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教师组织幼儿游戏时应注意什么
幼儿游戏的水平与质量,不仅受幼儿自身发展水平的影响,也跟教师的组织与指导是否得法有很大关系,如何组织好幼儿游戏呢?我们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幼儿生活经验,激发幼儿游戏动机
幼儿游戏产生于周围熟悉的事物,是幼儿以虚构的方式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理解。这种虚构不是凭空的主观臆断或空想,而且基于周围的现实生活,所以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幼儿游戏的源泉。
【案例】修汽车
游戏中,老师发现一个幼儿拿了一把扳手,围着汽车(用纸箱做的)转,这里敲敲,那里拧拧,可认真了。几个幼儿走过来观看,一个幼儿问道:“你在干吗呢?”“汽车坏了,我在修车。”“汽车坏了怎么不去修理厂修呢,我爸爸都是去修理厂的。”“不对,我爸爸的汽车坏了,就是自己修的。”“我爸爸也是去修车厂的”……
在这个案例中,几个幼儿都说出了自己关于修汽车的不同经验与观点,而且他们的观点都是基于自己爸爸的修车经验,所以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老师看到这一情况后,专门组织了参观汽车修理厂的活动:一进修理厂,首先由导修员来迎接,然后到登记处进行问题登记,再由技术处的技师来诊断问题的可能原因是什么,并开具修理意见,导修员再把顾客领到相应的修理处,开始修理。这里有专门检修线路的工人,有专门修理机器故障的工人,还有专门修理轮胎的工人……回来后老师引导幼儿按照参观的印象,布置了修车厂的游戏场景:设了登记处、技术处、修理处等部门,接下来的几天里,更多的幼儿玩起了“汽车修理厂”的游戏,而且游戏中出现了顾客、导修员、技师、修理工等各种角色,游戏的内容比以前更加丰富了。
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可以使幼儿游戏的主题与内容更加多姿多彩,所以,老师要安排幼儿去参观、游览,或通过讲故事、阅读图书画册、看电影等各种方式,来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使幼儿游戏主题更多样,内容更鲜活、更充实。
2.满足游戏需要,保证幼儿游戏的条件
幼儿游戏的开展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保证这些条件是幼儿顺利开展游戏的前提。幼儿游戏离不开一定的时间、空间、玩具材料等方面的支持。
首先,游戏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游戏的质量。只有在充足的时间里才能更好地确定游戏内容、选择角色、寻找伙伴、安排游戏的情节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与间接指导的活动相结合,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与自由活动的时间。”为了保证幼儿足够的活动时间,很多省市都做出了相关规定,要求幼儿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一般不少于2小时(寄宿制幼儿园不少于3小时)。
其次,游戏空间的大小、密度及场地结构等对幼儿游戏也会产生重要影响,游戏前教师要考虑这些因素是否有利于游戏的开展。2010年出台的新版《河北省城市及农村幼儿园分类评定标准(试行)》明确规定,幼儿园日常教学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为了强调孩子的“游戏权”,让幼儿 “玩得开心,学得快乐”,该评定标准对幼儿园游戏场所做出了详细的要求:城市幼儿园内要有适宜面积的沙土地、戏水池、种植园;有面积足够的多媒体功能室;有共用和分班的室外活动场地,幼儿人均4平方米以上;室内活动面积幼儿人均2平方米以上。该评定标准同时适用于公办和民办幼儿园。
最后,玩具与材料的准备是教师组织游戏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研究表明,玩具与材料的数量、种类、性质(复杂性、新颖性)等均可以影响幼儿游戏的质量。
小班幼儿以感觉、运动性游戏为主,如大运动类游戏、用手的游戏、感觉游戏等,象征性游戏刚刚萌芽,且小班幼儿游戏的社会性较低,以独自游戏和平行游戏为主。因此,为小班幼儿准备的玩具及材料,应该具备能发声、色彩鲜艳、形象逼真、功能明确等特点,并且相同种类的玩具与材料数量要多,满足幼儿独自游戏与平行游戏的需要。
中班幼儿游戏水平相对提高,尤其是象征性游戏进入高峰期,游戏的主题更明确、内容更复杂、情节更丰富,游戏中出现了“以物代物”“以人代人”的设计,而且游戏中的社会**往也开始出现。所以,为中班幼儿应准备种类和数量充足的玩具,尤其是一定数量的半成品玩具,可以启发幼儿“一物多用,一人多角”等设计,满足幼儿多种多样的游戏需求。
大班幼儿处于象征性游戏的高水平阶段,幼儿已经可以摆脱物品相似性的限制,抽象化的语言及动作表象起主要作用,在没有可代替物的前提下,可以单凭语言及动作进行游戏,并且游戏的合作性也较明显。因此,为大班幼儿准备玩具与材料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挑战性,不要过分限制材料的性质,多提供不固定的、变数大的游戏材料,如棋类、拼图类、体育竞赛类等。
3.观察幼儿游戏情况,影响幼儿游戏进程
游戏观察是了解幼儿、教育幼儿的有效手段,因为幼儿在游戏中往往表现得最真实、最自然、最充分,这时的观察可以让教师更客观、更全面地了解游戏准备工作是否充分,还有哪些欠缺,游戏是否需要老师介入,何时介入,以什么方式介入,为下一步组织、指导幼儿游戏及其他教育活动提供有力的帮助。
教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幼儿并影响游戏进程:
(1)观察游戏内容,引导游戏方向。
幼儿游戏具有明显的自主性、娱乐性特点,但自主并不等于老师可以完全放任不管。在游戏进行中,老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对游戏进行观察,如了解幼儿游戏的主题是什么?内容是否健康?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以保证幼儿游戏的健康性与教育性。
【案例】幼儿的模仿
有一次,幼儿园中班老师发现本班幼儿在游戏时模仿成人抽烟、喝酒,还躺在**跷着二郎腿不做事,并对别人说难听话等不文明行为,老师及时对此行为进行纠正,引导幼儿学习模仿一些积极向上的行为。
(2)观察游戏需要,适时提供必要帮助。
游戏需要主要指幼儿游戏中所需的物质材料的投放是否充足,存在哪些欠缺,教师还需提供哪些帮助,这些问题的及时发现对游戏进行起着重要作用。
【案例】“娃娃家”游戏
一个小姑娘不停地翻炒着锅里的“菜”(塑料玩具),当她把炒好的“菜”倒进碗里时,发现“菜”太大,碗根本装不下。这时她看了一下老师,发现老师不在这里,她就把玩具放在脚下,猛踩成了碎片,然而利索地将这些碎片放在碗里,小姑娘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喜悦。
老师发现小姑娘的行为后,并没有简单地把它归为破坏行为,而是对问题的出现进行了反思,如果事先多准备些游戏材料的话,小姑娘就不会找不到合适的材料;如果游戏材料中有些半成品等低结构材料的话,小姑娘也不至于破坏现成的玩具了。小姑娘的破坏正是由于老师的准备不足引起的,所以,事后老师对游戏材料进行了补充。
(3)发现游戏问题,及时参与游戏过程。
幼儿游戏具有很强的自主性、愉悦性及过程性特征,幼儿只管玩中取乐,不考虑游戏结果怎样,为了提高游戏的教育性,老师的及时参与是非常重要的。
【案例】“超市”游戏
在“超市”游戏中,老师发现收银台前出现不排队而乱挤的现象,老师及时地加入到买东西的人群中,并且故意大声说:“我也要交钱,可我该排在谁后面呢?”幼儿听到后自觉地站成了一排。可是在收银台前,老师又发现了问题,幼儿买的东西付款时都是1元、2元、5元等价格,这样每个幼儿手中都有现成的面额,收银员就不用找钱了。轮到老师了,老师说道:“你好,我买的东西是3元,可是我没有零钱了,我给你10元钱,请你给我找一下钱好吗?”“好吧!”收银员算了半天才把一张5元钱、一张2元钱递了过来,这时教师又要求至少一张1元的,收银员又收回了这张2元钱,换成了两张1元的。看到老师这样付钱,后面的顾客也开始动脑筋了,说自己的东西是4元、6元、7元等,要求收银员找钱……老师的参与使游戏内容更丰富了,游戏的教育性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以上游戏如果没有老师的及时参与,游戏场面就缺少了秩序性,游戏情节也少了许多挑战性和趣味性。正是教师的参与,使幼儿学习了秩序、轮流等社会规则,也让幼儿练习了数的分解与合成等基本技能,提高了游戏的教育价值。
以上介绍了老师组织游戏时应注意的几个常见问题。此外,游戏结束时,老师还要对游戏情况进行恰当的评价,对于这一问题我们暂且不做讨论,后面有专章进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