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相关理论
心理学、儿童行为学、内分泌学等多学科的发展为生长发育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了解生长发育的相关理论有助于我们从整合的视角出发,来关注生长发育的理论观对全面分析、研究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指导作用。
一、生长发育生态观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将发展看成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建立了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这不仅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且为理解儿童的生长发育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布朗芬布伦纳的模式有三个组成部分:人、行为发生的环境、说明发展发生变化的过程。他强调在考虑个体发展时,要将个体嵌套在一系列相互影响的环境系统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的发展(图1-9)。
图1-9 生态系统理论与儿童生长发育
(一)空间维度
1.微小系统
微小系统是环境空间系统的最里层。该系统是个体活动和人际交往的直接环境,不断在变化和发展。对大多数婴儿而言,微小系统仅限于家庭。随着其不断成长,活动范围扩展至同伴、幼儿园和学校,这些因素不断纳入到学前儿童的微系统范围内。对学前儿童而言,托幼机构是除家庭以外对其影响最大的微小系统。布朗芬布伦纳强调,对这个层次儿童发展的认识,必须具有双向性,即:一方面,成人影响着儿童的反应;另一方面,儿童的生物、社会特性也影响着成人的行为。
2.中间系统
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观点,中间系统指各微小系统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微小系统之间可能通过重要途径产生相互影响。若微小系统间有较强的积极联系,发展可能实现最优化。相反,则产生消极后果。如婴儿母亲如何对待他的方式可能受到其母亲与父亲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如果父母之间存在争执,母亲很可能更少表现出温柔及喜爱她的孩子。
3.外部系统
外部系统是指学前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环境,即学前儿童的微小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成员之间的所有关系的影响。如父母的工作就是该外系统的影响因素之一,儿童在家的情感关系肯定能受到父母是否喜欢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影响。
4.宏大系统
宏大系统指存在于以上三个系统中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宏大系统有意识形态的广泛性,即社会规定应如何对待儿童,教给他们什么,他们应努力的目标等。在不同文化中,这些观念是不同的,但他们都存在于微小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中,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着儿童知识、经验的获得。
(二)时间维度
时间维度又被称为“历时系统”,即:将时间作为研究学前儿童成长中心的身心变化的参照体系。布朗芬布伦纳强调儿童的发展、变化是一个将时间和环境结合,来考察发展的动态过程。一方面,婴儿一出生就置身于一定的环境中,通过本能的生理反应来影响环境,通过行为(如哭泣)来获得生存必需物。另一方面,他也会按照外界环境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如冷暖适宜时会发出微笑。随着时间的推移,儿童生存的微观环境在不断变化,原因可能是外部因素,或是人为因素。因为人有主观能动性,可自由选择环境。而对环境的选择将随时间的推移、知识经验的积累而变化。布朗芬布伦纳将环境变化称为“生态转变”,每次变化都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阶段。如升学、结婚、退休等。“历时系统”正是关注人生的每个过渡点,如父母的离异、新的兄弟姐妹的出生都会对学前儿童形成长期的影响。
二、生长发育整体观
生长发育整体观的核心理念是:将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各个方面都视为是存在有机联系的、相互依赖的,而非零碎的、割裂的。虽然不同学科在揭示生长发育现象时各有侧重,不同理论持有者的视角也大有差异,但其本质是相同的,因而在对生长发育进行理解时,应整合各学科的知识和理论,而非割裂或将各理论观点对立起来。如对于生长发育影响因素的研究,其不仅受到遗传、个体成熟度的影响,也受到环境、教育、自我能动性等方面的影响。再如研究父母离异对学前儿童的影响时,一些理论者将学前儿童在认知、社会甚至生理方面的差异都归责于离婚的影响,但布朗芬布伦纳认为这些理论者应更多思考在对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的不同水平、不同类型的环境因素中,各种相关因素的独特效应。每个个人在生物性、认知性、社会性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征。
三、生长发育进化论
在人类进化的历史长河中,曾发生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1]:考古发现人类的祖先440万年前开始两足行走;在250万年前就造出了粗糙的工具;在160万年前开始使用火种;在120万年前人的脑量开始增长,其中10万到50万年前是脑量增长的最快时期;大约2.7万年前,智人成为全球唯一的人种。这一进化过程是一个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因此,认识人类行为时,不能只将其归因于基因决定而与环境关系不大。
达尔文等进化论学者强调人对进化形成的适应机制的重要性,也强调促使该机制得以激活、发展的环境因素的重要性。以手上长“老茧”为例,“老茧”是环境输入(反复长时间使用工具)和适应机制(皮肤受到反复摩擦后由遗传指令使该处长出新皮肤细胞)交互的产物。行为是进化的产物,是人类为了追求改变(进化)而在日常实践中形成各种各样的适应机制,只要他对其生活环境了解更多(输入信息更多),他就能逐步通过自己的适应机制,在一定范围内对行为加以改变。
然而,积极的适应性动机不一定全以良好的效果得以呈现,环境的变化也可能给人类带来严重的冲击。如:人的大脑作为旧时代经验的产物,将吃到脂肪作为一种追求。这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中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因为人在吃到这些食物时感到满足。到现代社会生活环境就不再一样,脂肪食物很容易吃到,若大量的为学前儿童摄取脂肪,则可使胃排空时间延长,消化过程缓慢,引起消化功能紊乱,甚至可能导致肥胖症、心血管疾病等病症的发病率升高。
生长发育进化论以人类进化过程为依据,向生长发育研究者提供了重要参考:充分利用每个个体架构自身适应机制能力,利用环境刺激和环境变化对适应机制所产生的正向效应,促进学前儿童提高其身心发育水平。
本章小结
生长发育是学前儿童健康状况的反映。儿童生长发育规律是学前卫生学的依据。
可以从体格发育、体能发育、心理行为发育等指标,运用离差法、百分位数评价法、Z评分法、发育年龄评价法、身体指数评价法等方法来了解和评价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状况。
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主要表现为:学前儿童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有不明显的细小量变,也有突然的质变,不仅身高体重在增加,各器官也在逐渐分化,且机能渐趋于成熟;学前儿童身体的不同器官或系统呈现出不同的发育趋势;各个系统发育虽不均衡,但机体是统一的整体,各系统生长发育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一般遵循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由粗至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影响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的是遗传、环境、营养、体育锻炼、疾病等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
生长发育生态观、整体观、进化论等理论为我们整合、深入地把握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提供了更多、更新的视角。
关键术语
生长;发育;成熟;头尾发展律;近侧发展律;生态观;整体观;进化论
思考与讨论
1.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是什么?
2.常用的评价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指标有哪些?
3.常用的评价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方法有哪些?
4.影响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的因素是什么?
5.一个5岁男童,身高103cm,体重28kg。试用发育等级评价法对该男童的身高、体重的发育状况进行评价,并根据该儿童的发育现状提出相应教育建议。
活动建议
结合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规律深入思考和梳理你的儿童观。
[1] 季成叶:《儿童少年卫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第七版,第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