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组成家庭

一、结婚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

结婚是人生中的大事,要做好一系列准备,包括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物质准备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新房、新衣、家具和电器等。因为要组建一个新的家庭,生活上的一切东西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只准备好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做好一系列心理准备。

(一)结婚的物质准备

1.物质准备的必要性

做好结婚的物质准备强调注重婚姻的感情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忽略为结婚做一些必要的物质上的准备。事实上,由于从恋爱进入了婚姻,恋人也就从浪漫的云端进入了实际的现实。婚姻的实在性、现实性和具体性,注定了它不能脱俗,而是充满了人间烟火。[7]结婚时由于较少或基本没有考虑物质能力的承受程度,是造成日后诸多烦恼的根由。所谓“知足者常乐”,至少还有一定的满足条件,如果连基本的条件都没有,恐怕也会成为日后矛盾的一个因素。比如,孩子要上好一点的幼儿园、学校,得先交若干赞助费等。为钱,多少家庭闹得天翻地覆,多少夫妻反目而去。这都或多或少地说明了物质条件对于婚姻生活的必要性。就此角度而言,结婚前适当考虑物质方面的准备问题,也是男女青年相互负责任的表现。

结婚需要物质准备,但并不是强调婚姻是唯物质的。男女青年结婚需要一定物质准备,但它的前提是:要充分考虑双方的经济承受能力,不切合现实的、双方家庭都无法承受的物质要求是应当反对的。关于结婚的物质准备,许多过来人的经验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富裕的条件固然可减少婚后因经济问题产生的摩擦和矛盾,但要求家家都能为子女准备充分的物质条件,或者人人都能在30岁之前就有能力为组建小家庭做好所有的物质准备,恐怕不太现实。既然如此,那么退一步想:暂时买不起房子可以租房子住,买不起小汽车可以坐公交车,布衣蔬食也不赖,只要夫妻双方有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的决心和力争上游、勤劳致富的干劲,婚后的日子照样可以过得红红火火。关键是得有创造婚姻生活物质条件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有不断进取创造的心理准备,这些才是婚姻生活最坚实的基础。

爱情需要基本的物质条件作为保障。在婚姻生活中,除了要有深厚的感情基础以外,还得有油盐酱醋和锅碗瓢盆。因此,青年男女打算结婚时,要做好必要的物质准备。结婚的物质准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做好举办婚礼、构筑“新巢”的经济积累;二是做好保障和改善家庭生活的能力准备。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更新,尽管婚礼仪式丰富多彩、不拘一格,但结婚毕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不论采取何种仪式,一定的经济支出还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建立一个新家,基本的生活用品也必须购置。这一切,或多或少都要花费金钱。因此,准备结婚前就应该做好一定的经济积累。新家建立起来后,就是为社会构筑了一个基本单元,不但要使夫妻双方的生活有所保障,而且还要为生养和抚育子女承担责任。

相关资料

“裸婚”[8]

以杭州为例,据《2010年中国城市房价排行榜》显示,杭州以25840元/平方米的新房均价打败了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跃居房价排行榜首位。而高额的房价直接增加了杭州男性的结婚成本:100平方米的房子需要258万左右,装修20万,办喜酒10万,其他必要开支20万。网友算了一笔账:这意味着年收入10万元左右的在杭男性必须不吃不喝工作30年,才有可能娶到中等条件的老婆。

“裸婚”是指不买房、不买车、不办婚礼甚至没有婚戒而直接领证的一种简朴的结婚方式,是2008年兴起的网络新词汇。和以往中国传统家庭理念不同,现代人越来越强调婚姻的“自由”和“独立”,婚礼在年轻一代的婚姻中,被重视的程度日益下降。

这一方面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婚姻理解的转变,婚姻不仅是一个家族的选择,同时也是个人对于爱情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现代社会物质观念的转变。在20世纪80年代,即有结婚三大件之说,而“有房有车”也成为21世纪初年轻人择偶的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裸婚”的出现有其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2.结婚物质准备的基本原则

(1)发扬自立精神[9]。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浓厚,结婚物质准备依赖父母者很普遍。这种传统虽然加强了直系血亲间的纽带关系,但同时也不利于青年自立精神的养成。立足于自己准备结婚用品,发扬自立精神,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培养青年的独立生活能力,有利于减轻父母负担,能促进共同奋斗的恋人双方加深了解、增进感情,激发青年的劳动积极性和进取精神。

(2)讲求必要性[10]。我们虽然不提倡现代青年夫妇过苦行僧式的生活,但也反对为追求虚荣和享受而大量购置不必要或暂时不必要的时髦、高档的家用设备。准备结婚的青年,在家庭经济生活方面,应树立合理的“价值工程”观念,不仅要考虑自己经济开支的有效性、时效性,而且还要考虑经济开支与家庭住房环境、伦理环境的协调。

(3)量力而行。这里的“力”,主要是指准备结婚的男女青年的经济收入之总和。以此为出发点,有什么条件办什么事。实行计划经济,分清轻重缓急,逐步建设小家庭。有些青年违背这一原则,没有金刚钻,也揽瓷器活,操办婚事一味地讲体面、讲排场,不惜借贷甚至采用非法手段捞取不正当收入,用来购置结婚用品,结果导致婚后负债累累、苦不堪言。由此看来,量力而行进行物质准备,是保证婚后幸福的重要条件之一。

《2011年“情人节”婚恋调查报告》显示,在对1430位适婚单身男性的调查中,迫于昂贵的婚恋成本,近七成的男性不反对“不买房、不买车、不办婚宴、不买婚戒,直接领证”的新兴结婚方式,仅有33.9%的男性表示不接受“裸婚”。[11]

总之,恋人们在物质准备上应该简便从事,在思想感情方面则须严格把关。在物质准备方面不求太高,只求当前力所能及的水平,结婚以后再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兴家立业。

(二)结婚的心理准备

1.结婚的心理准备的必要性

所谓结婚的心理准备,就是检查一下自己和对方是否都具备缔结婚姻所要求的成熟心理。[12]做好婚前心理准备,对每一对即将结婚的恋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是保证以后婚姻美满幸福的先决条件。

结婚意味着进入了属于两个人的家庭生活。此时,心理上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对过好婚姻生活将非常重要。

结婚,使情侣、恋人变成了夫妻,各自的心态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在恋爱中,彼此总是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给对方,彼此间也会有意无意地美化对方,即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有时,即使看到了对方的缺点,看到了对方身上自己很不喜欢的习惯,也往往视而不见,或者理想地认为:等结婚后再慢慢地改造他(她)吧。因为恋爱中的人常常是最宽容的,心理上的包容度极大。可一旦进入了现实的婚姻,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双方都有一种“大功告成”的感觉,难免露出自己的“本色”:丈夫每每不洗脚就上床,衬衣也不再天天换、天天洗;妻子说话不再娇声娇气,不喜欢丈夫出去和朋友聚会等。人的习惯、秉性一旦形成,就很难再改变,恋人们准备结婚时,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同时,双方都要树立对婚姻的信念。婚前恋人应对结婚有充分的信心,坚信婚姻是爱情的果实,既有婚后享受美妙、温馨、甜蜜的渴望,也有接受对方、适应对方和融化对方的信念;不仅要有乘风破浪、合力向前的雄心,还要有波峰浪谷、颠簸不溃、战胜婚变中凶风恶浪的信心。这信心来自婚前对恋人的认识和判断,来自创造美好生活的理想,更来自对婚后诸多问题的思索和精神准备。

2.结婚的心理准备的主要内容

(1)自我意识的成熟。所谓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对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有哪些长处、哪些弱点,应有较切合实际的评价;清楚自己的要求、需要、价值观,因而相信自己的婚姻选择,并且在婚后生活中能主动承担责任,克服困难,创造和谐、美满的家庭生活。[13]

(2)认识的成熟。一个认识成熟的人,既能保持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又能对现实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婚姻家庭问题上,他们能够正视一些实际问题——婚姻的责任、义务,婚后繁杂的人际关系,琐碎的家务,婚后自己所担任的角色。

(3)感情的成熟。所谓感情成熟,就是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爱对方及爱什么,懂得珍惜对方的感情,并且珍重自己的感情。感情成熟具有理智的特点和情有独钟的特点,它是指对自己的结婚对象有一个理智的评价,并且这种感情只寄托在某一个特定的人身上。

(4)情绪的成熟。情绪成熟就是指情绪比较稳定和受理智支配。若能使自己保持较稳定的情绪,就已具备了结婚的情绪条件。如果一个人在自我意识方面,认识、感情、情绪方面都成熟了,那么他就具备了结婚的心理准备。[14]

同时,还要准备面对“负光环效应”。婚前的光环效应使你对对方的缺点、短处看得很少,甚至过分放大对方的优点;婚后随着光环效应的失去,随之会有“负光环效应”出现。婚前可能朝朝暮暮、卿卿我我,但婚后未必朝夕相守、事事你情我愿,磕磕碰碰在所难免;以往眼中的白马王子,可能缺点和短处百出,甚至变得一无是处;尤其是当婚后**、感情生活并不如意时,会更关注对方的缺点或不良生活习惯,甚至过分放大,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其结果是对婚姻产生离散力或破坏力。所以,婚前要理智地认识对方,并充分估计到婚后和朝夕相处中,肯定会发现对方身上不少缺点和短处,要坚信自己的判断和抉择,既接纳对方的优点和长处,也要包容对方的缺点和不足。相信对方的长处是主流,以自己之长去努力弥补对方之不足。

婚后不要把婚姻过分理想化,既要充分享受热恋那动人心魄的体验、新婚燕尔那令人沉醉的生活,也要想到婚后日常生活的琐碎、平淡和繁杂,设想婚后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生活中的困难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对婚后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要设想得多一点、重一点。例如,婚后夫妻感情不好怎么办?婚后双方意见不一致怎么办?婚后对家庭生活不适应怎么办?婚后婆媳不和怎么办?这都是婚前就必须学习的知识和技巧。对各方面困难都有心理准备,真正碰到时就能坦然面对,不至于惊慌失措、束手无策。

准备角色转变和承担责任。婚姻和恋爱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婚姻已不是单纯的两性相恋,而是一种角色转变的社会行为,意味着责任和义务。婚姻使单身男女角色转化为丈夫和妻子角色,组成了家庭。这不仅意味着双方对家庭、对对方有责任和义务,还对社会有责任和义务,以及对双方父母和未来子女有责任和义务。倘若对婚后生活抱着一种享乐主义的态度,逃避应该承担的责任,甚至把责任视为有碍自己为所欲为的障碍,显然不可能有婚后生活的和谐与幸福。美满婚姻的实现,要求双方既要对婚后家庭生活有美好的憧憬,又要对婚后家庭生活有切合实际的认识。

3.结婚的心理准备的基本原则

(1)适应角色的转换。婚前,男孩儿是家里的宝贝儿,横草不拿、竖草不动,是完全的“甩手公子”;女孩儿在家则是娇滴滴的公主。婚后男女是平等的,在小家庭里,对方都不会再像父母那样细心地照料日常生活,事无巨细,样样办到。结了婚,就得对对方及对方的家庭负起责任来。所以,结婚前,男女双方都得认真考虑,自己是否已经做好了这种角色转换的准备。

(2)包容和接受。恋爱中的男女往往都是“弱智”的,即看不到对方的问题,这是很危险的。一旦将结婚提到了议事日程,就必须得冷静地想一想:对方的优点是什么,是真实的还是假装的?对方的缺点是什么?他(她)能不能改?自己能不能容忍?原则是小节问题可以容忍,或者下决心帮助对方改正;原则性问题坚决不能容忍,接受不了就不能结婚。

(3)责任。结婚就意味着负责,意味着责任,包括对对方的责任,对小家庭的责任,对对方大家庭的责任,还有对未来孩子的责任,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负责。结婚前要好好地问问自己:自己是否能够承担起这样的责任?是否愿意承担这些责任?高度的责任感是建立幸福和睦家庭的内部动力,有高度的责任感,才会珍重、维持家庭的团结,创造和美的家庭生活气氛,才会更好地尊重、爱护自己的伴侣,并教育和培养好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