迅说过:“文艺之所以为文艺,并不贵在教训,若把小说变成修身教科书,还说什么文艺。”罗马的贺拉斯曾经提出过文艺“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这两位名家所言,正道出艺术作品对欣赏者存在一种特殊的精神作用,即将教育融于娱乐之中。

延伸阅读

教育不同于教训

教育与教训不同,艺术作品“寓教于乐”的特点,决定了艺术欣赏活动能够给人以道德和知识的教育。艺术的教育作用只能通过欣赏者对作品发生兴趣,在欣赏过程中得到一定的审美愉快,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由于各种艺术作品的性质不同,艺术欣赏的教育性与娱乐性的关系也不同。有些作品教育性强些,有些作品娱乐性强些。但是,无论哪一种艺术作品,甚至包括催人泪下的悲剧,也都必然带有一定的审美愉悦性。任何具有严肃创作目的的艺术,只有当它首先适应了群众的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适应群众的主观爱好与可接受性,它才能赢得群众的认可,提高群众的觉悟,濡养群众的心灵。

(三)享受与判断相统一

欣赏艺术品,是一种享受的过程,亦是一种判断的过程。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可以将人们带入一个能够充分发挥想象的世界里。在这里,人们可以暂时摆脱任何功利目的,任意遐想,这是一种很轻松、愉悦的感觉。同时,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欣赏者也必须拥有判断意识。并不是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适合你的。人们必须学会选择和判断,在欣赏的过程中寻找到能为自己带来最大愉悦的作品或者亮点。

(四)制约性与能动性相统一

艺术作品经过艺术家们的创造,具备一定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很大程度上受这种艺术形象的影响。比如人们在欣赏一幅山水画的时候,脑海中所浮现的情景多是跟图中的景致相关,一般情况下,欣赏者的遐想不会越过既定的框界。从这一点来看,艺术欣赏受到艺术作品形象的制约。虽然艺术欣赏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可是欣赏者依旧可以在既定的规则下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在这种能动性的驱使下,欣赏者往往可以看到山水画的创作者都没有注意到的东西。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受到欣赏者的主观能动性影响,一件艺术作品才可能散发出更大的艺术价值。

(五)共同性与差异性相统一

《蒙娜丽莎》的美,是人们的共识;但不同的欣赏者,却会注意到不同的美。比如有些人会认为《蒙娜丽莎》是一种典雅的美,而有的则认为它是一种忧伤的美……透过《蒙娜丽莎》这件艺术作品,不难发现艺术欣赏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在欣赏的过程中,对于某些方面人们能够达成共识,美就是美,丑就是丑;不过在美之中,不同的人因为出发点、价值观、外部环境不同,他们往往会得出不同美的评价。正如《蒙娜丽莎》之所以这么迷人一样,不同的人欣赏会产生不同的感觉。

(六)审美经验与“再创造”相统一

审美经验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获得的感受和经验,包括心理和生理的全部感受。艺术欣赏的过程中,欣赏者在以往审美经验的驱动下,会对艺术作品进行一些评论或者给予一些意见。其中一部分评论和意见能够进一步升华艺术作品,这种升华的实质就是一种艺术作品“再创造”过程。没有相关的审美经验,欣赏者很难对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同时,欣赏者在对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的时候,其实也在积累相关方面的经验,并充实着审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