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音乐的起源和发展
(一)起源
关于人类社会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的洪荒时代。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这便是原始乐器的雏形。
时至今日,对音乐的起源存在着诸多观点,综合起来分别有“劳动说”、“祭祀说”、“模仿说”、“情感说”、“信号说”和“多元说”。
劳动说,即认为音乐是人类在日常生活的劳作中,为了达成一致的效率而产生。如我们民间的“号子”。
古时人们生产力低下,认为大自然非常神秘,由此产生了“巫术”,祭祀说即认为,在进行“巫术”活动时,音乐诞生了。
模仿说,古时人类在日常劳作中,模仿动物或大自然的声音,以获得食物,由此诞生了音乐。
情感说,人们在表达自己情感时产生了音乐。如我们民间的“山歌”。
信号说,古人与远方的同伴联系时,需要发出保持一定时间的声音,而若几个或多个人同时发出声音,为了辨别彼此,则产生了音高,协和与不协和音程,由此产生了音乐。
多元说,认为音乐的起源是复杂的、多样的,不能单一地定论,主张从多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延伸阅读
弦乐器和管乐器的传说
弦乐器起源的传说 墨丘利(Mercury)是希腊神话中诸神的使神。有一天他在尼罗河畔散步,无意中踩到一个东西,那东西发出了美妙的声音。他拾起来一看,原来是一个空龟壳,内侧附有一条干枯的筋。于是墨丘利从中得到启发,发明了弦乐器。后人考证,弦乐器出现在墨丘利之前,但弦乐的发明有可能正是从此得到了启发。
管乐器起源的传说 在中国古代,距今五千年前的黄帝时期,有一位叫做伶伦的音乐家,传说中他曾进入西方昆仑山内采竹为笛。当时恰有五只凤凰在空中飞鸣,他便合其音而定律。虽然这一传说并不完全可信,但把它作为管乐器的起源也未尝不可。
原始时代的人类,他们的劳动生活,可以说是和音乐为伴并开拓发展,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音乐是直接从人类的劳动生活中产生出来的。
(二)发展
1.中国音乐的发展
在五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文明史展现了极其辉煌灿烂的一页。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音乐也同样源远流长。中国音乐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中国音乐的形成期(约公元前21—3世纪),包括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秦汉。这一时期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最有代表意义的音乐艺术形式是钟鼓乐队。在周朝时,政府部门设立了由“大司乐”总管的音乐机构,教学的课程主要有乐德、乐语、乐舞。
中国音乐的新生期(约4—10世纪),包括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中国音乐在这一时期发生显著变化,开创了音乐国际化的新乐风。一方面,世界音乐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中国音乐也开始走向了世界。两晋南北朝期间,战乱频繁,朝代更迭,随同社会的动**变异、民族迁移的交往扩大,外族、外域的音乐文化同中原音乐文化产生了广泛交流,在音乐史上成为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
中国音乐的整理期(约10—19世纪),包括辽、宋、金、明、清。这一时期的音乐文化与普通的平民阶层保持着密切的关联,呈现出世俗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其代表性音乐艺术形式是戏曲艺术及其音乐。宋代,都市经济逐渐繁荣,市民阶层日益扩大。社会音乐活动的重心由宫廷走向世俗。北宋已出现了市民音乐活动场所“勾栏”、“游棚”。在明清时期,京剧曲艺的发展也呈现了辉煌的历史阶段。
近代音乐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40年代),始自清代末叶的鸦片战争。1840年的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本土固有的音乐——“传统音乐”已无法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更不能满足民族振兴的要求。经过一系列痛苦的思考、激烈的批判和冷静的分析,一种在“五四”文化运动影响下所形成的“新”的音乐文化思潮,使人们不得不把目光投向西方。历经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近百年来,引进了以多声音乐和简谱、五线谱记谱法为代表的作曲与理论的技术体系;引进了以交响乐为代表的器乐表演形式与器乐演奏技术体系;引进了以歌剧为代表的声乐表演与技术理论体系;引进了以钢琴和小提琴为代表的西方乐器体系与音乐价值评估体系。人们把从西方引进的音乐称为“新音乐”。也正是自那时起,“中国音乐”成了一个两种不同音乐体制的集合概念——音乐文化的发展交织着传统音乐和欧洲传入的西洋音乐。
现代音乐时期。20世纪上半叶,以戏曲为代表的声乐表演形式和以丝竹乐为代表的器乐演奏形式曾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直到20世纪的下半叶,传统音乐才逐渐退出了社会主流音乐的位置,而成为“民间音乐”。“新音乐”是19世纪末为适应社会变革和民族振兴的需要而引进的西方音乐,但新音乐又不等同于西方音乐,新音乐之“新”是相对传统音乐而言的全新的音乐形式。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碰撞、融合、排异、认同,新音乐终于成为一种以西方音乐为躯体,以中国音乐传统为灵魂的新的中国音乐艺术形式,并且在20世纪的下半叶成为我国的社会主流音乐。因而,现在的中国音乐是“新音乐”和“传统音乐”并存。
2.西方音乐的发展
西方音乐实际上是从16世纪末开始,尤其是17—18世纪,这一期间,音乐史上称为巴洛克时期。
在巴洛克时期前,西方音乐大致轮廓是:
805年为早期的中世纪,开始了复调音乐;
1000年为罗马式艺术,发明了谱表;
1150年为后期中世纪,是早期哥特式风格;
1300年为晚期哥特式风格,是新音乐的变革时期;
1450年为文艺复兴时期,兴起了另一次新音乐的变革。
而从17世纪初的巴洛克音乐起迄今,西方音乐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巴洛克音乐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上半叶)、古典音乐时期(18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音乐时期(19世纪上半叶)、平易近族音乐时期(19世纪下半叶)、印象主义音乐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音乐时期和现代音乐时期几个阶段。而每一个时期都有其各自的风格特点,所以每一个时期的音乐都可称为当时所风行的一种音乐门户。西方传统音乐时期有被称为“复调音乐之父”的巴赫、“交响乐之父”的海顿、“音乐神童”莫扎特和贝多芬等代表。西方乐器如圆号、小号、萨克斯等多以金属为材质。西方古典音乐是和声的、多声部的,所以乐器多很庞大,机构精致繁复,多能吹奏和声,如钢琴、吉他等,音品富厚,音域宽阔,表现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