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家长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其健康成长和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基础。只有有了健康的心理,儿童才能按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如果儿童心理发展不健康,势必会在儿童的成长道路上埋下不幸的种子,并且可能给其一生发展造成影响,甚至会使他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所以,加强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是广大幼儿教师和家长乃至整个社会迫在眉睫的任务。

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心理健康并不是指个体没有失败、没有冲突、没有痛苦,而是指能在这些情况下自我调整,并且能够保持良好的工作效率。

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特别是汇总从网上查到的各种相关资料后,我们可以看到大量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信息,在此,我们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归纳、概括,介绍给大家。

中国儿科医学专家、幼儿心理和教育专家,主要从动作、认知、情绪、意志、行为及人际关系等方面衡量幼儿的心理健康,认为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相关资料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动作发展正常。动作发展与脑的形态及功能的发育密切相关,儿童躯体大动作和手指精细动作的发展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内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

认知发展正常。一定的认知能力是儿童生活与学习的重要条件,虽然儿童的认知发展存在着个体差异,但若某个儿童的认知水平明显地低于同年龄婴幼儿,且不在正常范围内,那么该儿童的认知能力是低下的,心理也是不健康的。学前期是认知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应避免因各种原因造成的脑损伤或不适宜的环境刺激,防止儿童不健康的心理的形成。

情绪积极向上。积极的情绪状态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协调性,亦表明个体的身心处于良好的平衡状态。儿童的情绪具有很大的冲动性和易变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有所增强,稳定性逐渐提高,并开始学习合理地疏导消极的情绪。如果某个儿童经常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如整天闷闷不乐或一触即发、暴跳如雷,那么该儿童的心理就是不健康的。

人际关系融洽。儿童之间的交往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必要途径。心理不健康的儿童,其人际关系往往是失调的,或自己远离同伴,或成为群体中不受欢迎者。心理健康的儿童乐于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合作,游戏中能够谦让;自己快乐,同时也能让他人快乐。

性格特征良好。性格是个性中最为核心、最为本质的表现,它反映在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心理健康的儿童一般具有热情、勇敢、自信、主动、合作等性格特征,而心理不健康的儿童常常具有冷漠、胆怯、自卑、被动、孤僻等性格特征。

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儿童不健康的心理往往以各种行为方式表现出来,诸如吮吸手指、遗尿、口吃、多动等。心理健康的儿童应没有严重的或复杂的心理卫生问题。

有资料显示,我国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尽如人意。一项对全国25个省市学前及学龄儿童的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学前、学龄儿童有神经质倾向的占28%;脾气不好的占16%;有注意力障碍的占15%;有记忆力障碍的占12%;有行为问题的占9%;智力低下的占0.6%等。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市3000名4~5岁的幼儿心理健康调查显示:8.8%的幼儿有不良习惯;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5.8%的幼儿焦虑、紧张;20%的幼儿表现为多动、坐立不安;25%的幼儿偏食;22%的幼儿性情古怪。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在这当中,家庭是学前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也是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长对儿童的教育观、教育方式以及家长本身的行为习惯等,都会直接影响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儿童成长的摇篮,是塑造一个人品格的第一场所,因此,可以说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举足重轻。但在现实生活中,家庭环境中的一些不利因素却给儿童心理健康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很多调查结果表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当、溺爱,或家长本身的不良言行举止及不良的生活习惯等,都会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留下终生难以磨灭的痕迹。

具体地说,家长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影响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

(一)家长的教育方式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有关调查表明,家长在教育中表现出态度不一致、压力过大、歧视、打骂或者冷漠等特点时,孩子常常会表现出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在性格特征上容易形成虚伪、虚荣、懦弱、敌对、残暴、焦虑、紧张等不良性格特征;如果家长表现出的是溺爱、娇宠、过分顺从等特点,孩子则会表现出更多的任性、自负、自我中心、好发脾气等特点;如果家长过分挑剔、对人苛求,孩子往往会表现出情绪紧张、自信心不足等问题。有些家长认为只要是为了孩子好,怎样教育都行,所以有时会对孩子采取一些简单、生硬的办法,而根本不考虑孩子的感受,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常常是“好心不得好报”。

(二)家庭心理气氛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庭心理气氛也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因素。家庭心理气氛主要是由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状况决定的。在家庭中占主导地位的人际关系有两方面:一是亲子关系的状况;二是夫妻关系的状况。

家庭不和有多种情况,如夫妻关系不和、父母与子女关系不和,或者在主干家庭中婆媳关系、翁婿关系不和等,在一般家庭中主要是指夫妻关系紧张。由于夫妻关系紧张而造成恶劣的家庭气氛,常常会成为妨碍孩子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苏联心理学家瑟先科曾指出,家庭环境和家庭中父母间紧张的冲突关系会成为孩子心理创伤的背景。这种心理创伤,使孩子的性格带有一系列消极特点,并且可能导致孩子在神经——心理上的某些病态。

(三)家长的心理健康对子女心理健康产生明显的影响

家长的心理健康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其表现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1.家长的消极情绪对子女具有明显的不良影响

家长的情绪状态是影响子女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认为,父母的情绪对子女的影响是从胎儿时期就开始的,特别是母亲如果在怀孕期间情绪不良,经常处于愤怒、恐惧、忧伤或不安等状态,胎儿出生后极可能具有神经质的性格。台湾学者认为,父母对孩子的冷漠、忽视、敌意或吝于表达关爱之情感,会使子女在情感发展上充满焦虑和不安全感,对他人易生敌意,易于侵犯、攻击他人,违反社会规范,自我控制力及社会适应力均较差;在家里也会表现出冷漠、戒备的态度,甚至可能为保护自己而伤害家人。

家长的情绪不稳定也是影响子女心理健康的原因之一。这种不稳定的表现可能会使得他们在子女面前的威信和影响力大大降低,从而在家庭教育中显得无能或不负责任。美国一些儿童辅导者和社会工作者认为,父母的情绪不稳定是导致子女缺乏关爱的最主要的原因,其直接的后遗症是子女长大以后会表现得冷漠无情且适应不良,而间接的后果则是,等这些孩子为人父母后,其心理失调和不稳定的个性又会造成对其子女的疏忽,从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2.家长的心理障碍对子女具有不良影响

这里所说的心理障碍,是指那些比较严重的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精神官能症、情感性精神病等。研究表明,父母患有上述精神疾病时,其子女患有各种精神疾患的比例也偏高。其中最常见的表现是忧郁和焦虑,另外也可能产生社交和学校功能障碍。欧瓦斯查尔、韦斯曼和基德(Orvaschel,Weissman & Kidd,1980)曾指出,忧郁的母亲比一般母亲对子女更具敌意及拒绝态度,更少刺激,因而会扰乱子女的健康发展。另有文献指出,父母有忧郁症、恐惧症或酗酒行为,其子女患焦虑症的比例会增高,同时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功能及认知能力。在探讨轻度精神疾病父母对子女影响的研究中,发现父母一方患有精神官能症时,其子女有适应不良或精神障碍问题的比例可达到30%~40%(Rutter,1966)。

家长的心理健康对子女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那么,一名合格的家长应该具备怎样的心理素质呢?

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角度看,家长的心理素质应包括以下三方面。

第一,稳定和健康的情绪。家长的情绪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心理健康,而且也会影响到教育子女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家长心情舒畅、情绪愉快,可以给家庭创造一个祥和、欢乐的心理氛围。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感到亲切、愉快,乐于完成家长交给的任务,各种学习活动也会更加积极和专注。相反,如果家长情绪波动较大,甚至将自己在工作中不顺心的事和不满的情绪带回到家中,把孩子当作发泄对象,就会使孩子经常处于一种紧张、恐惧和戒备状态中。作为家长,一定要善于用理智来驾驭自己的情感,避免大起大落、喜怒无常。

第二,坚强的意志。一个好家长做任何有益的事情,都应该有决心、有毅力,勇于战胜困难,这样才能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使孩子知道,做任何事情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没有辛勤的付出,就没有成功后的喜悦。同样,这种坚强的意志,也应该表现在对子女的教育上。教育子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前儿童正处在人生的启蒙阶段,模仿性强、辨别力弱,可塑性强、自制力弱,作为学前儿童的家长,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第三,不断地完善性格。家长应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性格。性格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但并非是“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只要自己意识到了,并且坚持长期努力,也能改造不良的性格,形成自信、坚忍、果断、有成就动机的现代人性格特征,提高和发展教育孩子的能力,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因为父母的自信心、坚韧不拔的精神、成就感可以为孩子提供样板。

(四)家长失误的、不恰当的语言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长那些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的语言主要是指:

一是说专横话。许多家长常常忘记自己曾经的童年,忘了自己在那个年龄也曾做过不少错事。他们主观地认为,孩子应该什么都懂。所以当孩子做错了事情,家长不是从教育规律和儿童心理特点出发,耐心地教育孩子,而是只知严厉斥责,甚至惩罚。家长专横斥责,自己气得半死,而孩子却还不一定知道自己到底错在哪里。长此以往,孩子会逐渐形成胆小、畏惧、压抑、内向、反抗、倔强等性格。

二是说模糊话。家长有时真的是“高估”了儿童的理解能力,说话时是非不清,让孩子弄不清父母是在数落自己还是在夸自己。比如,带着孩子出去可能会遇见熟人、亲友,家长常会以逗孩子的口吻夸赞几句:“这孩子多聪明,就是有点瘦,你们多给他营养嘛。”而家长往往这样说:“我们这孩子挑食,这不吃那不吃,真拿他没办法。”然后爱抚地摸摸孩子的头。这句话本身给你的感觉是模棱两可,其中不乏对孩子挑食现象存在着肯定、赞许和暗示的意思,起的是反向强化作用。孩子并不懂,误以为家长在表扬自己,于是继续挑食、偏食。

三是说糊涂话。比如,有的家长在与别人说话时,指着自己的孩子介绍说:“这是我家的小皇帝。”家长在说这种话的时候,可能自己也不明白究竟想表达什么,这样的话说多了,天长日久,会使孩子逐渐形成任性、粗野、不讲道理、懒惰、好吃讲穿等不良习性。

四是说反话。比如,当孩子做了错事,有的家长不是正面地指出孩子做错了什么,而是对着孩子大叫“看看你,多能干呀”“瞧瞧你做的好事”等。儿童年幼,经验极少,听不懂父母说的反话,因此必须正面讲道理。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在学前儿童成长中的作用是全方位的、全面的。虽然我们不能说家庭和家长对学前儿童的成长起决定作用,但是其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所以,要保证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要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就必须从家长应当提高哪些教育素质这个层面来分析相关的问题。这是我们下一节要讨论的问题。

相关资料

影响孩子前程的五类父母

保护型

这类父母对孩子十分不放心,事先考虑得周周全全,总担心自己微小的疏忽会对孩子造成损伤。

虽然这类父母一切都为孩子着想,但孩子却不见得领情,因为他们会感到压抑、受拘束、没有自由呼吸的空间。

如果您是这类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请注意将您看管孩子的尺度再放宽一些,让孩子有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也许他会把事情搞得一团糟,但是切记,这是顺利的起点,如果不让他自己动手,就永远没有自立的一天。

娇纵型

这类父母对孩子十分溺爱放纵,不论孩子怎么做,都认为是对的,而且从不严厉批评。

这类父母大多是年龄很大以后才生育,也可能是生育过程异常艰苦,盼望孩子出世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当真正拥有时,就毫不吝啬自己的感情,对孩子百般放纵。

这类父母培养的孩子看似幸福,实则相反,他们缺乏容忍力和自制力,经常得寸进尺、贪得无厌,而且不爱自己动手,长大以后他会变得好吃懒做,生活自理能力差。

这种父母应该注意严厉管教子女,在日常生活中,要教育孩子明辨是非、弃恶扬善。这个转变过程要把握好度,循序渐进地改变。

支配型

这类父母奉行“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准则,认为孩子必须遵守家长制订的规矩,不能有丝毫的反抗。

这种高压教育方法使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关怀,从心底里厌恶。他们特别希望能与父母进行沟通。父母应该适当考虑孩子的要求,并放手让他自己去做,一定要相信孩子的能力,并且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

放任型

这类父母由于工作比较忙,而且内心也希望给孩子一个自己生活的空间,因此对孩子自己的事情一般让孩子独立做主,从不过分干涉。

但是由于接触时间少,不能全面了解孩子的想法、情绪等,容易让孩子感到父母对自己疏于照料,自己不受重视。

父母在宽容孩子的同时,是否也应给予他适当的指导及约束?因为孩子毕竟很小,没有分辨善恶、美丑的能力,需要父母做积极、正确的指引。

理想型

所有的孩子都希望父母是集中以上几种类型优点的好父母,这种类型的父母能够理解孩子的想法,也认可他的情绪与行为,并能经常性地与孩子进行沟通,填平两代人之间的代沟。

这样的亲子关系会十分协调,孩子也能独立自主地生活,而且与小朋友交往时,往往表现出有主见、有组织能力等优点。

资料来源:影响孩子前程的五类父母.搜狐教育,2006-07-10,编辑刘昭华

快乐的孩子更易成功

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勤奋并非成功的秘诀,快乐才是成功之道。心理学家说,保持快乐心境的人更乐于尝试新事物和挑战自我,更容易事业成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保持健康的体魄。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步入成功之道,那么就要从小培养孩子活泼快乐的性格。快乐需要父母的培养和精神上的支持。

不压抑孩子的快乐

快乐是一种基本的情绪,人本性中就有快乐的成分。孩子在出生后的30天左右,就出现了社会性微笑。对于孩子的想法、兴趣、爱好,做家长的不要过分限制,从而压抑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在学龄前,应尽量给孩子一个自由自在活动的空间。

对孩子不要感情冷淡

从小无感情体验和感情依恋的孩子,长大后不会对他人施以爱和同情,他们会形成冷漠无情的性格,很少体验快乐,难以与人相处,当然也就不会有乐观精神。因此,父母无论工作有多忙,都要尽量抽出时间来陪陪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教育孩子笑对失败

现在的孩子多是在“温室”中长大的,经历的风雨不多,一旦遭受挫折和失败,往往容易痛苦不堪。

家长要鼓励孩子接触各类事物,接触的事物多,见多识广,心胸自然就开阔,悲观的思想就不容易产生了。父母要激励孩子,告诉孩子,“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天下没有哪个人未经历过失败,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是从失败中走过来的。

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快乐

快乐的重要来源是有创造的成果和完成了有意义的活动。快乐随取得某种成绩而产生。例如,孩子蹒跚着从远处独立行走到母亲面前,他体验的是真正的快乐,因为他做完了一件事情,他取得了成就。在成功中,孩子在得到快乐的同时也体验到了力量和信心,有助于自我的肯定。

对孩子的批评要恰当

父母批评孩子的方式正确与否,会影响孩子日后性格是乐观还是悲观。父母对孩子的批评应该恰如其分,不应把几次错误夸大成永久性的过失。父母应该具体指出孩子的错误及犯错误的原因,使孩子明白自己所犯错误是可以改变的,并知道从何处着手改变。

资料来源:章睿齐.快乐的孩子更易成功.家庭与家教,2006(4)

孩子出现这四种高危性格父母应尽早干预

3~6岁,通常被人称为“潮湿的水泥期”,这是孩子性格形塑最重要的阶段,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人的很多性情在很小的时候就初见端倪了。年轻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自信、受欢迎的人。只不过这些特质不会只是因为父母的“希望”就会出现,更多的情况下,是需要家长关注和培养的。出现以下几个信号,就该引起父母的注意了。

害羞

很多害羞孩子的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家的时候,孩子的声音洪亮、手舞足蹈、能唱能跳,可一旦来了生人,就好像变了个人。最尴尬的情形莫过于孩子死活不肯与长辈打招呼,或者如果好心的叔叔阿姨想逗一下,他(她)更是立即成为蜷缩的刺猬了。害羞的孩子对陌生环境和事物感到紧张、恐惧,他们的“安全区域”小,因此适应慢,花费时间长;由于缺乏公众表现的机会,因此较少得到学校和同伴的关注;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快节奏、竞争激烈的年代,害羞的孩子也可能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对自我形象产生怀疑等。这些都是父母需要关注的。

改进办法:害羞的孩子首先要知道自己并不是那么“与众不同”。虽然他愿意到外面玩,却很不希望别人注视他,被放在“聚光灯”下的感觉只会让他更不自在。人要知道在某些情况下,如何争取并把握住自己的权利;他还需要了解公众表现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这些方法不能只是泛泛而谈,而是需要详细到能够指导他应对每一个尴尬的困境。

坏脾气

一位妈妈这样描述她的烦恼:“我3岁多的孩子常常发脾气。当他不愿意做某件事情时,就会赖在地上,手舞足蹈。如此我很不愿意带他出去,因为他常常发脾气,哄劝、呵斥、打骂、教训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我都尝试过,尽管当时花费力气能把他‘安抚’或者‘镇压’下去,可是这种事情一次次发生,弄得我筋疲力尽。”

改进办法:其实人人都会生气、伤心、沮丧和失望。不同的是,情绪管理强的人,会用健康的方式表达出情绪。尖叫、在地上打滚、哭喊、摔东西、骂人、踢打都是坏的情绪表达方式,都是不健康的。总的说来,你需要清晰地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生气可以,但是以消极、发脾气或者造成伤害的方式发泄怒气是不可以接受的。

“我不行”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3~6岁是保护儿童自信心的关键期,自信心在这段时间建立得怎么样,对小学阶段甚至成年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苦恼的父母虽然经常用尽各种表扬、鼓励的方式,但孩子还是“挫折过敏”,“我不行”“我不去”“做不了”常常挂在嘴边。

改进办法:自信心是从经历中获得的。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能让孩子自己做的事情自己做,是家庭培养孩子自信心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家长应多表扬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当下的某个结果。不要说“你今天表现很好”,而是说“因为你今天努力控制住自己,上课不乱跑,所以我要表扬你”。让孩子清楚地知道,父母更重视孩子努力的过程,能使他们有信心地面对困难。在情商训练营中,“失败的样子”“给努力一个A+”都能传递给孩子关于自信的重要观念和实用技巧。

不合群

通常,孩子不合群有以下原因:最常见的是,这个孩子的行为常常触怒他人。跟大人一样,儿童也不喜欢霸道、自我中心或者破坏性的行为,他们不喜欢跟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玩。有注意力问题的孩子通常也会有人际交往的问题,因为他们理解游戏规则有困难,也在游戏中稍有不如意就发脾气。此外,害羞的孩子也会存在不合群的问题,很容易被别人嘲笑。

资料来源:孩子出现这四种高危性格父母应尽早干预.http://baby.qq.com,2009-12-23,责编donna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