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撷英
有子曰[1]:“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矣[4]。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论语·学而》[9])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字子有,后人尊为“有子”。《论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称字,仅曾参和有若称“子”。
[2]孝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弟,通“悌”,敬爱兄长,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悌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3]犯上:犯,抵触,违反,冒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xiǎn):稀少,罕见。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从事,致力于。本,根本。
[7]道:本意为道路,这里是引申义,指仁道,即仁人爱物、修身治国的法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与:同“欤”,语气助词,表示疑问。
[9]《论语》:是一部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共二十篇。其内容广泛,涵盖了哲学、政治、教育、经济、文艺、道德等多个方面;语言精练含蓄,富有启发性、哲理性,堪称语录体散文典范。宋代朱熹把《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著《四书章句集注》,始称“四书”,奉为儒家基本经典。《论语》又被称为中国的《圣经》,在国外影响也极其深远。
孟懿子问孝[1]。子曰:“无违[2]。”樊迟御[3],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4],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
注释
[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为孟僖子,据《左传》昭公七年记载,孟僖子临终前,嘱咐他向孔子学礼。
[2]无违:不违背礼制。古籍中将违背礼制称为“违”。
[3]樊迟:孔子弟子,名须,字子迟。御:驾车。
[4]孟孙:指孟懿子。
子游问孝[1]。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2]。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3]”(《论语·为政》)
注释
[1]子游:孔子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
[2]养:供养,侍奉。
[3]“至于犬马”四句:此句有歧解。其一认为,犬守家看户,马代人劳作,皆能有以养人。但犬马无知,不会对人产生敬意。人假如仅是供养父母而无敬心,与犬马有何区别?这是将人养父母跟犬马养人相比。其二认为,人对犬马,也供给饮食加以饲养,假如仅是供养父母而无敬心,与犬马有何区别?这是将人养父母跟人养犬马相比。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曾子养曾皙[1],必有酒肉;将彻[2],必请所与[3];问有余[4],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5],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孟子·离娄上》[6])
注释
[1]曾子:名参,字子舆,孔子弟子,后世尊奉为“宗圣”。曾皙:名点,曾参之父,也是孔子弟子。
[2]彻:撤除,撤去。这里指撤下酒肉。
[3]必请所与:一定请示(剩余酒肉)给谁。
[4]问有余:曾皙问是否还有多余的酒肉。
[5]曾元:曾参的长子。
[6]《孟子》:儒家经典之一。战国时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一说是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现存七篇。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为研究孟子及其思孟学派的主要材料。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历游齐、宋、滕、魏等国,一度任齐宣王客卿。因主张不见用,晚年与弟子万章等著书立说。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说,认定暴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反对武力兼并,主张“法先王”“行仁政”。肯定人性本善,提出所谓“良知”“良能”说,但也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主张尽心知性知天,提出养心寡欲的思想,要求排除感官物累,“善养吾浩然之气”。把治学和认识归结为找回散失本心的心性修养问题,强调认识论和伦理学相统一的“天人合一”说。还指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历史事实。其学说对后世儒者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公都子曰[1]:“匡章[2],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3],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4],以为父母戮[5],四不孝也;好勇斗很[6],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章子有一于是乎?夫章子,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夫章子,岂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为得罪于父,不得近;出妻屏子,终身不养焉。其设心,以为不若是,是则罪之大者。是则章子已矣!”(《孟子·离娄下》)
注释
[1]公都子:孟子的学生。
[2]匡章:又称匡子、章子,战国时期齐国将领,曾率军击败燕国、楚国,并于公元前298年率齐、魏等国联军攻破秦国函谷关,迫使秦国求和。
[3]支:通“肢”。
[4]从:通“纵”,放纵。
[5]戮:羞辱。
[6]很:通“狠”,凶狠。
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1]。上顺下笃[2],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3],人之大行也。若夫志以礼安[4],言以类使[5],则儒道毕矣[6],虽尧舜不能加毫末于是矣。孝子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7],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8];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9],不从命则修饰[10],孝子不从命乃敬。故可以从而不从,是不子也[11];未可以从而从,是不衷也。明于从不从之义,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悫以慎行之[12],则可谓大孝矣。《传》曰:“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此之谓也。故劳苦雕萃而能无失其敬[13],灾祸患难而能无失其义,则不幸不顺见恶而能无失其爱[14],非仁人莫能行。(《荀子·子道》[15])
注释
[1]行:德行。
[2]上顺下笃:对上顺从于君父,对下则笃爱于卑幼。
[3]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如果君父的意愿和命令与道义相违背,就服从道义,而不是顺从君父。
[4]志以礼安:心意、思想依礼而动,违礼则心志不安。
[5]言以类使:言语据义类而发,即言语本于义理和礼法。
[6]毕:尽备,齐备。
[7]亲:指父母亲。
[8]衷:通“忠”。
[9]禽兽:谓使父母陷于不齿于人的境地。
[10]修饰:指品德修养。谓使父母不失为有品德修养之士。
[11]不子:谓没有行儿子之所当行。
[12]端悫(què):端正诚笃。
[13]雕萃:衰败憔悴。
[14]则:即使。见恶(wù):被憎恶。
[15]《荀子》:《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思想家荀况的著作,也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又称荀卿、孙卿,战国末叶赵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早年曾游学于齐国,广泛接触各派学说,曾在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的稷下学宫任祭酒。晚年到楚国,春申君黄歇任他为兰陵(今山东兰陵县)令。失官后家居著书,死后葬于兰陵。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是一位儒学大师,他综合了战国道家、墨家、名家、法家诸家的成分,而对儒学做了创造性的发展。他尊王道,也称霸力;崇礼义,又讲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时,又主张“法后王”。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性;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这些都说明他与嫡传的儒学有所不同。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反对宿命论。《荀子》全书共十二卷三十二篇,是他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其言行的文字,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治学方法、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荀子》书中各篇大都通篇议论,论说严密,结构完整,标志着论说散文的成熟。荀子学识广博,论证中多引儒家经典文句,行文又汲取战国纵横家之长处,故行文句式整齐,辞采宏富,注重修辞的运用,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颇具韵律美和形象美,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1],教之所由生也[2]。……身体发肤[3],受之父母[4],不敢毁伤[5],孝之始也[6]。立身行道[7],扬名于后世[8],以显父母[9],孝之终也[10]。夫孝,始于事亲[11],中于事君[12],终于立身[13]……”(《孝经·开宗明义章》[14])
注释
[1]本:根本。
[2]教之所由生:教,指教化,古代统治者用以引导和感化民众,以维持社会秩序及其统治的方法。全句意为,由于孝可以使人们相互亲爱,所以说,教化是从孝道中间产生的。
[3]身体发肤:指人的肉体及其一切附生之物。身,头颈胸腹。体,四肢。发,身体的毛发。肤,皮肤。
[4]受之父母:指子女的肉体是父母给予的。受,接受。
[5]不敢毁伤:指要爱惜身体,不要使其受到伤害和破坏。《论语·泰伯》中记载,曾参在临死前,要他的弟子掀开被衾,看看他的手足有无损伤,然后欣慰地说:“而今如后,吾知免夫!”即谓其终身未曾受过刑戮,可以以完整肉体归见父母之灵了。毁伤,破坏,亏损为毁,见血为伤。
[6]孝之始也:指此为孝道最基本、最初的要求。始,开始,第一位的,首要的。
[7]立身:树立自身于天地之间,指有崇高的道德修养,成就功名事业。立,树立,成就。
[8]扬名:显明名声,为他人所称道赞誉。古人对生前死后的名声十分重视。《论语·卫灵公》载:“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9]以显父母:显,光显,荣耀。用以荣耀父母的名声。子女被社会和后人称道,使父母也得到荣耀。《曾子·大孝》言:“父母既没,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也。”
[10]孝之终也:终,最后,终结。指孝道最后的、终极的或最高要求。也有解释终为卒,即死而扬名后世。指在死后,能给后代留下美名,从而使父母在天之灵也感到荣耀。
[11]始于事亲:始,开始,或指孝道的初级阶段。事,奉事,侍奉。事亲,即对父母行孝。
[12]中于事君:中,即中间,指人的青壮年时,或指孝道的中级阶段。君,指君主。事君,即为仕、做官。本句意为,人成年为壮,要在侍奉君主时表现出自己崇高的德行。
[13]终于立身:终,最后,老年时,或指孝道的终极阶段、最高要求。全句意为,孝的实行,从侍奉自己的父母开始;成年后任官侍奉君主,以忠诚体现出自己具有的孝道;最终在于扬名显亲,实现修身立世的宏伟志向。
[14]《孝经》:儒家经典之一。全书共十八章。作者各说不一,以孔门后学所作一说较为合理。《孝经》以“孝”为中心,通过孔子与其门人曾参谈话的形式,对孝的价值、意义、作用以及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等问题进行了集中的阐述,是一部儒家孝伦理的系统化著作。《孝经》汉代列为七经之一,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共分十八章,全文不足两千字,是十三经中篇幅最短的一部。《孝经》在中国古代影响很大,历代王朝无不标榜“以孝治天下”,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今《十三经注疏》本即系唐玄宗注、北宋邢昺疏。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1],养则致其乐[2],病则致其忧[3],丧则致其哀[4],祭则致其严[5]。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6],为下不乱[7],在丑不争[8]。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9]。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10],犹为不孝也[11]。”(《孝经·纪孝行章》)
注释
[1]居则致其敬:孝子在居家的日常生活中,要以最大的敬意去侍奉父母。居,平常家居。致,极尽,尽量。
[2]养则致其乐:要以最愉悦的心态和表情去奉养父母。养,奉养,赡养,指进饮食、衣着等。乐,高兴。
[3]病则致其忧:在父母生病时要怀着忧伤焦虑之心去照料。忧,忧虑,担心。
[4]丧则致其哀:当父母去世时要极尽悲哀痛心。丧,逝世,此处指父母去世,办理殓殡奠馔和拜诵哭泣等丧事的活动。哀,悲伤,痛心,追念父母的养育之恩,而倍感伤心。
[5]祭则致其严:在祭祀亡父亡母时,要极尽崇敬肃穆。祭,供奉神灵的活动或仪式,此处指在三年守丧期满后供奉逝世的父母祖先。严,崇敬,庄重,肃穆。
[6]居上不骄:孝子即使身居国君之位,也不可骄傲自满,而要始终保持谦逊谨慎的态度。上,高位。居上,身居高位,主要指为诸侯国君。骄,骄傲自满。
[7]为下不乱:孝子如作臣民无论遇到何种情况都要恭恭敬敬地侍奉上司,而不能反叛作乱。下,下位,在别人之下。为下,指为人臣下。乱,反叛,作乱,犯上。
[8]在丑不争:当孝子出于低贱地位时,要特别注意与别人和睦相处而不要忿争。丑,古人解释为类、众,即卑贱。在丑,指处于低贱的地位,如奴仆隶役。争,忿争。
[9]兵:兵器,在此指用兵器相杀戮。
[10]日用三牲之养:指给父母每天吃食的供给极为丰富。日,每天。三牲,指猪、牛、羊。古人宴会或祭祀时用三牲,称为太牢,是最高等级的供奉。
[11]犹为不孝:还是不孝顺。
思考与探讨
1.孔子、孟子、荀子是如何强调“孝”的重要性的?他们认为“孝”应该包括哪些方面?
2.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孟子关于“五不孝”的看法。
3.如何理解“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句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