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前儿童的理财教育
尽管家庭经济状况有好有坏,家庭收入有高有低,但无论是富裕家庭还是清贫家庭,都应面对现实,对学前儿童进行理财教育,使家庭经济状况真正成为有利于学前儿童成长的因素。
(一)富裕家庭的理财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不少富裕家庭,一些父母过于看重金钱的作用,使孩子在充满金钱和物欲的家庭环境中受到扭曲的金钱教育,表现出不良品性,令有着良好初衷的父母深感忧虑。
1.帮助孩子学会合理花钱
明智的父母绝不会让孩子把家庭的财富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比如,美国的洛克菲勒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10亿美元财产的大富翁,但给其子女的零用钱却少得“可怜”,且要求严格。他家账本扉页上印着对孩子零用钱的规定:7~8岁每周30美分;11~12岁每周1美元;12岁以上每周3美元。零用钱每周发放一次,要求子女们事先作出预算并记清每一笔支出的用途,待下次领钱时交父亲检查。账目清楚,用途正当,下周增发5美分;反之减少。这样,不仅避免了孩子生活在富裕家庭的优越感,也给了他们和普通家庭孩子同样的接受理财教育的机会。
2.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奋斗史
即使是富裕家庭,也鲜有一夜暴富的,许多父母乃至祖辈都经历了创业初期的艰难困苦。一个已有百万家产的房地产开发商对花钱如流水的儿子无可奈何:“我是从泥瓦匠干起的,我付出的辛苦只有我自己知道。像他这样只花不挣,早晚会倾家**产。”其实,这位父亲大可坦然告诉孩子自己的过去,完全可以把自己的经历时常讲给孩子听,让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奋斗观,明白劳动创造财富、奋斗铸就辉煌,这样的父亲,更会成为孩子做人的楷模。
3.做孩子勤俭持家的榜样
生活节俭在富裕家庭似乎很难做到,这关键在于父母的价值观念和言行表率。一位记者报道过,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全球《财富》论坛的IT业巨头,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西装革履、高贵奢华,而是身着T恤、极其随便的普通人打扮,导致记者追逐了半天,采访到的却是一名总裁的随从。也就是说,尽管拥有财富,未必一定表现出来。父母完全可以锦衣夜行,并以日常生活中的精打细算教育孩子。
4.让孩子脱离富有的环境
与我国一些富裕家庭让孩子上贵族学校截然相反,在发达国家,有不少富裕家庭是让孩子感受普通平民的生活。英国女王的长孙威廉一出生,就被册封为英国历史上第42位王位继承人。为此,威廉必须接受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为他制订的“特殊”培训。威廉10岁时就放弃了豪华的宫廷生活,去学校住宿就读,每隔3周才回家一次,一学期只有9英镑的零花钱。据说,他幼年时使用的婴儿车还是30多年前父亲用过的那一辆,玩具也是父亲当年玩过的木头玩具,节日礼物均为廉价物品。英国皇室为培养合格的接班人所做的这一切,值得我们深思。
(二)清贫家庭的理财教育
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更需要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使孩子了解家庭状况,承担作为家庭一员应承担的责任。
1.让孩子了解家庭的经济状况,适当分担父母的忧愁
当父母为家庭生计而发愁的时候,稍微有心的孩子是能感觉得到的。孩子问起经济状况及家庭收入时,家长原则上不要对孩子说谎,而且有必要让孩子了解父母的艰辛,并适当分担父母的忧愁。有一位母亲下岗后卖报纸,一个星期天,她动员念初中的女儿跟她一同去。孩子很勉强地答应后,随着母亲走街串巷、吆喝不停,一天下来腰酸背疼,连饭都不想吃了。母亲趁机说:“挣钱不容易吧,可得懂得珍惜啊!”并教育孩子懂得要使生活过得更好,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将来更要自食其力。这时,女儿第一次和母亲有了同样的感受。有的父母耻于和孩子谈钱,有的甚至碍于情面,“打肿脸充胖子”,自己节衣缩食也要让孩子吃好穿好、兜里有钱。其实家长大可不必这样做,实事求是就好。
2.教孩子量入为出,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
由于经济状况不好,父母更有必要教育孩子把有限的钱用在“刀刃”上。美国著名喜剧演员戴维·布瑞纳中学毕业时,父亲送给他一枚硬币作为礼物,并嘱咐孩子:用这枚硬币买一张报纸,一字不漏地读一遍,然后翻到广告栏,自己找一份工作,到世界上去闯一闯。当取得很大成功的戴维·布瑞纳回首往事时,认为那枚硬币是父亲送给他“最好的礼物”。
学前儿童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极强。当今社会金钱往来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孩子们会很自然地认识它、了解它、接受它。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孩子们就只会看到金钱交易的表面作用,习得容易放纵的物质欲求。所以,我们为孩子传授认识金钱、使用金钱的基本知识,让他们学会节俭、学会理财,会使孩子少受一些当下不良风气的影响,多一点将来立足社会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