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探究对儿童学习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儿童主要是通过自主建构的方式来学习的。儿童的经验是儿童在同周围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的,儿童获得经验的过程不只是教师讲解的过程,更是儿童探究、发现、尝试及交往的过程。下面我们还是举个例子来说明。[1]

【案例】滚铁环

图1-5 滚铁环

滚铁环(图1-5)是幼儿园经常有的活动。刚开始把铁环呈现给孩子时,吴老师只有一个教育目标,那就是通过示范,不断让幼儿练习,习得滚铁环的技巧。但是一段时间过后,她发现孩子们像是在完成任务,失去了兴趣。所以,她就思考自己能否改变一下教学策略呢?自己以前单纯希望孩子通过模仿、练习掌握滚铁环的技巧是否恰当?于是当她给下一届小朋友第一次呈现铁环的时候,她改变了策略。

她首先在小朋友们面前滚铁环,故意没有成功,小朋友很真诚地给她加油:“吴老师加油,吴老师加油!”在小朋友的加油声中,吴老师终于把铁环滚起来了。小朋友们问:“吴老师,你有什么诀窍吗?”照往常,吴老师会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告诉小朋友技巧的机会,但是这次她故意说:“我也不知道诀窍啊,这样吧,我把这个铁环放在活动区,你们早晨谁来得早就试试吧。”孩子们一下子就来了兴趣,接下来的几天,孩子们早晨来得都非常早,来了就去抢铁环尝试。吴老师则在旁边细心观察。有一天,东东找到吴老师,说他能把铁环滚起来了。其实,根据吴老师的观察,东东并没有完全掌握,但是她还是把其他小朋友召集过来一起为东东见证和加油。东东前两次都没有成功,急得都出汗了,后来终于有一次成功了,小朋友们都为他鼓起掌来。吴老师说:“祝贺东东,但是他为什么有时候能滚起来,有时候滚不起来呢?”小朋友们七嘴八舌:“还是不熟练,我们再试试。”于是,接下来的几天,孩子们继续热火朝天地尝试。又过了几天,思思和成成找到吴老师说他们也会了,吴老师召集其他小朋友来观看。果不其然,思思和成成都把铁环滚起来了,但是思思把钩子放在了铁环的下半部分,成成把钩子放在了铁环的上半部分。孩子们后来通过讨论得出的结论是,钩子放在哪个地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力度和方向。接下来的几天,吴老师又组织小朋友展开滚铁环的比赛,看谁的铁环滚得快,谁就赢了。但是豆豆突然说:“我爸爸说了,铁环滚得慢更难……”这引起了小朋友的讨论,大家通过尝试,证明豆豆说得确实有道理,所以之后的比赛改成了看谁的铁环滚得慢。

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如果仅仅通过教师示范、儿童模仿的方式,让儿童学习滚铁环,一方面,儿童会认为这是“苦工”而渐渐对此失去兴趣;另一方面,儿童失去了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学习机会。“单纯掌握滚铁环的技能”与“尝试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相比,前者对儿童的发展意义远不如后者。

吴老师改进的滚铁环活动确实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吴老师都没有诀窍”,所以他们要好好尝试,争取找到铁环滚起来的诀窍。活动过程中,吴老师也一直没有灌输滚铁环的技巧,而是让幼儿通过观察同伴学习自主探究。在这种自主探究过程中,儿童的思维是高度参与的,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所探究的事情上,由此生发出很多新的问题。比如,“铁钩放在铁环的哪个部分到底重要不重要”“铁环滚得快比较难还是滚得慢比较难”等。

下面,我们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和“探究”一词词源的角度总结上述案例带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建构主义认为,意义不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事物的感觉刺激信息本身并没有意义,意义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它取决于我们原来的知识经验背景,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建构主义非常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动态的、非结构的、具体情境的特征,强调学习者对意义的主动建构以及对知识经验的重组改造。儿童获得静态知识并非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关注“儿童的生活和兴趣”,辩证地处理“儿童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注意加强儿童间的合作与交流才是重要的。

第二,“探究”一词源于英语“inquiry”。这一词语最初主要指向于科学家的科学研究,但是现在用于学前教育领域,“探究”指儿童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儿童的学习方式依据儿童学习本身的特点,可以分为多种,比如观察学习、操作学习、倾听学习、交往学习、模仿学习、合作学习等。这些学习方式在具体的教育中都需要整合才能被实际利用。然而,“探究”应该是儿童学习最有效的一种方式。首先,探究式学习方式符合儿童学习的本质特点。儿童学习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感知、观察、摆弄、操作,在操作过程中与同伴和成人共同学习。从本质上说,儿童学习的过程是认知、运动、情感、社会等多方面经验的主动建构过程,而探究式学习就是主体不断主动建构过程的表现。其次,探究式学习满足儿童学习的需要。儿童天生就对整个世界充满好奇,探究性学习能够帮助儿童不断感知、分析外界的刺激。最后,探究式学习能促进儿童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儿童对事物进行探究式学习时,会勇于探索、爱护周围环境、勇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 吴邵萍.从“有知”到“无知”[J].幼儿教育,2011(25):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