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家庭生活方式对学前儿童的影响
马志国在其《家庭生活方式是一种无形的教育》一文中认为,家庭生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体现了家庭教育的非正规性。虽然家长并无如此的教育目的和计划,但是无意之间的耳濡目染却深刻地影响了孩子,难怪法国教育家卢梭说:“家庭生活方式本身也是一种教育。”[13]根据马志国的观点,我们将家庭生活方式对学前儿童的影响概括为以下七个方面。
(一)家庭的饮食习惯对学前儿童的影响
由于长期的共同生活,每个家庭的饮食习惯不仅反映了这个家庭或这个家族长期形成的饮食特色,也反映出家长的育儿观念。例如,有的家庭崇尚“想吃就吃”,理由是“体内缺少所以想吃”。饮食中往往肉类比重较大,高蛋白的食物较多,有的甚至很推崇蜂胶阿胶、虫草鱼油等营养品;有的家庭则特别注重食物的营养搭配,比如,注意三餐中肉食和蔬菜、细粮和粗粮的配比;有的家庭崇尚素食;还有的家庭常吃陈菜等。总之,不同的家庭饮食习惯不尽相同,而这样的不同会对孩子身心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崇尚“想吃就吃”的家庭,孩子有可能缺少自控能力,反映在饮食上,就会出现偏食厌食或暴饮暴食;那些在饮食上注重营养搭配的家庭,孩子的身体发育会更良好,孩子从中也能感受情感与理智相结合;而崇尚素食或常吃陈菜的家庭,有可能造成孩子营养不全面或营养不良,孩子也可能压抑自身需求。因此,家庭的饮食习惯不仅对孩子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长远来看,也会影响孩子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家庭饮食日益丰富,我们极力主张家庭的饮食方式要科学合理,即科学选择、合理搭配,包括一日三餐的营养配备,每餐中高蛋白、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水、纤维等的合理搭配;不赞成一味追求“好吃”,也不赞同完全素食和节俭。这样既不利于学前儿童的身体健康,也无法满足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需求。
(二)家庭的作息方式对学前儿童的影响
家庭的作息方式就是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的“什么时间做什么”的生活习惯,比如,什么时间睡觉,什么时间工作、学习,什么时间运动、休闲等。家庭作息规律,既有利于父母的身心健康和事业发展,也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家庭日常起居有规律,并使之程序化和制度化,就能帮助孩子逐渐学会做事有计划,使孩子的生活有一定的规律。反之,一方面可能就会使父母频于应付,在工作辛劳之后更添家务疲劳,影响家庭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对孩子的照顾难免不周,孩子自己的生活也无章可循,这不仅会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还会影响亲子关系的和谐、稳定,更可能因孩子从小没有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长大后无论是读书还是工作,都引起老师、同学、领导、同事的不满。睡眠是休息的重要方式,睡眠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家庭的休息方式。家长在孩子合适的年龄让其独睡,有助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发展。正所谓“好的习惯是用不完的财富,坏的习惯是还不完的债务”,积微而渐,见微知著,家庭的作息方式看似只是家庭的小小私事,实则是影响孩子发展的大事。
(三)家庭的消费方式对学前儿童的影响
家庭的消费方式是指在家庭生活中,为了满足家庭成员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要而消耗各种消费资料及劳务的方式,也就是怎么花钱的问题。家庭的消费方式包括对家庭总收入的合理规划,对各消费方向的合理规划,对储蓄或投资的合理规划等。如多少用于日常开销、如何开销,多少用于儿童教育、如何分配等。家长对总收入是否进行规划、规划比例如何等,都会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简言之,有规划的家长,家庭生活一般不会“捉襟见肘”或“寅吃卯粮”,遇到紧急情况也能从容应对。无论是家长的计划性还是家长的从容心,对孩子都是正向影响。而无规划的家庭,可能经常发生“前富后饥”的情况,无奈之下,家长只得“拆东墙补西墙”。一旦遇到紧急情况,难免手忙脚乱。家长的无计划消费看似随性潇洒,实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对孩子的影响绝对是消极的、负面的。
在消费方式方面,家长除了规划好家庭经济收入、安排好家庭开支以外,还有责任教育孩子从小学会如何花钱。对于一个家庭、一个个体而言,钱多钱少固然影响消费方式,但更重要的是,无论钱多钱少,都应该明确怎样花钱,即“什么钱必须花,什么钱可花可不花,什么钱是坚决不能花”。这就不是简单的消费方式问题了,它涉及消费观念等问题,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更是至关重要。从学习如何花钱开始,家长就应使孩子自小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劳动观。另外,更重要的是,家长在满足孩子正常、合理的消费要求的同时,不能忘记及时教育孩子要学会勤俭节约。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结构、消费观念的改变,一些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消费需求时出现了一些不太健康的现象。比如,有的家庭消费赶时髦,追求名贵奢华,不重视实用价值;有的家庭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只要孩子想吃想玩的,家长一味满足,可如书籍、音乐等文化消费却鲜有引导。家长这些不健康的消费方式都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有的甚至造成一定的伤害,使孩子将来的金钱观产生扭曲。
还有一点至关重要,无论家庭是否富裕,家长都应让孩子懂得:钱是靠父母辛勤劳动换来的,必须珍惜。家长给孩子零花钱时,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智力水平、兴趣性格及家庭实际情况等,与孩子共同制订一份“零花钱管理公约”,以训练孩子有计划地使用零花钱,量入为出,并经常督促、检查孩子的零用钱使用状况。家长需要注意的是,当孩子懂得有节制地使用零用钱后,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储蓄意识,也不能因孩子没有花父母上次给的钱而扣除他(她)当月应得的钱;不要把零用钱作为家务劳动的奖励;不要把零用钱作为考试成绩的奖励;更不能根据自己的情绪随意扣押或者无原则地多给孩子零用钱。总之,家庭的消费方式能否从积极的方向影响孩子,主要在于家长如何调整策略、教育引导,家长在这方面务必持正守敬、以身作则。
(四)家庭的休闲方式对学前儿童的影响
工作、学习之外的时间是人们的闲暇时间。闲暇时间是人们在履行了社会职责及各种必要的时间支出后所剩下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它主要用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恢复精力的需要。
一个家庭如何利用闲暇时间,即家庭的休闲方式,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家庭的休闲方式丰富多彩,我们大体将其分为健康的休闲方式和不健康的休闲方式。健康的休闲方式表现在方式的多样化,成人有多种兴趣爱好,能与家人共同开展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如文娱、体育、鉴赏、养殖和旅游等。这些健康的休闲方式可以培养孩子的多种兴趣,发展孩子的多种特长。不健康的休闲方式则表现在休闲生活单调、趣味庸俗,如有的父母打牌聚赌、嗜睡贪杯;更甚者,引导孩子加入成人娱乐圈中,只考虑自己的快乐,丝毫不重视孩子真正的休闲需要。这样的休闲方式是消极的、不健康的,特别是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据中央电视台2007年市场研究公司发布的《全国卫星频道覆盖率普查》显示,2006年,全国电视观众总户数已达到3.06亿户,电视观众总人口数达到10.7亿人,全国平均电视机普及率达到85.88%。当今,看电视成为家庭中常见的休闲方式,一家人在工作学习之余一起看看电视,一方面能得到一定的放松、休息;另一方面家长与孩子一起看有益的节目,能够丰富孩子的知识,开阔孩子的眼界,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家长在看电视这个问题上不考虑对孩子潜在的不良影响,看电视就有可能成为一项伤害孩子的活动。比如,有的家长把电视当作孩子的“保姆”,一忙起来就让孩子看电视,也不管孩子看电视的距离是否合适、看多长时间、看什么内容等。这么做,一会伤害孩子的眼睛;二会使孩子受到电视辐射伤害;三会使孩子受到不良电视内容的影响,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家长应尽量陪孩子一起看电视其作用有三:一是家长可以帮助孩子选择有利于长知识、拓眼界、增情趣的电视内容;二是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每隔一段时间让孩子到户外活动活动;三是帮助孩子正确理解节目内容,通过家长及时的讲解,使孩子学会明辨节目中的是非,培养孩子良好的是非观念。
随着家庭电脑与智能手机的普及,新的休闲方式正逐步在家庭中兴起。作为互联网终端的电脑与智能手机,有着较传统休闲工具而言更强的随意性、自主性。这本身并无好坏之别、优劣之分,全在于父母的引导帮助。例如,学前儿童模仿父母使用iPad,以为看书就是触碰屏幕或者依赖平板电脑,从而缺乏对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此,我们不提倡学前儿童过早接触电脑与智能手机,更不提倡将此作为主要休闲方式。在电视普及率如此高的现实下,家长需选择与孩子一起进行其他家庭休闲活动。
(五)家庭成员的交往方式对学前儿童的影响
一家人在一起生活,日久天长就形成了家庭成员之间一定的交往方式。家长跟孩子加强积极的交往,孩子会有安全感和幸福感,会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积极向上。
亲子之间的交往,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非语言交流,如拥抱、亲吻、抚摸、目光接触和手势等;另一种是语言交流,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这两种方式往往可以同时并用。非语言交流在学前儿童与父母之间经常发生,它特别有利于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比如,孩子在幼儿园得了一朵小红花,回家后高高兴兴地向父母报喜,父母把孩子抱在怀中,亲亲他的脸蛋,这份亲情会化为一种向上的力量,对孩子是一种极大的鼓舞。亲子之间的语言交流除了类似作用以外,还可以发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增进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理解。
亲子交流一般又可分为单向交流和双向交流两种。双向交流是最理想的交流方式,因为双向交流既能让孩子感到亲子之间的平等,又有利于双方的沟通。而单向交流常常是家长或者孩子一方的表达,从家长方面看,主要表现为家长对孩子发出各种各样的“指示”;从孩子方面看,就是孩子的一种倾诉。应该说,单向交流在家长与孩子的交流中也是十分必要的,它至少给了家长和孩子说话的机会。但在具体运用时,家长在向孩子发出指示时,应多观察孩子的反应,看看他是否听懂了、是否理解了家长的意图;当孩子倾诉的时候,家长不必急于打断或反驳,让孩子尽情地把想说的都说出来,这样既有利于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也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孩子能够感受到家长对他的尊重。
至于使用电脑、电话、手机等方式进行交流,在学前阶段我们不提倡。由于学前儿童在文字认识、书写能力方面的限制,运用书面方式交流也不太可能。因此,学前儿童的家长应该更多地运用好与孩子的语言及非语言交流,简单地说,家长应该与孩子多聊天、多游戏。
(六)家庭的学习方式对学前儿童的影响
现代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学习活动不仅发生在家庭内部,也发生在书店、书亭、报摊、图书馆等社会场所。据有关统计表明,到书店去的频率为“每一两周一次”,最有利于学前儿童创造性的发展。家长经常带孩子去书店,容易引起学前儿童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知识技能和创造能力这对“孪生姐妹”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亲子阅读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孩子的心灵需要书籍去滋养,孩子的心灵更需要父母来慰藉。有许多父母常常不知如何与孩子沟通,其实,和孩子共读一本书,与孩子一起讨论书中人物的种种表现并进行故事表演,或以美术、音乐、手工制作等方式进行创意表达等,都是很好的沟通方式。这样的共同活动不知不觉地拉近了家长与孩子的距离,在此过程中,家长既可了解孩子的想法,更可使孩子了解书中人物的处世态度,让孩子在认同的过程中获得更深刻的学习体验。
(七)家庭的家务劳动方式对学前儿童的影响
家庭成员以何种方式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家务劳动,关系到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是家庭生活方式的重要方面,对学前儿童的教育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承担家务劳动的方式有三种:一种是由父母或其中一方完全承担;一种是由家庭所有成员分担,包括孩子在内;还有一种是家庭出钱,由家政人员承担。在此,我们更提倡第二种家务劳动方式。这种家务劳动方式,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责任感,使孩子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地位,勇于承担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使孩子懂得劳动的价值,为其踏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家长不应包揽全部的家务劳动,而应合理分工、共同承担,将家务劳动作为一种教育孩子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思考题
1.如何根据家庭的收入情况教孩子学会理财?
2.谈一谈电视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的利与弊。
3.如何看待家长带孩子追求名牌的现象?
[1] 邓佐君.家庭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75
[2] 赵忠心.家庭教育学.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58
[3] 王芳.论家庭生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进程的影响——一个社会学的视角.中国家庭教育,2004(2)
[4] 郑忠梅.城市青年家庭:新的生活方式与儿童的社会化.青年研究,1998(3)
[5] 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 朱力,等.社会学原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60
[7] 王芳.论家庭生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进程的影响——一个社会学的视角.中国家庭教育,2004(2)
[8] 王芳.论家庭生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进程的影响——一个社会学的视角.中国家庭教育,2004(2)
[9] 朱力,等.社会学原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66
[10] 王芳.论家庭生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进程的影响——一个社会学的视角.中国家庭教育,2004(2)
[11] 王芳.论家庭生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进程的影响——一个社会学的视角.中国家庭教育,2004(2);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0
[12] 邱莉.试论家庭生活方式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广西教育,2004(3)
[13] 马志国.家庭生活方式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家长,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