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特点

运动系统由骨骼(bone)、骨连结和骨骼肌(skeletal muscle)三部分组成。人体的骨头靠骨连结有序地连接起来,构成支架,支持体重。骨骼肌附于骨面,通过肌肉收缩和松弛,牵动骨骼产生运动(如图2-1)。运动系统在神经系统调节下,对身体起着运动、支持和保护作用。

图2-1 成人与儿童全身骨骼(正面)

一、骨骼的特点

(一)骨骼的成分和构成

骨组织内含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能使骨具有弹性和韧性,而无机物使骨骼变得坚硬。成人骨中有机物和无机盐含量之比约为3∶7,学前儿童的骨中含两者之比约为1∶1。与成人相比,儿童骨骼中有机物较多,无机盐较少。因此,学前儿童的骨骼柔软、弹性大、硬度小,不易发生骨折,但易变形。所以,在教养过程要注意儿童正确姿势的养成。

骨骼主要是由骨质、骨髓和骨膜构成。骨髓(bone marrow)是主要的造血器官,它存在于骨中央的骨髓腔和骨松质的空隙内。4~5岁以前,儿童的骨髓全部为具有造血机能的红骨髓,5~7岁开始,骨髓内脂肪逐渐产生;至成年期,除了长骨两端、短骨和扁骨的骨松质内的红骨髓终身保持造血机能外,其他部分的红骨髓均为脂肪组织所替代,变成黄骨髓,失去了造血机能。但是,当大量失血或贫血时,黄骨髓能再转变为红骨髓,恢复造血机能。

(二)主要部位的骨骼

1.颅骨

颅骨(cranium)分为脑颅骨和面颅骨。新生儿的颅骨尚未完全骨化,骨与骨之间间隙很大,脑颅骨留有两个大小不一的间隙由结缔组织膜覆盖,为前囟(位于额骨和顶骨之间的菱形间隙)和后囟(两块顶骨和枕骨之间的三角形间隙)(见图2-2)。前囟出生时约1.5~2cm,出生后随头围增大而变大,6个月后逐渐骨化而变小,至1~1.5岁闭合。后囟在出生后的2~3个月闭合。囟门的闭合能反映颅骨的骨化过程。在婴儿囟门未闭合完全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好囟门,如给婴儿戴胎帽、剃头时留下囟门前的胎发等。囟门闭合过早可能导致头小畸形,脑容量小。如果缺钙,囟门闭合则会延迟,多见于佝偻病、脑积水等。

图2-2 新生儿颅骨上面观

颅骨中的面骨、鼻骨及下颌骨发育迟于头颅,1~2岁后面骨变长,下颌骨向前突出,此时婴幼儿的面型会有所改变。

2.脊柱

脊柱(vertebral column),是由24块椎骨连结而成,是人体的主要支柱。成人脊柱从侧面看有四个弯曲,称为“脊柱生理性弯曲”,分别是颈曲、胸曲、腰曲、骶曲(见图2-3)。这些弯曲与人类直立行走有关,可起到缓冲震**和平衡身体的作用。

新生儿的脊柱除骶曲外其他弯曲还没有出现。出生后2~3个月能抬头,形成颈部前凸;6~7个月能坐起,形成胸部后凸;开始学走路时,形成腰部前凸。这些生理性弯曲一般要到16~17岁才基本定型(见图2-4)。所以,在学前期,应注意坐、立、行等正确姿势的训练,避免单肩负重、睡过软的床等不良生活习惯。

图2-3 成人脊柱侧面观

图2-4 各年龄时期脊柱弯曲比较

3.腕骨

腕骨(Carpal bones)是位于桡骨、尺骨和掌骨之间,形成手腕的8块小骨。接近前臂的四块为舟状骨、月状骨、三角骨、豌豆骨,接近掌骨的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见图2-5)。成人有16块(左、右各8块)腕骨。新生儿的腕部都是软骨,腕骨骨化没有出现。大约1岁左右开始逐渐出现腕骨骨化,要到10岁以后16块腕骨的骨化(钙化)才全部完成(见表2-1)。可见,学龄前时期儿童的腕骨没有骨化完全,加之其肌肉力量差、小肌肉发育不好(详见本章“骨骼肌的特点”),手部精细动作能力差。所以,使用手腕的活动应适量,不能负荷过重,即动作要求不能过于精细、时间不宜过长。

图2-5 成人腕骨解剖图

表2-1 腕骨骨化出现的年龄

(资料来源:唐林兰,于桂萍.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4.胸骨

胸骨(sternum)是由胸骨柄、胸骨体、剑突组成的一块上宽下窄、前凸后凹的扁骨。它位于胸前壁的正中。胸骨各部连接不巩固,接合较晚。学前儿童常因维生素D或钙的缺乏,呼吸道疾病或坐姿不正等原因导致胸骨畸形,影响发育,甚至影响心肺的发育。

5.盆骨

盆骨即骨盆,是由髋骨、骶骨和尾骨联合组成的不规则骨骼。盆骨是整个骨骼的中心,担负着支持体重和保护盆腔内脏器(**、直肠和**)的功能。髋骨又由髂骨、坐骨与耻骨三块骨接合而成。学前期这三块骨未完全骨化,靠软骨接合,到19~24岁才完全骨化,是人体骨骼中骨化最迟的部位。因此,学前儿童在运动时要注意安全,切忌从高处往低处跳,避免在外力作用下发生骨盆移位,影响盆骨发育,尤其对女孩子成年后的生育造成影响。

6.足骨

足骨由7块跗骨、5块跖骨、14块趾骨组成。跗骨和趾骨借足底坚强的韧带连结起来,形成向上突起的足弓。足弓可增加人体站立的稳定性和活动的弹性,缓冲机体运动时产生的震**以保护大脑和脏器,同时保护足底血管和神经免受压迫,减轻足部疲劳。婴儿由于足部脂肪丰满,肌肉无力,一般看不出足弓,到会站、会走以后逐渐形成足弓。幼儿的足弓骨化尚未完成,足底肌肉、肌腱、韧带发育不完善,如果过于肥胖,过多行走,长时站立或负重过度,都可导致足弓塌陷,形成扁平足。所以,为了保护学前儿童的足弓,应选用合脚、舒服、软硬适宜的鞋子;适当让幼儿光脚在沙坑或鹅卵石上行走玩耍以促进足弓的正常发育。

拓展阅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相关规定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注意幼儿的体态,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姿势。如:

·提醒幼儿要保持正确的站、坐、走姿势;发现有八字脚、罗圈腿、驼背等骨骼发育异常的情况,应及时就医矫治。

·桌、椅和床要合适。椅子的高度以幼儿写画时双脚能自然着地、大腿基本保持水平状为宜;桌子的高度以写画时身体能坐直,不驼背、不耸肩为宜;床不宜过软。

利用多种活动发展幼儿的身体平衡能力。如:

·走平衡木,或沿着地面直线、田埂行走。

·玩跳房子、踢毽子、蒙眼走路、踩小高跷等游戏活动。

鼓励幼儿进行跑跳、钻爬、攀登、投掷、拍球等活动,以及跳竹竿、滚铁环等传统体育游戏,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对于拍球、跳绳等技能性活动,不要过于要求数量,更不能机械训练。

创造条件和机会,促进幼儿手的动作灵活协调。如:

·提供画笔、剪刀、纸张、泥团等工具和材料,或充分利用各种自然、废旧材料和常见物品,让幼儿进行画、剪、折、粘等美工活动。

·引导幼儿生活自理或参与家务劳动,发展其手的动作。如练习自己用筷子吃饭、扣扣子,帮助妈妈摘菜叶、做面食等。

(资料来源: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年版)

二、关节的特点

骨与骨之间的连结,称关节或骨连结。学前儿童关节窝较浅,关节面软骨相对较厚,关节囊、韧带薄而松弛,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差,故关节的伸展性、柔韧性超过成人,活动范围自然也大于成人。但学前儿童关节牢固性较差,当肘部处于伸直位置时,手臂若被猛力牵拉,可能造成“牵拉肘”,这是一种常见的肘关节半脱臼现象。脱臼后的关节囊松弛,如治疗不当,易造成重复脱臼,即习惯性脱臼。所以,可开展适当的体育运动和劳动以增强学前儿童关节的牢固性、柔韧性和灵活性;牵拉儿童的手臂时,避免用力过猛引起脱臼。

三、骨骼肌的特点

人体共有600多块骨骼肌(skeletal muscle)。骨骼肌在神经系统支配下,通过收缩和舒张牵拉骨骼产生运动。长身高时期,肌肉以增加长度为主,长体重时期,以肌纤维增粗为主。

学前儿童肌肉组织柔嫩,纤维较细、间质组织多、水分多,蛋白质、脂肪及无机盐的比例相对较低,其肌肉柔软松弛、力量储备差、弹力较差、易疲劳;加之,小肌肉群发育晚于大肌肉群(如3~4岁的幼儿走路已很稳,但拿筷子或握画笔却很费劲,直线也不容易画直)。5岁以后,如手指、腕部等小肌肉群才开始发育,才能比较协调地做一些较精细的动作。

拓展阅读

幼儿园的孩子不能拔河

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运动医学科黄光民主任医师表示,幼儿的骨骼、关节还很娇嫩,拔河时很容易使关节受损,常进行这种运动还可能令少儿骨骼的正常发育受到影响。拔河时用力很大,肌肉需要大量的养分,而幼儿肌肉毛细血管数量较少,因此容易造成缺氧,血液中酸性物质增多,肌肉感到疲劳。

拔河时还需要过久地憋气。幼儿心脏功能发育尚不健全,憋气时心肌负担过重,回心血量减少,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心脏和大脑可能出现暂时性缺血,严重时会发生晕厥。长时间如此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