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影响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
儿童的生长发育是先天因素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因素决定机体发育的可能性,决定了生长发育的潜力;而环境、教育等因素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遗传潜力的发挥,决定发育的速度和程度。
一、影响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先天因素
先天因素主要指个体的生物因素,与后天因素相对,包括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遗传因素。
(一)遗传因素
遗传是指子代和亲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的相似。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特征、潜力、趋向、限度等都受父母双方遗传因素的影响。早在胚胎期,受精卵中来自父母双方各种基因的不同组合,决定了个体出生后的各种遗传性状。通过各种方式的基因传递,子代可以显现亲代的各种形态、功能、性状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特征。
遗传因素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生理和心理的基础)。例如一个孩子的身高是由三个人决定的,爸爸占35%,妈妈占35%,孩子自己占30%,孩子自己的30%取决于三个因素:睡眠、营养、运动。[1]在良好生活环境影响下的儿童,其成年身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一般父母高的子女也高;父母矮的子女也矮。这就为身高预测创造了条件。以下是利用父母身高进行身高预测的公式[2]。
(二)非遗传因素
非遗传因素是指儿童出生以前在母体内所禀受除遗传因素以外的一切特征,主要包括儿童在母体内发育过程中的营养状态,以及母体在此期间所给予的种种影响。例如,孕妇年龄过高(患唐氏综合征概率增加)或过低,过胖或过瘦,身高过矮和骨架太小等都会导致自然流产率增加或低体重儿。如呆小症,表现为正常智力发展水平以下,身材短小,突出的腹部以及粗糙的皮肤,这可能与母亲体内甲状腺功能出现故障或者母亲的饮食中缺乏碘有关。如母亲患有糖尿病,胎儿出现缺陷的比率高出2到4倍,又如大部分受到艾滋病感染的婴儿通过子宫中或者在出生之时的血液交换直接从母亲那里获得病毒。
孕妇营养不良可造成胎儿先天性脑细胞减少;孕妇注射链霉素、卡那霉素等,有可能引起胎儿先天性耳聋;孕妇服用四环素能使孩子乳牙变黄、牙齿变脆,骨髓发育受到影响;孕妇若大量饮酒,可使胎儿患“酒精中毒综合征”,表现为身材矮小、面貌丑陋,智力低下;若大量吸烟,则会减慢胎儿的新陈代谢、正常发育,孩子在早期可能发生行为和认知困难。怀孕母亲的精神压力和一些意外事件也会影响到胎儿良好的生长发育。
二、影响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后天因素
(一)膳食营养
学前期同化过程占优势,所以对各种营养的需要量很大。如果学前期营养不良,对学前儿童的生长、智力以及行为都有不良的影响。学前儿童必须不断由外界摄取各种营养素,尤其是优质的蛋白质、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幼儿园要合理安排学前儿童的膳食,营养丰富且平衡的膳食能促进其良好的生长发育。
(二)锻炼与活动
学前儿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适当的劳动,可以加快机体的新陈代谢,使人的全身各个器官和系统充分发挥作用并更好地相互协调,提高各系统功能,促进骨骼钙化,增强骨骼硬度,使肌肉生长得粗壮。此外,还可调节精神压力,增强学前儿童体质,促进其生长发育,提高健康水平。
(三)生活制度
在合理的生活制度下,学前儿童的生活有规律、有节奏,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动力定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身体各部分包括大脑皮质在内,活动与休息都能得到适宜的交替,营养消耗也能得到及时的补充,这将有利于促进他们的生长发育。
(四)疾病
学前儿童生长发育可受各种疾病的直接影响。疾病可以干扰正常的能量代谢,尤其体温过高时,可使酶系统正常功能受到影响,代谢率升高,增加各种营养物质的消耗。有些疾病还能严重影响器官和系统的正常功能,如急性胃肠道疾病对消化吸收能力有明显的干扰。营养不良不仅使体重减轻,而且可推迟语言和动作的发展。因此,积极防治学前儿童常见病,对保证其正常发育十分重要。
(五)其他因素
社会发展状况特别是经济状况、社会制度等因素也影响着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季节对生长发育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春季(3~5月)学前儿童身高增长较快,秋季(9~11月)体重增长较快;各种环境污染,例如铅污染对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有不利的影响;药物及性别也对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
此外,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它影响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提供引导。环境和教育的缺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关于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能孤立地强调某一因素的作用。
学前儿童的发展不是某一因素单独影响的结果,而是全部因素综合系统影响的结果,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互相结合、互相作用的过程。这些因素构成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总体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起作用。此外,这个综合体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与组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前儿童主体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第二,不能抹杀学前儿童主动活动。
在发展过程中,学前儿童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是在主动地发展。学前儿童是独立的生命实体,有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结构,有自己的内部动力,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接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拒绝不需要的东西。学前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学前儿童是在内部动力、能动性与生物因素、社会因素的多层次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
第三,各影响因素必须方向一致才能产生合力。
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诸多因素如果方向一致,就会产生合力,使儿童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如果方向不一致,就会产生分力,使这种发展可能得不到充分实现,甚至变成阻力,妨碍这种可能性的实现。
[1] 张欣,庞淑兰:《儿童少年卫生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1页。
[2] 卢乐山,林崇德,王德胜:《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沈阳:沈阳出版社1994年版,第1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