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儿童游戏在儿童学习中扮演什么角色
1.游戏是儿童的主导活动,也是儿童最喜爱的活动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对于幼儿来说,游戏即生活,生活即游戏。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儿童的一日生活中,除了吃饭、睡觉等日常生活活动以外,只要没有人为的限制且身体健康,儿童几乎都在游戏中,甚至在吃饭、睡觉时也伴随着游戏的成分,如喂娃娃吃饭、哄宝宝睡觉等,所以,健康的儿童无时无刻不在游戏。如果我们去问儿童最喜欢干什么,他们大多会说“喜欢玩”,因为玩能让他们自娱自乐、能让他们开心,能让他们实现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愿望……这里的玩就是儿童最喜爱的游戏。
2.游戏是幼儿特有的学习方式
游戏过程不仅是玩的过程,也是幼儿特有的学习过程。在游戏中,幼儿通过不断地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学习与人交往,认识周围世界,理解与掌握社会行为规范等。
如幼儿通过角色游戏,扮演各种角色,模仿角色行为,了解各种职业的相关知识,学习掌握各种角色应遵守的行为规范。
在建筑游戏中,幼儿认识各种材料的形状、颜色以及用途,学习相关建筑知识、技能和建筑风格等,所以看似简单的游戏,充满了学习的机会和内容。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学习,它有着如下特点:
(1)学习动机的内发性。
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玩的需要。他们不是为了成人的要求而学习,而是为了自身玩游戏而学习,如为了玩角色游戏,要了解各种角色的语声语调、面部表情、行为举止等特点,这样才能在游戏中演得惟妙惟肖,才能获得成功感、自足感。这种学习不是出于成人的要求,而是由幼儿内在的兴趣、爱好以及求知欲所驱使。
(2)学习过程的愉悦性。
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没有成人强迫和控制,是在充满**的环境中、在轻松愉快的合作中、在自由自在的氛围中进行的。这样的学习,儿童感觉不到任何心理压力,因此学习过程充满了欢乐。
(3)学习结果的随意性。
幼儿游戏中的学习就是为了满足游戏的过程需要,为了使游戏更好玩,除此之外,没有更多人为的任务性要求。如幼儿在搭积木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认识了很多几何图形;在与小朋友的共同游戏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协商、谦让、合作、分享等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这些学习不是事先设定好的目的,也不是在成人强迫下进行的,而是在游戏轻松自然的过程中自然出现的结果。
正是游戏中的学习是发自幼儿内心的,是伴随着愉快情绪的,结果也是随意的,才使幼儿游戏具有自然性与教育性的双重价值,也使教育者看到了幼儿游戏中的教育契机。
3.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学习的基本形式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以什么活动为基本形式,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特点。因此,正是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考虑,利用游戏在幼儿学习中的价值,为幼儿创造与他们身心发展特点相适应的幼儿园生活,使他们能够在这种适宜的环境中,身心各方面获得轻松、自由、生动、活泼的发展。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研究发现:儿童在游戏中的水平高于在其他活动中的水平;如果不是游戏,则很难期待有真正的学习。幼儿园把游戏活动作为基本活动,就是力求为幼儿提供这种真正的学习机会,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1)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各种动作技能,获得身体的发展。
不断变换的活动,是幼儿身体发展的需要。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变换动作和姿势,甚至多次重复自己感兴趣的动作也不会受到限制,满足了他们身体自由活动的需要。
如一些户外的大型游戏,可以让幼儿学习攀爬、跳跃、追逐等大动作,促进大肌肉发育,加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起到增强体力的作用;一些室内的小型游戏,如拼图、穿珠、绘画、手指游戏等,可以训练小肌肉发育,使手指更灵活,手眼更协调,动作更灵巧。有关实验表明,游戏可以提高儿童体能,增强机体适应能力。
(2)幼儿通过游戏探索周围环境,学习和积累各种知识。
学前儿童通过与游戏环境的互动,了解各种材料的性质、用途,认识各种物体的颜色、形状,理解高低、干湿、大小、轻重、沉浮、对称等各种概念,认识各种人物的性格、各种职业的特点、行为规范、职业道德等。游戏丰富了幼儿对各种知识领域的认识,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提高了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能力。
(3)游戏可以满足幼儿想象与创造的愿望,提高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水平。
游戏为幼儿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与自由。在游戏中,幼儿可以通过“以物代物”“以人代人”的设计,使游戏充满着想象的成分,甚至一个物体可以变换成多种不同的物体。如在“医院”游戏中,冰糕棍可以代替体温计、注射器、签字笔等多种实物;在“娃娃家”游戏中,冰糕棍还可以当钥匙、眉笔、筷子等物品。幼儿对游戏的这种大胆想象与设计不受空间、时间等条件的限制,在游戏特有的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放飞思绪,甚至异想天开,这些都不会受到成人的限制、批评与指责,更有同伴的支持、接纳与赞赏。这种无拘无束的玩耍,不仅满足了幼儿想象与创造的愿望,对于幼儿发散思维、想象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4)游戏可以让幼儿表达真情实感,缓解心理矛盾,提高幼儿身心健康水平。
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尽情地释放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也可以使在日常生活中不高兴、被限制而不能表达的个人意愿,通过游戏得以宣泄。
【案例】小狗游戏
某幼儿园中班小朋友朵朵,见邻居家养了一只宠物小狗阿福,就经常去邻居家看小狗;见邻居阿姨为小狗洗澡、洗头,就上前去问这问那,而且还经常逗小狗玩。可是妈妈告诉朵朵,不要靠小狗太近,更不要去逗它,它会咬人的,而且被咬后会得狂犬病,会像小狗一样乱咬乱叫。邻居阿姨却说,她家小狗是打过疫苗的,是安全的。但是,朵朵还是听了妈妈的话,不敢去邻居家逗小狗玩了,可她又非常喜欢小狗,于是就找了另一邻居家的小朋友玩起了小狗游戏。她找出了自己的玩具小狗,也给它洗澡、洗头,甚至还给它扎上了漂亮的蝴蝶结,让邻居家小朋友扮演宠物医生,给小狗打狂犬病疫苗,她们还把它放在**哄它睡觉,口中还说着:“我的小狗是打过疫苗的,是不咬人的,也不会得狂犬病的……”
显然,这一游戏的开展,使朵朵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得到了补偿,在游戏中她可以给小狗洗澡、洗头,哄小狗睡觉,把被妈妈限制了的行为重新实现,缓解了她的情绪。游戏治疗的理论与实践已经表明,游戏是学前儿童发泄不良情绪的重要形式。通过游戏,学前儿童的情绪变得平静、缓和,有利于抑制、降低消极情绪的负面作用。
(5)游戏为幼儿提供交往机会,有利于幼儿学习语言等社会交往能力。
在游戏中,幼儿学会选择,学会与他人沟通、协商、合作、分享、轮流等与人相处的技能,还可以通过制定、遵守游戏规则,进而学习遵守社会规则,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及适应能力。
如幼儿园大班游戏“猜猜他是谁”,老师让一个幼儿描述本班某个幼儿的一些特点,然后让其他幼儿根据描述的内容猜猜这是谁。这个游戏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幼儿之间的交往与了解。
综上所述,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发展技能、培养情感、提高语言及社会交往能力;游戏有利于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游戏是幼儿的基本学习方式,是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