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家长对学前儿童智能发展的影响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有一种情况越来越引起了大家的关注,那就是社会对劳动者完成劳动任务所需要的条件有了明显的转变和调整,具体地说,就是社会劳动对于劳动者智能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因此,如何培养和开发儿童的智能,成为家长实施早期教育最关注的问题。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每位家长都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来促进孩子智能的发展,但有时美好的愿望往往不太容易成为现实,出现了诸如“家长付出很多,在孩子身上产生的效果却很小”等情况,这是由于许多家长对于自己在孩子智能发展方面应该产生多大作用、能够产生多大作用、怎样产生最好的作用等感到异常困惑。
首先,有些家长对影响儿童智能发展的先天和后天因素中,哪个方面在起决定作用或者说哪个方面所起的作用更大而感到困惑。因为,无论古今中外,在这个问题上始终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从来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且各自都能在现实中找出一些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这就使得许多家长在这个问题上比较茫然,不知究竟应该相信哪种观点,更弄不清自己在孩子的智能发展方面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其次,有些家长对于通过家庭教育来影响和促进儿童智能发展产生疑惑,不知道家庭教育在这方面的作用有多大,有的甚至对家庭在后天能否影响孩子的智力、能否真的促进孩子的智能发展产生怀疑。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疑惑,主要是因为:一说到教育,大家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学校、幼儿园;一说到儿童的智能水平,首先想到的是孩子的考试成绩、在班里的排名。所以,这致使一些家长片面地认为,自己对孩子智能发展的影响远不如老师,家庭在这方面的作用远不如学校。
最后,对于“智能”这个词汇,不少家长也很茫然,不知其为何物。对于如何才能判断孩子的智能是高还是低,相关学科和有关专家是如何解释智能的,他们不是很清楚,如果用通常所说的“聪明”来理解,似乎也不太好把握。于是,家长就对孩子智能的培养失去了方向,不知该从何下手,不知应该指向什么问题等。
实际上,许多家长的困惑,正是相关学术界目前仍然存在争议的问题。假如能够理清楚这些问题,无论是对学术界还是对广大家长,无疑都十分有益,特别是对家庭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会非常有帮助。然而现实是,到目前为止,许多问题仍然存在争议,这就给家长实施教育带来一定的困难。但这并不是说,如果这些问题一天不解决,家长对孩子智能发展的培养就无法实施。事实可能是,一些家长发现,自己孩子智能发展可能先天因素占得多一些;而另一些家长可能看到,正是自己在孩子出生后对其实施了有效而科学的教育,才使孩子的智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所以说,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家长的实践很有可能为理论上的争议提供更多的依据。无论如何,家长在孩子出生后对他们进行科学的智能训练,都会对孩子智能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目前已较成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分析,家长对学前儿童智能发展可以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一)家长是儿童智能的启蒙者
我们并不否认遗传在儿童智能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但目前的研究并没有证明遗传在个体智能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虽然美国学者霍尔曾说,“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但这只是他个人对此问题的见解,并不代表他人。现实中我们看到,绝大多数孩子刚出生时的智能水平是很低的,可以说是一种懵懂状态,即便其天赋确实胜过一般婴儿,但在出生后,能否接受适当的、适宜的早期刺激则极大地影响着以后的发展,而是否能给予婴儿适当、适宜的早期刺激则是家长的责任。
这里所说的适当、适宜的早期刺激,就是指在孩子出生后,其生活的环境中要有适当的声音、光线、气味等;家长要对孩子施以恰当的动觉、触觉、味觉方面的刺激;家长还要向孩子呈现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大小、不同远近的事物;家长要经常与孩子说话,向孩子表达愉悦的情绪,给他们一定的语音方面的刺激等。
(二)家长是儿童智能的开发者
从理论上说,个体智能的发展存在着类型方面和水平上的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先天性的,也有后天性的;既有环境和教育方面的,也有家庭影响和社会影响方面的。但是不管怎样,个体智能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一定的稳定性。所以,在儿童智能开发和培养这个问题上,我们得客观地承认差异性,也就是说,对婴幼儿智能的培养和开发不可能以家长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盲目地去决定婴幼儿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在教育机构中我们强调的是“因材施教”,即对不同的儿童实施不同的教育,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也应如此。家长应当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适当的早期智力开发和培养,不能盲目地仿效他人,不能盲目地拿来别人的东西用在自己孩子身上。例如,当别人家的孩子在音乐方面有很好的表现时,我们不能强迫自己的孩子也朝着音乐方面发展,因为孩子与孩子是不一样的。家长要理智地看到自己孩子的强项和弱项,强化孩子的强项,然后逐渐地以强项带动弱项,使孩子最终能够全面发展。
一般说来,个体智能类型方面的差异表现得比较早,个体智能水平方面的差异相对要晚一些表现出来。目前,有关的理论认为,个体智能类型方面的差异一般在学龄前期就已有所表现。这就是说,要及时了解、把握个体智能类型的差异,尤其是在家庭中,了解婴幼儿智能类型最为适合的人就是家长。所以,家长可以在与孩子的接触中,通过有意识的观察和向专家咨询,了解、把握孩子智能发展的类型和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制订一个有针对性的智能开发的目标和路径。如果家长发现孩子表现出一些特殊的才能,就可以在专家的指导下,制订出更具体的智能开发计划。
(三)家长是儿童智能要素发展的早期培养者
目前的智能理论认为,个体的智能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一般智能和特殊智能。但是从智能活动的要素分析,不论哪类智能,其构成要素主要都是一般智能的要素,其中主要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认知要素。因此,智能的开发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这些心理认知要素的训练和培养。而个体心理认知要素的发生都在学前阶段,所以,家长可以通过对孩子施以认知要素的训练和培养,促进孩子智能的发展。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围绕婴幼儿语言方面的发展而展开训练和培养,是家长必须高度重视的。
总之,学前阶段是个体智能发展最敏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家长对孩子施以科学的智能培养,必然会为其今后各方面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