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学前儿童循环系统特点
循环系统(circulatory system),担负着全身的交通运输,负责将氧气和养料运送到全身各组织,同时把体内废物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它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淋巴系统是血液循环的辅助装置。
心血管系统包括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血液循环就是在密闭的心血管系统中进行的。人体的血液由心脏搏出,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最后返回心脏,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息(见图2-7)。
图2-7 血液循环示意图
一、心脏的特点
心脏(heart)位于胸腔内,大小似本人拳头,外形像倒放的桃子。心脏内有四个腔,上面两腔称为左、右心房,下面两腔称为左、右心室。心室与动脉血管相通,心房与静脉血管相通。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通过有节律地收缩与舒张使血液在全身得以循环流动。
学前儿童心脏重量与体重的比例大于成人,约占体重0.89%,成人的约占体重0.48%。心脏发育有两次增速阶段:两岁前和青春后期。总体而言,学前儿童心脏容量小,心肌纤维细弱,收缩能力也较弱,学前儿童每搏输出的血量比成人少。为满足新陈代谢需要,只有增加脉搏的频率来弥补,故学前儿童的心率比成人快,且节律不均匀。
所以,要经常组织学前儿童进行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以提高心脏的能力,促进血液循环。但组织活动时要注意运动量适度,对不同体质的学前儿童应安排不同的活动项目;活动程序要符合生理要求,如活动前应做好准备活动;剧烈运动后不能立即停止,以免造成暂时性脑贫血。此外,应给学前儿童提供宽松适度服装和鞋袜,以利于心脏活动和血液循环。
二、血液的特点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中90%~92%是水分,只有少量无机盐、蛋白质、葡萄糖等化学物质。血细胞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见图2-8)。
图2-8 血液构成框架图
学前儿童血液总量(存在于循环系统中的全部血液量)增加快。新生儿血液总量约为300ml,1岁时加倍,10岁时为新生儿的6~7倍。血液量增加快,所需造血原料也随之增多。应注意饮食中铁、蛋白质和维生素B12、叶酸等造血原料和与红细胞发育成熟有关的营养素的供给(详见第四章)。
白细胞在婴儿出生时最高,4~5岁降到最低,以后逐渐达到成人水平。白细胞的嗜中性粒细胞游走能力和吞噬功能较差。因此,学前儿童抵抗力较差,易患传染病。
学前儿童血液中含水分和浆液较多,含凝血物质及盐类较少,故学前儿童出血时血液凝固较慢,如新生儿出血约需8~10分钟才能凝固,幼儿约需4~6分钟,成人只需3~4分钟。
三、血管的特点
学前儿童血管内径相对比成人宽,毛细血管丰富,血流量大,身体得到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十分充足。血管比成人短,血液循环周期短。年龄越小,血管壁越薄,血管弹性也越小。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加厚,弹性纤维增多,弹性加强,至12岁已具有成人动脉的构造。因血管口径较粗,血液在血管中流动阻力小,对血管壁造成的压力也小,再加上心肌力弱致使心脏收缩射出血量少,因此血压低于成人。年龄越小,血压越低。学前儿童血管的发育在6~7岁前超过心脏的发育,青春期后血管的发育落后于心脏的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