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儿童是如何学习的

学前儿童有着自身的年龄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那么儿童是如何学习的呢?对这一重要问题的认识,有助于我们了解儿童的学习方式,进而改善我们的教学。

我们还是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说明问题。

从前,有一条鱼和一只青蛙,一起在一个池塘里生活了很长时间。有一天,青蛙跳出了池塘,来到了岸上,它东看看,西看看,觉得一切都是那样的新鲜。这时,它看到前方不远处有一头牛,就仔细地观察了一番。回到池塘后,它向鱼描述自己在岸上看到的事物,它首先介绍的是牛: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还有大大的**。

图1-2 小鱼头脑中的牛

鱼边听边想象牛的样子,但它想象得仍然和鱼的模样相像:一个大大的鱼身子,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头上长着两个犄角,还有大大的**,嘴里吃着青草……如图1-2。

图1-3 小鱼头脑中的鸟

青蛙又向小鱼介绍了鸟:它的身体比较瘦小,有彩色的翅膀,两条纤细的腿,会在天空飞。鱼边听边想象鸟的样子,但它想象得仍然和鱼差不多。如图1-3所示。

从上面的故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两个启示:

1.儿童的学习要建立在自己的已有经验基础之上

小鱼头脑中的牛和鸟的形象是根据小鱼自己的经验建构的。小鱼生活在池塘里,没有见过牛和鸟,它的经验就是自己同类的形象。所以,当它听了青蛙对牛的一些形象描述之后,就在小鱼身体基础上,建构了“鱼牛”和“鱼鸟”的形象。

实际上,儿童的学习也要建立在自己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的教学就是基于经验、改组经验、提升经验。没有经验的基础,儿童很难完成建构。借用乔纳森对建构主义理论的如下解释:建构主义认为“实在”无非是人们的心中之物,是学习者自己构造了“实在”或至少是按照他的经验解释“实在”。每一个人的世界都是由他自己的思维构造的,不存在谁比谁的世界更真实的问题。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儿童在已有经验基础上生发出来的,因而儿童应该处于中心地位,教师只是学习的帮助者。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充分了解自己班幼儿的已有经验,选取那些他们熟悉的、围绕他们已有经验的课程内容。对于农村幼儿来说,他们所熟悉的课程内容有各种粮食、植物、小动物、沙、泥、天气。比如,教师可以让儿童利用土豆进行作画——“土豆大变脸”;还可以把土豆放在教室里,让儿童观察,见证土豆发芽的过程,讨论土豆发芽是否能吃,还可以让儿童把土豆发芽的过程用自制图画书的形式记录下来。再如,教师可以把泥作为课程内容,让儿童探究泥的特性,制作泥雕、摔泥巴等。这些课程内容是与儿童平时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是接近儿童的,是儿童容易理解、容易建构的。

2.儿童的学习必须是自我主动建构的

从上述故事中可以看出,无论青蛙如何仔细地观察、详细描述,都不能代替小鱼对“牛”和“鸟”形象的建构,小鱼的“牛”和“鸟”形象只能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才能获得。同样,教师是无法替代儿童学习的。有很多教师在教学时,非常着急,一个知识点会重复很多遍,但是“儿童就是不会”,这时老师会非常困惑,感叹孩子“怎么教都教不会”。其实儿童不是教出来的,幼儿经验的获得过程不只是教师讲解的过程,更是幼儿探究、发现、尝试的过程。幼儿只有在同周围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能获得认识、感受和体验。

皮亚杰创立的发生认识论是研究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结构及其心理起源的理论,其本质可以理解为一种知识的建构理论。关于知识的建构,皮亚杰认为,认识的发生、知识的建构是一种基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是以相互作用的动作和活动作为认识的起点的。皮亚杰认为,儿童是以几个与生俱来的基本结构为起点,开始与他的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建构这些结构并发展出新的结构的,它是一个能动的建构过程。知识不是被动地从环境中吸收的,也不是预先在儿童的头脑中形成,而是由儿童通过他的心理结构与他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建构起来的。皮亚杰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儿童主动探索和操纵环境的结果,学习是儿童进行发明与发现的过程。他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并非增加儿童的知识,而是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这意味着我们在教育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要把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相反,要设法向儿童呈现一些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具有挑战性的材料,并允许儿童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

在此,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1]

图1-4 锡坤扔球

一所幼儿园里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小朋友们的鞋子莫名其妙地丢失了。就当大家都纳闷的时候,锡坤(2岁男孩)出现了。老师无意中发现锡坤拿着足球往垃圾桶里扔(图1-4),老师走过去一看,里面已经有了好几双小朋友的鞋子。

那么,锡坤为什么这么做呢?他这么做能得到什么乐趣呢?锡坤的老师介绍,锡坤是个爱探索的孩子,对什么都好奇,他还没有垃圾桶高,当他把东西扔到垃圾桶里的时候,东西就不见了,这是锡坤对空间的一种探索。

很庆幸,锡坤所在的幼儿园老师如此了解、“纵容”他。老师并没有武断地把锡坤叫过来进行道德教育,告诉他不能把大家的东西扔到垃圾桶里。老师知道,这些动作正是锡坤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和认知,是锡坤的一种自我建构。老师每天从此多了一项任务,就是每隔两个小时便拿着篮子去把垃圾桶里的东西再捡回来。

我想,这个例子应该给我们一些启发。教师需要了解的是,儿童通过动作与周围世界互动就是儿童的一种学习,教师需要做的便是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和让儿童互动的机会,促使儿童自我建构的发生。

[1] 引自纪录片《成长的秘密——锡坤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