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游戏与教学的关系是怎样的

【案例】忙碌的角色游戏区

幼儿园活动室里,室内空间被分割为不同的角色游戏区,有娃娃家、医院、饭店、糖果厂、商店、公共汽车等。

图2-1 带宝宝看病

幼儿按照自愿报名的方式去了不同的游戏区。教师在巡视指导,当她发现“医生”闲着无事干的时候,就赶紧跑到娃娃家提醒“妈妈”:“宝宝生病了。”在老师的启发下,“爸爸”“妈妈”赶紧抱上“孩子”,坐上“公共汽车”,去“医院”找“医生”看病。糖果厂的“小工人”用糖纸包完糖果(橡皮泥)以后,坐着发呆。老师不失时机地跑过来,启发他们:“今天是周六,该大扫除了吧?”(图2-1)。

这是幼儿园里经常出现的场景,上述活动是教学还是游戏呢?教学和游戏又是什么关系呢?让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一番探讨。

游戏和教学,是幼儿园实施教育的两种重要途径。游戏主要强调顺应幼儿自身发展的要求,满足的是幼儿现实的愿望,而教学则侧重使幼儿发展合乎社会的需求,满足的是未来社会要求。在这里,二者有着明显的不同,但是,无论是游戏还是教学都有着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且二者的作用都具有不可替代性。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成为幼儿园教育关注的焦点问题。

目前,在幼儿园游戏与教学关系的处理方式上,存在两种比较典型的模式:分离平行模式与相互融合模式。

1.分离平行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了游戏与教学的不同,认为游戏主要是儿童自主性的娱乐活动,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中由教师直接授受的方式来进行;游戏是游戏,教学是教学,二者各行其道,互不干涉。

【案例】中班幼儿表演游戏:老虎的遭遇

扮演青蛙的幼儿对幼儿扮演的饥肠辘辘的老虎说:“我有一个主意,我们比赛跳远,要是我跳得比你远,你今天就不能吃我。”

老虎同意,于是青蛙悄悄地咬住了老虎的尾巴,和它一起跳了起来。

突然,一个幼儿发现了问题:“不对,青蛙跳得没有老虎远!不信你量量!”

旁边演大树的孩子也说:“就是,青蛙的脚都落在老虎的后面了,它应该跳到前面才对。”

青蛙看了看自己的脚和老虎的脚,没有说话。几个小朋友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然而,一直站在旁边观看的老师开始发话了:“演到哪里了?下面该谁说话了?别吵别吵,我们继续演。”

多好的教育机会啊!游戏中当幼儿发现“青蛙没有老虎跳得远”这一问题,并且要求量一量时,不正是老师向幼儿进行测量教学的好机会吗?如果这时老师能够抓住时机,对幼儿进行有关测量知识的传授,不仅能够丰富游戏的内容,提高游戏的教育效果,而且也使测量知识的教学更加生动、形象,获得更为直观的教学效果。这种双赢的效果不正是幼儿园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吗?然而,这时的教师却不顾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固执地要求幼儿继续游戏,这样尽管保证了幼儿游戏的完整性,却错失了利用游戏对幼儿进行教学的良机,隔离了游戏与教学的联系,在游戏与教学之间人为地画上了一条“楚河汉界”。这种安排只看到了游戏与教学的区别,认为游戏就是“玩”,教学才是学习,游戏和教学“井水不犯河水”,客观上降低了游戏与教学各自的教育作用,使游戏和教学不能形成优势互补的互动关系。

2.相互融合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不是自作主张强行安排幼儿游戏,而是追随和支持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愿望,教和学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学为中心,师依从于学”。这里体现的是对幼儿需要与兴趣的尊重,体现了对幼儿游戏权与学习权双重权利的满足。

在这里,游戏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幼儿园不仅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游戏时间,并且注意保留游戏的自主自愿性以及娱乐性的特点,但是这种游戏也并非幼儿完全随意的活动。它善于运用幼儿游戏中的教育契机,对幼儿适时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以发挥幼儿游戏更强的教育作用。幼儿园的教学也一改过去的严肃性与刻板性面目,不再是课堂中教师的耳提面命,而是通过有目的地布置学习环境,使环境充满游戏的**,吸引幼儿产生自主选择游戏的冲动,幼儿在愉快游戏的同时也达到了教师事先隐藏在其中的教学目的。这就是游戏与教学相互融合的两种表现方式:前者被称为游戏教学化,后者则为教学游戏化。

(1)游戏教学化。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生活的基本活动,具有自主性、愉悦性、社会性、注重过程体验等特点。然而,幼儿园是专门的教育机构,为了更好地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幼儿园游戏不可能不打上教育的烙印。

游戏教学化就是指教育者参与、控制儿童游戏,通过对游戏施加教育影响,以让儿童更好发展的一种教育策略。在这里,游戏的主体地位和基本特点没有变,只是在游戏的过程中自然地加入了一些教育影响,儿童在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案例】滑梯游戏中的教育

某幼儿园里,几个小朋友正在兴致勃勃地玩滑梯,站在一旁的老师发现,有个叫彤彤的小朋友把自己的鞋放在了滑梯顶部,鞋子顺着滑梯下来了,几个小朋友高兴地喊道:“滑下来啦!滑下来啦!”又一只鞋放在了滑梯顶上,也滑了下来,小朋友们又叫了起来。这时老师拿了块石头放了上去,石头也滑了下来,旁边的小朋友们同样叫了起来:“滑下来了!滑下来了!”这回老师拿了一个装着沙包的塑料盆过来,让小朋友试着端一下,好几个小朋友都说盆很重,端不起来,老师自己端起了盆子,并把它放在了滑梯上,盆子很快就滑了下来,小朋友们高兴地喊着:“盆子也滑下来啦!”

在这里,细心的教师通过对游戏的观察发现了教育契机。当她看到小朋友们对“鞋子从滑梯上滑下来”这一现象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时,及时地抓住了教育的时机,接下来有意安排了把石头、装满沙包的塑料盆依次放在滑梯上的情节,结果自然出现了相同的“滑下来”的结果。这时老师并没有停止教学,而是对这一现象的作用进一步引申,联想到了工人叔叔装卸货物时,利用滑梯可以装卸很重的货物,提高了幼儿对知识的理解。这种随机出现的教学活动,并不是教师事先预设的,也不是游戏的必然环节,而是教师在观察幼儿游戏活动时,偶然发现了教育的因素,并及时捕捉这转瞬即逝的教育契机,既满足了幼儿对游戏活动的兴趣,又生动形象地讲述了生活中的科学道理,使幼儿在玩中学会了相应的知识,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体现了游戏教学化的娱乐性与教育性的双重特点。

(2)教学游戏化。

幼儿园教学属于教学的基本范畴,其本质是一种认识活动和交往实践的统一。但是,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园教学具有特殊的组织形式,即幼儿园教学应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学习。

所谓教学游戏化,就是在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的支配下,运用游戏手段,使得教学气氛轻松活跃,孩子们在学习时产生游戏中的体验。这里要注意尽可能淡化教学的目的性,强化游戏的手段性,轻结果、重过程。

【案例】大班幼儿如何学习测量

为了让大班幼儿学习测量,老师设计了扔沙包的系列游戏。

首先,老师提前缝制了几个色彩鲜艳的沙包,激发了幼儿玩沙包游戏的兴趣;然后,她把幼儿带到户外,这里的地面是由水泥方砖铺成,老师先让幼儿扔沙包,并提出记着谁扔得较远。“怎样知道谁扔得多远呢?”有的幼儿提议数地上的方砖,老师并没有反对幼儿的提议,而是要求把扔的结果记下来,然后进行比较。于是,统计问题在游戏中产生了。经过几次游戏之后,幼儿发现这种数方砖的方法不准确,进行统计时总是为谁扔得更远产生意见分歧,怎样解决这些纠纷呢?老师提出更换游戏地点的方法,把游戏安排在了没有方砖的操场上进行。这时,新的问题又产生了,没有了方砖,更不知道谁扔得有多远了。幼儿说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如用棍子、绳子、跨步等方法,可是这些方法也不太准确,怎么记录呢?于是,老师告诉幼儿前面的方法虽然都可以测量距离的长短,但是测量结果都不准确,不容易进行比较,它们都叫作非标准化测量工具,有没有更好、更精确的测量方法呢?接下来,老师就很自然地把标准化测量工具介绍给了幼儿……

上述游戏既不同于幼儿自发的随意游戏,也不同于幼儿园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它是游戏与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方式,是用了游戏的“糖衣”包装了教学任务的“良药”,使幼儿在游戏的体验中获得了教学的效果。在这里,幼儿的游戏不断出现新异、刺激,充满挑战性,幼儿的学习过程也变得更自然、更轻松愉快,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游戏教学化”与“教学游戏化”形成了游戏与教学之间良性的互动关系,打破了过去那种游戏与教学互不干涉、游戏归游戏、教学归教学的观念,使游戏与教学能够相互生成,游戏可以引发教学,教学也可以生成游戏,同时也使游戏与教学各自焕发出新的生机,使它们在幼儿发展中既发挥各自优势,又弥补双方不足,达到了一种双赢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