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适合农村幼儿的传统游戏有哪些
正如前文所述,游戏是儿童特有的学习方式,游戏对儿童各方面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城市幼儿园相比,农村幼儿园的硬件设施相对较差,游戏材料相对欠缺,在这种现实情况下,我们如何将游戏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传统游戏是农村幼儿园一个不错的选择。
农村幼儿的传统游戏或集体游戏是指流行于广大农村地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经久不衰的民间游戏形式。它有很强的地域性、娱乐性特点,曾经给农村儿童带来过无尽的欢乐,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这些游戏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随着农村学前教育的逐步推广和普及,发掘、整理和研究这些农村教育资源,就很有必要。
下面是本书收集到的一些民间传统游戏形式,这些游戏在河北东南部一些地方曾经广为流传,对我们进一步研究相关问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图2-5 拉大锯
1.拉大锯
游戏玩法:两人对坐,双脚自然盘曲,双手对握,随着儿歌节奏做拉锯似的前俯后仰动作,见图2-5。
儿歌:“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去看戏,看的什么戏,看的《西游记》,迎姑娘,叫女婿,就是不让××去。”
游戏作用:锻炼腰、腹部及上臂大肌肉群,培养节奏感。
2.盲人摸跛脚者
游戏玩法:一个孩子用手绢蒙住双眼,扮成盲人;另一个孩子用围巾将一条腿弯曲绑定,扮成跛脚者;地上画一大圈,盲人和跛脚者都在大圈内,跛脚者用一只脚不停地跳来跳去,盲人则不断地在圈内摸来摸去,跛脚者躲盲人,盲人摸跛脚者,如果被摸住了或出了圈,就要对换角色,重新开始游戏。
游戏作用:锻炼单脚跳能力、判断能力、躲闪能力,具有娱乐性。
图2-6 滚铁环
3.滚铁环
游戏玩法:孩子人手一个铁环(可利用自行车圈、铁桶圈、塑料圈)、一个铁钩,用铁钩控制铁环在场地里滚动,见图2-6。控制的方法有多种,自主创造,但玩时一定要保持铁环滚动,铁环翻倒视为失败,换人游戏。
游戏作用:锻炼平衡能力、手部控制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奔跑能力等。
4.跳皮筋
游戏玩法:多种方法,可根据方法不同而取各种小名称,如“加减乘除”,至少3人参加,2人将皮筋套在脚上,各站一方,中间形成长方形,第三人在中间边念儿歌边跳,以踩绳为失败;再换绷绳的孩子跳。
游戏作用:锻炼小腿及脚部动作的准确性、灵活性,增强弹跳能力,具有娱乐性。
5.脚尖脚跟脚尖踢
游戏玩法:幼儿双手叉腰,边念边跳。“脚尖”(右脚尖朝后点地)、“脚跟”(右脚跟朝前点地)、“脚尖踢”(将右脚尖朝左前方点地,接着踢向右前方)。第二遍换左脚,左右脚依次交替。为增加难度可加上身体自转一周的动作。
游戏作用:培养双脚动作的灵活性、准确性、协调性。
6.丢手绢
游戏玩法;幼儿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然后松开手蹲下,选一名幼儿手持手绢,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绕圈走。圈上的幼儿一起拍手唱:“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抓住他——”唱到“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时,将手绢丢到某个小朋友身后;唱到“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抓住他”时,如果被丢到手绢的幼儿还没有发现自己身后的手绢,就要被抓住,要背诵儿歌或表演其他节目。若在唱的过程中能及时发现手绢,就要拿起手绢快去追丢手绢者,追上就要请丢手绢者表演节目;若追不上,两人交换位置,游戏重新开始。
游戏作用:锻炼奔跑能力、语言能力、判断能力,培养合作能力及规则能力。
7.背缸倒缸
图2-7 背缸倒缸
游戏玩法:两人背对背四臂相攀,一个弯腰把另一个背起、放下,另一个重复。两人相互背,一边背一边唱“大背二背,葱花芫荽,辣椒萝卜”,念完这一句,动作暂停,幼儿一上一下开始对话。上面的幼儿问:“上面有啥?”答:“星星(或月亮)”;上面的幼儿问:“下面有啥?”答:“井(或壕)”,然后同时喊一声:“咕咚!”上面的幼儿跳下来,游戏结束。见图2-7。
游戏作用:锻炼腰部及背部力量,培养协作能力。
8.系系铃
游戏玩法:幼儿分成两组,拉开距离面对面形成对峙,两组互对儿歌:“系系铃,拉草绳,草绳开,叫你们金花银花牵过来,牵谁呀?”“让××过来吧。”被点名者就要用力冲向对方队伍,冲开者为胜,要俘虏对方一个幼儿回来,冲不开就要被对方俘虏。再由胜的一方叫阵,说儿歌第一句……依次类推。
游戏作用:培养手部抓握能力、奔跑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9.老鹰捉小鸡
游戏玩法:幼儿们依次牵住前面人的衣服,最前面的做老母鸡,另找一名幼儿做老鹰,老鹰要想法把母鸡后面所有的幼儿捉到,母鸡则要保护好自己的孩子。被捉到的幼儿站在一边,等下一轮游戏开始。
游戏作用:培养躲闪能力及团结协作精神。
10.翻绳儿(拆巧)
游戏玩法:把一根较长的毛线打个结连上,用双手撑开,双手手指分别挑出不同花样,如降落伞、面条、太阳、锯、担架等,对方要会破解相应的花样。如此两人轮流破解对方的花样,最先将花样拆散、拆乱者为输。见图2-8。
图2-8 翻绳儿
游戏作用:锻炼手部动作灵活性,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1.拾子儿
游戏玩法:用5个自制小沙包(可用小石头、小砖头代替)抛起撒在地上,捡起其中一个向上抛出,落下前尽快抓起地面上的一个子,同时再接住从空中落下来的那个子,这是抓一;接着抓二、抓三、抓四。如果没有抓起该抓的数目,或者没有接住上抛的子,就算输了,由其他同伴接着玩。
游戏作用:锻炼手部动作灵活性及协调性,培养手眼协调能力。
12.捉蜻蜓
图2-9 捉蜻蜓
游戏玩法:游戏者中的一人向前伸出手,掌心朝下,其余幼儿各伸出一食指顶住伸掌者的手心,念儿歌:“风大,不怕;雨大,不怕。真的假的?真的。”儿歌念到最后一句时,伸掌者要迅速抓住掌心中其他幼儿的手指,所以他们要尽快逃开,被抓住者与伸掌者交换,进入下一次游戏。见图2-9。
游戏作用:培养幼儿反应能力及动作敏捷性。
13.马兰开花
游戏玩法:两人面对面站好,双脚相对,互相交替踢对方伸出的脚。一般交叉踢,也可踢同一侧的脚,边踢边唱儿歌:“一个毽儿,两人踢,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九五六,九五七,九八九九一百一。”唱完游戏结束。
游戏作用:培养脚部动作的准确性、灵活性,以及语言与动作的协调性。
14.打鼓(手指游戏)
游戏玩法:将手掌向前平伸,两手心相对,边念儿歌边动相应的手指。第一句儿歌:“上打三层鼓”,双手食指向上开合三次;第二句:“下打鼓三层”,双手小指向下开合三次;第三句:“两边一齐打”,食指与小指分别向上、下同时动三下;第四句:“中间裂开缝”,中指与无名指之间裂开一条缝,两手其他手指两个一组对应并拢。
游戏作用:锻炼手指灵活性、协调性。
15.碰拐
图2-10 碰拐
游戏玩法:两个幼儿分别用手抓住一只脚,用另一只脚掌握平衡在地上跳,同时用弯曲腿的膝盖去顶对方,双方膝盖互相碰撞,站不稳者弯曲的腿落下为输。见图2-10。
游戏作用:培养平衡能力、单腿跳能力、对抗能力。
传统游戏有很多,在此不能一一罗列,农村幼儿园教师应该重视传统游戏的作用,并有意识地收集、组织传统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