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识别和促进真正的主动学习
在为幼儿营造一种主动学习的氛围时,要能识别幼儿的兴奋与兴趣这两种不同的表现。研究已经证实,幼儿活跃与热闹的活动场面不一定是真正的主动学习。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老师常常会把幼儿调动到一种兴奋的状态,幼儿不停地进行环节转换,异常的活跃与激动,或手舞足蹈或言语不止,声音高过平常许多。这是一种兴奋状态,对幼儿的主动学习是不利的!事实上,兴奋和兴趣有着本质的区别。丽莲·凯兹曾给兴奋下了一个通俗的定义[1]:超出平常反应与活动常态的心智状态。超出常态便是兴奋。丽莲·凯兹还告诉我们,兴奋过后,不论是成人或是幼儿可能不会回到他们原来的常态,而会掉落到低于反应常态的沮丧里。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变得情绪低落、没有精神,或是完全不参加活动,或变得易怒。这种现象称之为“过度疲劳”。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后,可能会自动回复到正常的反应状态。但是,也可能会出现另一种情况,那就是由教师诱发的兴奋会养成幼儿依赖或期待老师再度刺激的习惯,而老师也需要一次次加重刺激物的程度,才能满足幼儿的需要。这样一来,会形成一种“毒瘾反应模式”:当药效消失时,要再打一针更强的药。这种毒瘾模式会把师生关系局限于永无止境的提供与接受上。更严重的后果是,这种情况会剥夺幼儿自行生成有趣、有意义的活动的机会。也就是说,他们会变成被动的接受者,需要别人来“侍候”他们,刺激他们。这种活动和幼儿的状态是不具有教育性的。真正具有教育性的活动才能吸引孩子持续的兴趣、专注和投入。因此,幼儿真正的积极主动的情绪状态不仅表现为对学习活动有兴趣、有需求,而且对活动专心投入,并能围绕问题积极地寻找各种有效的办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在引导幼儿进入了积极主动的情绪状态之后,教师要支持和启发幼儿用相互作用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获得真正内化的知识经验。如前文所述,幼儿的主动学习就其外部行为而言,相互作用的学习方式既表现为幼儿对物体的操作,也表现为幼儿与他人的接触与互动。幼儿要认识某种物体,需要亲自操作,与这个物体相互作用,而且操作的最好是实物而不是二维的图片。幼儿要发展人际关系,就必须与人和事面对面地发生相互作用,同伴间的友谊需要在相互接触、相互作用中建立,有时还要直面同伴间的冲突,在冲突过程中通过不断地与同伴互动来发展相关的社交技能,增进彼此间的友谊。幼儿的主动学习不仅要有外部的行为,外部的相互作用,同时要有内部思维和心智的活动,即幼儿原有经验与新经验的相互作用,这是一种发生在内部的相互作用。幼儿通过发生在内部和外部的相互作用的学习方式,幼儿的原有经验得到强化、丰富扩展与修正完善或推翻与重建。幼儿正是通过这种相互作用的学习方式得到三种学习结果,从而获得了真正内化的知识经验。
教师要能够从幼儿的情绪状态、学习方式与过程(内外两个维度)、学习结果三个方面深刻理解和识别幼儿真正的主动学习行为,并为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而努力。因此,我们在观察幼儿的活动场景时,要用是否具有教育价值来看一看幼儿的投入情况:他们的眼神是游离的还是专注的,他们的情绪状态是兴奋的还是感兴趣的,这些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潜心做事、对活动专注的幼儿,思想深刻的、善于思考的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