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学前儿童消化系统特点

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的主要功能是对摄入的各种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同时将没有利用价值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见图2-9);消化腺主要有唾液腺、肝脏、胰腺。

图2-9 消化系统概观

一、消化道的特点

(一)牙齿

人的一生中先后出现两组牙:乳牙和恒牙。乳牙的钙化始于胎儿5个月,在婴儿出生后6~8个月开始萌出。约2.5岁时,20颗乳牙全部出齐。乳牙萌出时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12个月尚未出牙为乳牙萌出延迟。乳牙萌出顺序一般为下颌先于上颌、自前向后(见图2-10)。

图2-10 乳牙萌出示意图

乳牙萌出时,一般儿童无不适感觉。个别儿童有短暂流涎、低热、睡眠不安、烦躁等反应。

乳牙是学前儿童的咀嚼器官,不仅能够帮助食物消化,还会影响儿童和面部发育。3岁前正是学前儿童颌面部迅速发育的阶段。刚出生时,婴儿颌骨还没有发育完善,尤其是“下巴骨”很薄,脸面宽而扁,随着牙齿萌出,咀嚼的力量不断挤压牙根,使“下巴骨”迅速生长,脸型逐渐“拉长”。在牙齿和颌骨的衬托下,使面容端正、和谐、自然。

同时,乳牙还是学前儿童发音的辅助器官,正常萌出、不过早丢失的乳牙有助于其正常发音。

乳牙齐整对恒牙顺利萌出有重要作用。若乳牙过早缺失,邻近的牙向空隙倾倒,恒牙就不能在正常位置萌出,导致牙齿排列不齐。如,“地包天”(下牙咬住上牙的外面)、“唇露齿”(上下牙咬不到一起,有明显距离)、“虎牙”(上颌尖牙突出在牙弓之外)等。学前儿童如果有吮手指、咬手指、咬铅笔、托腮等不良习惯,都会使颌骨发育或牙齿萌出受影响,导致牙齿不齐。而且学前儿童牙釉质薄,牙本质松脆,牙髓腔大,容易患龋齿(详见第六章)。

6~7岁时,乳牙开始脱落,恒牙开始萌出。最先萌出的恒牙是第一恒磨牙,也称六龄齿(见图2-11)。它长在乳磨牙的里面,萌出时没有乳牙与之交换,所以常常被忽视,成为龋齿的好发牙。其萌出后,乳牙开始松动、脱落,逐渐换上恒牙。换牙顺序与乳牙萌出顺序基本一致。恒牙全部出齐约在18~25岁,共32颗。最后萌出的四颗为第三恒磨牙,也称智齿。

图2-11 六龄齿的位置

(二)食道

学前儿童食管比成人短而窄,黏膜柔嫩,管壁较薄且弹性较差,易受损伤。因此,学前儿童偏好细滑的食物而不喜欢吃如叶类蔬菜等粗纤维的食物等。

(三)胃

新生儿的胃呈水平位,贲门和幽门几乎水平,如同倒放的水壶。当婴儿吞咽下空气,奶便容易随着打嗝排出的空气流出口外,即漾奶。为减少漾奶,喂奶后应让婴儿伏在成人肩上,手成窝形,轻轻拍打婴儿背部,待婴儿打嗝排出咽下空气时便可让其躺下。随着婴儿学会行走,胃的位置逐渐变垂直,漾奶现象开始减少。

学前儿童胃肌层发育较差,胃壁较薄,胃容量小,胃液酸度低,消化酶也较成人少。所以,其消化能力较成人差。

(四)肠

学前儿童肠管较成人的相对长(成人肠道约为身长的4.5倍,婴幼儿的肠道超过身长的5~6倍),肠黏膜细嫩,发育较好,肠管的肌肉组织和弹力纤维均未发育完善,但黏膜发育良好,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通透性强,吸收率高。因此,一般儿童的吸收力较强。肠壁肌肉和弹性纤维发育较差,肠蠕动较弱,食物通过较慢,大肠吸收较多的水分,易造成便秘。且肠壁屏障功能差,肠腔内的毒素及消化不全的产物较易通过肠壁进入血液,从而引起中毒。因此,当儿童有了便意,应立即让其排便;并让儿童多吃纤维含量较多的蔬菜、水果及一定比例的粗粮。

二、消化腺的特点

(一)肝脏

肝脏(liver),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位于腹腔的右上部。肝脏具有多方面的生理功能,具有分泌胆汁、物质代谢、储藏养料及解毒等作用。

学前儿童肝脏占体重之比较成人大。新生儿肝脏重量为体重的4%,5岁时为3.3%,成人仅为2%。正常的婴幼儿肝脏可在右侧锁骨中线肋缘下2cm处摸到,4岁以后缩入肋下。

学前儿童分泌胆汁较少,胆汁内含有较多的水分、黏液素和色素,促进胰腺、肠液消化作用的物质较少,因而消化脂肪的能力较差。若摄入过量蛋白质、脂肪,会加重肝脏负担。

学前儿童肝细胞分化不全、组织软弱、肝脏容易充血,对感染的抵抗力较弱,解毒功能差。但是,由于其新陈代谢旺盛,肝细胞再生能力强,在患肝炎后治疗和恢复较快,不易发生肝硬化。

此外,肝脏还可维持血糖浓度的恒定,把肠道吸收进入血浆的葡萄糖转化为肝糖原储存在肝内。学前儿童肝糖原贮存量相对较少,饥饿时容易发生“低血糖症”(心慌、出冷汗、无力、有饥饿感),甚至出现“低血糖休克”。

(二)唾液腺

唾液腺主要有三对: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分泌的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溶菌酶和大量黏液素。

唾液腺在出生时形成,但是分化不全,分泌的唾液量较少,淀粉酶含量不足。出生3~4个月时,唾液腺分泌量明显增加,但由于婴儿口腔较浅,又不会调节口内过多的唾液,因而出现流涎现象,即所谓的“生理性流涎”。随着年龄增大,唾液的分泌量和唾液中淀粉酶的含量也增大。患口腔炎时唾液分泌量增加。瘦弱婴儿或患传染病时唾液分泌量减少,同时吮吸力减弱,消化功能下降。

(三)胰腺

胰腺既分泌胰岛素又分泌胰腺液,对机体的新陈代谢起到重要的作用。婴幼儿胰腺分泌的消化液已接近成人水平,在肠液的协同作用下,保证了小肠对营养的最后吸收。但学前儿童的胰腺富有血管和结缔组织,实质细胞较少,分化不全,但已具有成人所有的各种消化酶,能够完成消化作用。对淀粉、脂肪类食物消化能力较差。因此,在安排学前儿童膳食的时候需掌握好食物中含脂肪、淀粉、蛋白质量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