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家庭经济状况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

尽管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家庭教育能否成功的绝对因素,但也是重要影响因素。这样的影响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经济状况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家长如何对待、支配家庭经济收入。具体来说,家庭经济状况会在以下三个方面影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一)家庭经济状况对学前儿童生活环境的影响

家庭经济状况主要影响学前儿童家庭生活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

1.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学前儿童生活的物质环境

首先,家庭的经济状况影响家长对孩子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及学前儿童的成长发育状况。

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在孩子未出世时已为孩子做好了良好的物质准备。比如,孕妇能得到合理的营养膳食,有科学的锻炼机会,能在正规的、设备良好的医院生孩子,孩子出生后有婴儿床、有独立的房间,家庭有足够的资金为孩子请受过专业培训的保姆等,这些都会对母婴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另据调查,经济状况较好、收入较高的家庭,一般比较注重给孩子提供更为合理的营养,注意饮食的搭配和平衡;而收入较低的家庭则更多关注孩子是否能够吃饱,对食品的营养与搭配等关注较少。如在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中,孩子一般每天都能吃到几种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如肉、蛋、奶类,而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孩子所需的蛋白质来源不足或来源单一;收入较高的家庭能够为孩子提供新鲜的果蔬、海产品等,家长关心的是孩子摄取的食物能否有利于其生长发育,而收入较低家庭一般没有精力和条件关注这些。

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还特别重视孩子的健康锻炼,这些家庭自孩子出生后就着力为孩子多方面的锻炼创造机会。比如,请受过专业训练的婴儿抚慰师为婴儿做抚慰操,带婴儿到专门机构进行新生儿游泳训练,为婴儿设计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游戏等。而这些锻炼对于经济状况不好的家庭来说是难以做到的。

其次,家庭经济状况与学前儿童拥有的文化资源密切相关。

收入较好的家庭一般会经常给孩子买图书、玩具、儿童音像资料等启蒙用品,为孩子进行各种手工操作活动提供必要的工具材料,如画笔、纸张、橡皮泥等,而且不少家庭都为孩子设置了专门的阅读或活动场所,为孩子探索学习和玩耍营造了良好的空间,有的家庭甚至为了培养孩子的艺术才能而购买如钢琴等相对昂贵的乐器。相比之下,经济收入较低的家庭在这些方面存在较明显的差距。尽管那些经济不宽裕的家长也很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但限于家庭的实际经济条件,他们为孩子购买的图书量明显要少,可供孩子动手操作的玩具和材料(如积木等开发智力的玩具)也比较欠缺。因此,总的来说,在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中,孩子拥有的文化资源要少许多,从某种角度说,这的确制约了孩子的发展,特别是孩子动手操作能力的习得、艺术才能的进一步发展等。

2.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学前儿童生活的精神环境

首先,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家长与学前儿童交流的时间与质量。

收入较好的家庭,父母一般来说都有比较稳定的工作,有相对固定的上、下班时间,也有较充足的时间休息。这样的工作性质,既有利于父母合理调节体力和精力,使身心处于良好状态,又有利于父母调整并合理安排自己的业余时间,有精力和时间与孩子相处交流、陪伴玩耍,从而保证了父母跟孩子有较密切的接触机会,能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精神环境,使孩子能够轻松、愉快地玩耍与学习,这些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而收入较低的家庭,父母为了增加收入,不得不经常性地加班工作。这样的工作方式,一方面使家长与孩子接触的时间减少;另一方面由于家长的身心常常处于疲惫状态,下班后不仅没有精力耐心地跟孩子聊天、玩耍,反而由于身心疲惫而对孩子态度冷淡,或是限制孩子的活动自由,甚至对孩子主动与父母亲近的行为粗暴地制止或打断等。家长的冷漠、烦躁情绪可能给孩子心理造成较大的压力,导致孩子在父母面前变得谨小慎微。

其次,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学前儿童生活的精神环境。

家庭经济收入水平较高,来源较稳定,家庭成员之间因经济问题而发生的矛盾和冲突相对较少,家庭成员关系融洽,孩子能生活在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中。反之,家庭经济收入水平较低,来源不稳定,家庭成员之间因经济问题而发生矛盾和冲突的可能性增加,导致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甚至可能造成家庭崩溃,孩子成长所需要的良好精神生活环境则更无从谈起。

(二)家庭经济状况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家庭经济状况对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有较大影响,主要表现在家长对待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态度及指导方式上。

1.家长对待孩子认知发展的态度

调查发现,在城市中经济收入较好的家庭,一般除了重视孩子的知识学习、智力开发以外,还普遍关注孩子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培养,会购买能够引起孩子兴趣的图书和可开发孩子智力的玩具,如孩子喜欢的游戏与迷宫书籍、益智拼图、积木等;关注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情况、在幼儿园的学习态度及表现、性格是否活泼开朗等。相对来说,经济收入较低的家庭更关注孩子知识的掌握,对孩子识字或算术等方面的技能尤为重视,而较少关注孩子其他方面能力、情感与态度的培养。

2.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指导方式

为了更好地促进孩子成长,高收入家长往往会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采用较科学的教育方法,如给孩子讲故事,陪孩子玩游戏,经常与孩子交流以了解其需求,帮助孩子选择适合的图书和电视节目等,对于孩子的问题能及时给予客观回答和正确引导,并以积极鼓励的语言给孩子以信心。收入低的家长有时对孩子的学习也很关注,但为孩子学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少,很少陪孩子看书或游戏,教育方法也常是要求死记硬背。对城市和农村学前家庭教育的调查分析表明,城市中收入较稳定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特点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能较为客观地看待,并能给予适当指导;而农村家长更多关注的是孩子识字量的多少,而很少给孩子讲故事,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不够重视,给予的其他指导少且方式简单,主观性较强。

(三)家庭经济状况对学前儿童综合素质发展的影响

总体来看,随着人们对学前儿童认识的加深,家庭中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也趋向科学合理,更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孩子全面发展的素质培养。但收入不同的家庭在对待孩子的综合素质发展上也存在差异。

1.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学前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及良好性格的形成

根据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家长的观察与调查发现,收入高的家长中有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孩子与同伴的交往情况,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康的情感更受到他们的关注,他们希望孩子能从学习和生活中体验快乐。比如,是否能在幼儿园与其他孩子和睦相处,是否能经常与同伴一起玩耍,是否经常与同伴发生矛盾冲突,是否能专心听讲等。他们会通过向幼儿园教师、孩子同伴或孩子本人询问,来详细了解孩子的情况。当明白问题后,他们会主动与教师联系,使家庭和幼儿园密切配合,一起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使孩子多与同伴接触,多参加集体活动,以促使孩子的交往能力得到良好发展。而低收入的家长则更关注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和营养,对于孩子的交往和态度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够。

2.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家长对孩子心理需求的关注

高收入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关注孩子的情绪是积极愉快还是闷闷不乐,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方法来疏导。如有的家庭中,母亲辞职后作为全职妈妈,不仅经常与孩子交流,更能够及时体察到孩子情绪的变化,并及时给予引导,使孩子保持愉悦与稳定的情绪。而低收入家长由于忙于生计,可能常常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需要,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亲子沟通内容贫乏,方式简单,进而影响到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3.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学前儿童技能学习的程度

收入较好的家庭日益关注孩子技能的学习,许多家庭都创造条件让孩子学习音乐、舞蹈、书法等技能,为孩子购买钢琴或报兴趣班等。收入较低的家庭对孩子技能学习的重视程度也有增强趋势,但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资源较匮乏,孩子学习各种技能的机会较少。一般说来,学习艺术技能能够促进学前儿童潜能的开发,但切记物极必反,当前许多家庭的艺术技能教育已走向了极端,给孩子造成了较大的身心负担。相对来说,低收入家庭中的孩子这方面的压力要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