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前儿童呼吸系统特点
呼吸系统(respiratory system)是人体进行气体交换,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系统。主要由呼吸道和肺组成(见图2-6)。呼吸道包括上呼吸道(鼻、咽、喉)和下呼吸道(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具有通气、调节空气温度与湿度、清除异物和粉尘的作用。肺是机体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主要负责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图2-6 呼吸系统概观
一、呼吸道的特点
(一)鼻
鼻(nose)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分,又是嗅觉感受器,是保护肺的第一道防线。鼻由外鼻、鼻腔及鼻窦三部分组成。学前儿童鼻根扁而宽,鼻腔相对较短、狭窄,黏膜柔嫩,血管丰富,婴儿无鼻毛,因此易受感染。感染后,容易引起鼻黏膜充血、肿胀、流涕,造成鼻腔堵塞、呼吸不畅,甚至鼻炎。同时,由于鼻窦黏膜与鼻腔黏膜相连,鼻窦口相对较大,患上急性鼻炎时可累及鼻窦。在出生后头几个月内,由于黏膜下缺乏海绵组织,婴儿较少发生鼻出血。所以,要教育学前儿童养成正确的卫生习惯,如用鼻呼吸、不用手挖鼻孔、学会正确擤鼻涕。
(二)咽
咽(pharynx)是一条前后略扁的漏斗形肌性管道,由黏膜和咽肌组成。自上而下分为鼻咽部、口咽部和喉咽部。咽下端和喉及食管相连,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学前儿童咽部相对狭小,咽鼓管粗、短、直,呈水平位(成人呈斜向上),口咽部的病原体易通过咳嗽、擤鼻涕等方式进入中耳而引发中耳炎。
(三)喉
喉(throat)是呼吸气体的通道,也是发音器官。喉由软骨、韧带、肌肉及黏膜组成。学前儿童喉腔狭窄,黏膜纤弱,血管及淋巴组织丰富,发炎肿胀时会使呼吸困难。3岁前男女儿童喉头外形相似,3岁后男孩甲状软骨板角度变锐,5岁时成长加快,10岁后喉结逐渐明显。学前期声带短而薄,不够坚韧,故其声调比成人高。学前期声门肌肉易疲劳,如果过度用嗓,声带易充血肿胀变厚,变成“哑嗓子”。因此,应注意保护学前儿童的声带,如避免孩子经常哭喊;避免唱一些音域广、音律复杂、音程跳动大的成人歌曲等(详见第九章)。
(四)气管和支气管
气管(trachea),上接喉的下方,下端在胸腔分出左、右支气管。气管和支气管以半环状的软骨为支架,从而保持管腔的张开状态。管腔内覆盖着有纤毛的黏膜,能分泌黏液,粘住灰尘、微生物,通过纤毛运动,被送到咽部,经咳嗽把痰吐出体外。
学前儿童气管和支气管管腔狭窄,软骨柔软,肌肉发育不完善,缺乏弹性组织,黏膜富有血管。但纤毛运动能力差、黏液分泌量不足,抗病原体能力差。如有尘埃或微生物侵入,容易出现感染,引发呼吸道阻塞。因右支气管短而粗,位置较陡直。儿童如果一边进食一边说话,使会压软骨不能及时将喉入口处遮盖,很容易将食物掉入支气管,导致气管被堵塞。
二、肺的特点
肺(lung)位于胸腔内,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右肺分上、中、下三叶,左肺分上、下两叶,组成肺的最小单位为肺泡,气体在此交换。
婴儿期呼吸肌发育不完全,胸廓活动范围小,呼吸时膈肌上下移动明显,呈腹式呼吸;2岁时呼吸肌逐渐发达,由于站立行走,腹腔器官下降,肋骨由水平位逐渐成斜位,幼儿开始出现胸腹式呼吸;7岁后混合式呼吸占大多数,胸式呼吸仅在少数9岁以上的女孩中可见。
学前儿童肺泡数量较少、含气量小,加之肺几乎完全充满胸廓、呼吸肌不发达,呼吸时胸廓活动范围小,吸气时肺的扩张有限,所以气体交换能力弱,肺活量小。加之,学前儿童新陈代谢旺盛,所以,其呼吸频率快,且年龄越小呼吸频率越快。因此,要组织学前儿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以扩大胸廓活动范围,加强呼吸肌力量,增加呼吸道肺泡数,增加肺活量。
同时,学前儿童肺的弹性组织发育差、血管丰富、充血较多,肺泡易被黏液堵塞引起肺不张、肺气肿和肺瘀血等。因此,学前儿童发生肺炎后常会出现呼吸困难,出现因缺氧而致的面色青灰,甚至抽风、昏迷(详见第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