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庭生活方式解析

(一)家庭生活方式的含义及其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赵忠心在所著的《家庭教育学》一书中指出,家庭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家庭中的各种生活活动的典型形式。它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指的是人们在一定的物质生产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意识影响下在家庭生活方面的行为方式,如劳动方式、消费方式、交往方式、文化娱乐方式、家务劳动方式等。[2]学者王芳认为,尽管研究者对它的含义以及在教育范围内的合理定位还存在着诸多争议,但却十分默契地在一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那就是:家庭生活方式对儿童的社会化进程存在着人们难以预料的影响。[3]而郑忠梅则认为,家庭生活方式的性质、状况和机制又深刻地凸显着人类主体整体式的价值底蕴,它的每一要素都与人的社会化紧密关联。[4]

缪建东在其所著的《家庭教育社会学》一书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人类生活的全球化趋势和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使我国现阶段的家庭生活方式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局面,崇尚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是当今社会我国家庭生活的主流,人们越来越注重提高生活质量,家庭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显示出以下特征:生活方式呈现全球化与民族化特点;更加注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平衡;强调健康第一的生活观;生态型生活方式得以确立;终身学习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家庭走向复兴;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力渐趋式微;家庭生活方式面临诸多危困。[5]这些变化对儿童的成长构成了重要的影响。

朱力等人在《社会学原理》一书中指出,人的“社会化”有两方面的含义:从个人来说,是将社会的文化规范内化并形成独特的个性的过程;从社会来说,就是将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教化,培养成为一个有文化的社会人的过程。[6]王芳指出,家庭是人开始“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家庭生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进程的影响,也必然会在这两个维度上产生作用。那么,家庭生活方式是如何影响儿童的?家庭生活方式又将当前社会中的什么文化、价值、规范折射给了儿童,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人?[7]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也是我们下面将要讨论的问题。

(二)家庭生活方式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的价值

1.促进学前儿童个性的形成

王芳在自己的文章中还提出,内在机制探寻社会心理学从个体发展的微观心理视角来审视儿童的社会化,揭示了个体成长与家庭生活方式的关系。概括来说,儿童接受家庭生活方式影响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是模仿。模仿是个人受非控制的社会刺激引起的一种行为,是再现他人的外部特征和行为方式。模仿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但都不是通过外界的命令而强制发生的,具有非控制性。幼儿自出生之日起,就在感官上接受着父母和家庭成员的多重信号刺激。他们往往将父母的行为看作自己动作的范型。[8]朱力等学者指出,几乎每一种社会化理论都指出小孩成长的最初阶段总有一段是模仿他人的行动。这种模仿对象只有少数几个重要人物,主要是父母、兄弟姐妹及其他亲人,还有幼儿园的老师和小伙伴。[9]王芳的文章也提到,“有其父,必有其子”指的就是家庭的这种直接模仿。[10]二是主体选择。包括王芳及缪建东都认为,主体选择儿童是发展中的主体。尽管在知识、经验、行为能力上还不成熟和不完善,但他们和父母一样,是一个具有独特思想感情、兴趣爱好、内部评价系统的个体。这一点决定了他们在接受来自家庭生活方式的影响时,绝不是被动、消极、全盘地吸收,而是在认同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作出反应、行动。符号互动论对此给出了有力的说明。它强调,日常生活的特征在于相互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主体间的行动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互动过程不是行动者的主观投射,而是对另一主体的多种回应所作的沟通、协商与理解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尽管家庭生活方式可以持续不断、全方位地对孩子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能否变成现实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还离不开孩子认知图式的匹配和自身选择。[11]

2.发展学前儿童的交往能力

邱莉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孩子从小具备合群、开朗、自信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同伴交往是孩子成为社会人的必经之路,而社会交往是他们不可缺少的人际交往方式。通过交往,他们才能与他人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使自己的行为、思想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康的心理。[12]

健康的家庭生活方式对学前儿童交往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首先,健康的家庭生活方式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的交往状态,这种状态往往有利于学前儿童交往能力的增强。其次,健康的家庭生活方式要求的是一种开放的生活状态,这种开放的生活状态追求同伴间的交往、亲子间的交流,在各种交往和交流的过程中,学前儿童的交往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完善。

3.帮助学前儿童形成科学的家庭生活方式

从大教学观和大课程观的角度来看,家庭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因为在家庭的日常生活方式中,学前儿童与父母或者其他家庭成员之间总是处于互动的状态之中。每个家庭成员都在有意或者无意地影响着他人,而且更多地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着其他成员,他们之间的交流是多角度的、多维度的。所谓科学的家庭生活方式,应当是起居有规律,饮食定时、健康,家人有经常锻炼的良好习惯等,只有在这种科学的家庭生活方式下,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才能自然而然地进行。家庭生活方式作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无形中会对孩子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科学的家庭生活方式。

大量研究已经证实,由于个体在家庭中生活,长期受到家庭环境的熏染,其性格和习惯往往会打上家庭生活方式的烙印。因此,家庭生活方式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在个体身心发展、成长进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