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家长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行为方式。从发展心理学和学前教育学角度看,所谓学前儿童社会性,是指学前儿童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掌握和遵守行为准则以及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征。社会性发展是学前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社会性发展是学前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其重要性并不比智力和语言发展的重要性小。

婴幼儿最初的生活经验和一般社会道德评价及行为习惯等,都是通过家庭获得的。在家庭中,家长的影响及教育使婴幼儿获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社会知识、行为规范。可以说,家长是婴幼儿社会化的最早引导者、执行者。

在家庭中培养婴幼儿的社会性有一定的优越性。家长可以通过各种日常的家庭生活活动,逐渐要求孩子认同合理的社会习俗和规范,学习掌握社会所认可并接纳的行为方式,遵守各种纪律等。孩子的社交能力也与家庭环境有极大的关系,家长应该给孩子做出榜样,如与左邻右舍友好相处、与同事朋友以诚相待等,这样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才有说服力,孩子也容易接受。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如果家长教育婴幼儿要学会孝敬老人、对人有礼貌,那么自己就要真诚地孝敬老人,对他人有礼貌。另外,家长还可利用带孩子出门做客的机会,不失时机地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教育孩子与人友好相处,学习有礼貌地与人交往。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还可适当地安排孩子到家附近的商店买东西或带孩子到一些娱乐场所游戏,在孩子亲身体验请求帮助、排队买票、轮流分享等实践环节中,锻炼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和遵守社会规范的能力等。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很多,在家庭中家长应该关注的主要内容有亲子关系、伙伴关系、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等。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从某种角度说,亲子关系的类型与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态度是一致的,即也同样存在着民主型、放任型、专制型、溺爱型,不同的亲子关系类型对婴幼儿的影响是不同的,这里不再重复论述。

对儿童来说,影响同伴关系的主要因素是人的外表及性格。在儿童的交往中,有的儿童自身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他们成为交友困难的孩子,心理学一般把他们称为被忽视型的孩子和被排斥型的孩子。家长要尽量帮助那些交友困难的孩子,使他们逐渐被同伴所接受。

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以儿童性别概念的掌握为前提的,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形成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这就是儿童的性别行为。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家长有必要了解这些情况,以达到产生积极、正确影响的目的。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形成的因素有社会生活环境、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及移情。而家长的榜样作用对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形成的影响很大。

攻击性行为则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不良行为。在学前期,有的儿童攻击性行为较为频繁,而且主要依靠身体上的攻击,当然,在这一点上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和性别差异。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出生后受到父母的惩罚、榜样、强化及自身所受挫折的影响而形成的。所以,如前所述,家长特别不应该无缘无故地体罚孩子,给孩子造成一种人都可以以大欺小、以强欺弱的印象。

在个体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人类的文化环境,特别是大众传媒的影响。学前期作为人的社会性发展的早期阶段,由于主体本身的因素——年龄小、知识经验少、鉴别能力差等,使大众传媒对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具有更重要的影响。特别是进入20世纪中叶以后,以电子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媒体的普及,正改变着儿童的学习、生活方式,其中以电视对学前儿童的影响最大。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围绕这方面问题,家长应在自己的行为、态度和对孩子行为的控制、指导等方面,来决定大众传媒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