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长对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有多年,我们必须了解,素质教育其实并不复杂,也不神秘。说到底,素质教育的核心其实就是解决好两个最重要的问题:一是如何做人;二是如何做事。做好“人”主要取决于人的个性发展状况;做好“事”则主要取决于人的智能发展状况。当然,做人和做事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所以,一个人的智能发展和个性发展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既然如此,家长在关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从精神方面说,就必须同时关注儿童的智能和个性两方面的发展。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个性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因此,家长对孩子个性发展的影响面比较宽。因为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存在时间进程、运动变化、结构形式等方面的规律性,所以人的发展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家长对处于学前阶段孩子个性发展的影响,也应当有一定的侧重。从内容方面说,家长对孩子个性的影响主要应该包括对孩子情绪、情感发展的影响,对孩子品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对孩子“自我”“自尊”“羞耻感”形成和变化的影响,对孩子兴趣爱好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对孩子需要结构建立和改变的影响等。
从影响途径和方式上说,家长对孩子个性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以家长为主营造的家庭心理环境对学前儿童个性的影响
个体接受教育的基本路径有三条:一是社会组织中有目的、有计划、有具体活动安排的教育,如幼儿园、学校、各种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和各类组织中的教育培训机构所实施的教育;二是社会中有教育目的但是计划性、活动安排的针对性都不是十分具体的教育。比如,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中有意识建构的有教育意义和目的的,但计划性、针对性都不够具体的一些情境及活动,如家长给孩子买的书籍、玩具以及电视台编排的幼儿教育节目等。三是家庭和社会中那些有教育意义,但教育的作用是通过潜移默化影响实现的事由、情境和活动,如家长怎样处理与别人的矛盾、家庭气氛如何、家长在闲暇时间有哪些兴趣活动等。在家庭中,家长对学前儿童的教育主要采取上述的第二条和第三条路径。因而,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特别是良好的家庭精神环境,是家长对学前儿童施以个性影响的重要方式。家庭良好的精神环境或者说心理环境,主要包括家庭成员间的良好情感、家庭成员间的心理包容、家长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事业发展的追求以及家庭对他人的积极态度和接纳等。而一个生长在父母经常争吵、打斗的家庭环境中的儿童,其情绪很难平和,对自我的肯定也很少,对他人也很难有热情的态度,也很难对有益的活动产生兴趣。
(二)家长的教养态度对学前儿童个性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教养态度直接影响着儿童个性的发展。家长的教养态度是由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认识(对孩子的了解、期望)、家长对孩子的情感(冷暖、好恶等)、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倾向(接受或疏远)三者构成的,是家长个人的一种心理倾向。正确的教养态度有利于家长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合理的教养,能够取得较高的家庭教育质量。然而现实中,却有不少家长在教养态度上存在着重智轻德、重养轻教或娇惯溺爱等不良教养态度,而这些不良的教养态度则直接导致了家长错误的教育行为,影响了教育的效果,不利于婴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般认为,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专制型。在这类家庭中,孩子被要求绝对服从家长的意志,稍有不从就给予惩罚。在这种过分严厉的教养态度下,孩子难有自信,缺少自主权,凡事要看父母的脸色,因而使得孩子形成胆小、自卑的心理,缺乏自信和独立性,而且还有可能以父母的行为为榜样,形成暴戾、蛮横、撒谎、逆反等不良心理。
第二类:溺爱型。溺爱不是一种正常的爱。在这类家庭中,家长给予了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保护,并且无原则地满足孩子所有合理或者不合理的要求。这种过分的包办代替和纵容,易使孩子养成极大的依赖性,可能会形成自私、任性、易发脾气、好大喜功的品性。
第三类:放任型。即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的教养态度。在这类家庭中,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心,体会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温暖,从而会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情绪,逐渐形成富于攻击、冷酷等不良品质,常常会有情绪不安、反复无常、容易触怒、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的心态。
第四类:民主型。在这类家庭中,家长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儿童,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表现出忍耐、平等、随和、谅解等,能互相爱护、关心,家长能给子女较多的鼓励和教导;而对孩子的缺点、错误能恰如其分地批评指正。这样的教养态度能培养出孩子对别人坦诚友好、自尊、自立、大方、热情、能接受批评、经受压力、关心他人、有独立处事的能力等优良品质。
在以上四类教养态度中,前三类教育态度显然对学前儿童各个方面的成长都不利,我们鼓励家长多采用第四类即民主型的教养态度。
(三)家长的评价对学前儿童个性的影响
评价就是对一定的人、事、物等做的价值判断。它有一个运用一定的标准对事物的准确性、实效性、经济性以及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估的过程。家长的评价,是指家长作为教育者对孩子的各种行为、对与个体生活有关的各种事物等做出的评价,并且是对孩子成长产生影响的评价。可以这么说,家长对孩子、对客观事物等所做的任何评价,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影响。
在家长和孩子长期共同生活的过程中,无论家长多么民主,其事实是家长仍然处于家庭生活的主导地位,家长必然地安排着家庭生活的各个环节,引导着家庭的日常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也必然对各种事物进行着有意或者无意的评价,在这样的评价中难免带有家长个人的情感倾向和主观意向。家长所有的评价,无论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无论是全面的还是片面的,无论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会对孩子产生一种导向性的影响。在孩子的心智还没有成熟之前,这些由天然的权威者所表露的倾向性评价,往往会对孩子正在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产生重要的、长远的、深刻的影响,甚至会直接成为孩子对世界的解释。所以,家长的评价对孩子最终的心理世界的成型具有重要的作用。
家长评价事物的方式、态度,所影响的主要是孩子的性格。在民主型的家庭里,家长评价较多表现为比较客观、比较理智,同时允许不同见解的存在,也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困惑并给予解答。长期在此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所得出的最初判断也会更加客观,其性格会朝着理智、自我约束的方向发展。而在有家庭暴力(生理暴力和精神暴力)的家庭中,家长往往具有极大的支配权,对一切活动都要求服从自己的意愿和安排,不惜为此施加各种影响,包括暴力、沉默、威胁等。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会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对家长态度及心情的揣摩上,发展的方向将是过度敏感、情绪化、压抑情绪的突然爆发等。家长对事物的评价积极,孩子能从中得到积极的影响,性格也会更乐观,会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家长对事物的评价消极、悲观,孩子则会从中得到消极的影响,从而以抱怨、隐忍、退让、等待的方式面对事物。
(四)家长自身的言行对学前儿童个性的影响
有人认为3岁前的小儿处在“图谱时代”,即他们把外界的行为模式看作一些图谱印入大脑,并照着这些图谱学习各种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在现实中我们看到,孩子的确是学着家长的样子成长的,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因而这就要求父母要为人师表、言正身端。比如,父母要教育孩子讲文明、懂礼貌,自己就必须在家庭生活中、在人际交往中,注意不说他人的坏话,不说污秽的语言;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严于律己,做出榜样,时时处处想到国家、想到人民。否则,如果父母庸庸碌碌、胸无大志,整天不是打扑克、打麻将,就是打扮或多嘴多舌、搬弄是非,这样怎能教育好子女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有些父母当着孩子的面互相谩骂或做出种种粗野的行为,孩子面对着这一幕幕粗俗而又污浊的“图谱”,其心灵又怎能不受到伤害和毒化?其行为又怎能不偏离良好的道德规范呢?
在孩子从出世到其成年的这若干年中,父母应该在各方面为孩子提供大量良好的、有利于成长的“行为图谱”。父母只有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可能做到行为端正,只有自己的行为端正,才有可能为孩子提供各种良好的行为图谱,并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当然,家长的这种影响,有的不是立竿见影,或许在短时期内看不出明显的效果,但日久天长,却有“滴水穿石”的功力,我们终有一天会在孩子身上找到家长的影子。
总之,为人父母者,理应尽教导子女之责,通过言传身教给子女树立一个好的表率。家长必须十分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要想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就应该以身作则,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这是因为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因此,父母要时刻提醒自己,想到自己的言行会影响到孩子性格的发展,而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直、以情通情接关系到他的生活幸福和事业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