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书写时代的甲骨文书法

近现代甲骨文被发现之后,出现了学者使用毛笔书写的甲骨文字,这种古老的字体自此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成为书法园地里一朵灿烂的奇葩。

殷商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余年,是古文字学家研究我国文字源流的最早而有系统的资料,在我国的文字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我们当今社会研究和弘扬古文字书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财富之一。甲骨文里保存了不少商代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宝贵资料,也是历史学家和古代科技史家研究的第一手资料。用毛笔书写甲骨文,并像其他书体那样讲究执笔、用笔、点画、结构、章法等,把甲骨文作为一种书法艺术来对待,应该是罗振玉等学者集甲骨文字书写楹联以后的事情了。自此,在甲骨学研究的基础上,又出现了甲骨书法这一新的书法艺术体式。

1921年前后,罗振玉先生在甲骨文研究之余,首先集甲骨文字用毛笔写成楹联。后于1921年以《集殷墟文字楹帖》为书名付印。这是一部最早的甲骨文书法集,是甲骨文书法时代的大事,使这种古老的书体为现代人服务。尽管罗氏说:“用作临池之用,”[2]但印行出来,传播开去,受到甲骨学者、书法家的广泛注意,真正把甲骨文书法引导到书法园地里。其后章钰、高德馨、王季烈等人,也纷纷集甲骨文字为联,形成一种风气。

1927年罗振玉将自己和其章钰、高德馨、王季烈三人作品集为《殷墟文字楹帖汇编》由东方学会石印出版,共收400余联,四言、五言、六言至十言不等。在甲骨文可识不足千字之时,他能集出这样多的楹联,可谓极变化之能事,创甲骨书法之奇观。

罗振玉写甲骨文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临写原刻辞;另一种便是集联(见图3-6)。罗氏多取法体势开阔宏伟、结构谨严的一期卜辞,并以金文篆法书写,线条坚实爽利,结构严谨朴实,古意盎然,个人风格又极其明显,成为甲骨书法的开拓者和创造者,对此后的甲骨文书法影响深刻。

图3-6

张俊之在《罗振玉对甲骨文书法的贡献》一文中指出:“罗氏甲骨文书法用笔改变了甲骨刻辞恣肆放纵的瘦劲而为玉箸篆的圆韵丰满,起笔藏锋,间用侧锋,收笔斩齐,运笔有的中锋圆笔书之,有的加大了按笔力度,使笔锋铺开,有方笔遗韵。结体采篆法纵长,大小整齐,点画间平衡对称,协调而统一,隽雅而质朴。行款章法,楹联单行,虽有欹侧,但中轴稳定。卜辞纵有行,横无列,端庄谨严。有粗笔画的,也有细笔画的,不失甲骨神韵,为我们如何用毛笔书写甲骨文,开辟了一条正宗之路。”

1928年殷墟科学发掘工作展开以后,甲骨学研究完成了草创阶段向成熟阶段的飞跃。在这一阶段期间内的甲骨书法艺术作品,基本上是由下述两部分人创作的。

第一部分是非甲骨学者。1928年丁辅之出版了《商卜文字集联》;1937年出版了《观水游山集》。1937年简琴斋也出版了《甲骨集古诗联》上编等。因为他们对甲骨文所知甚少,所写的甲骨文书体已经基本失去锲刻刀意,他们几乎不用摹拟甲骨错落疏密之整齐规范,行列划一,笔笔精到,一丝不苟,是一种经过甲骨文改造的篆书,用笔均为方笔,而且集错的字也时有发现。以上所述罗、章、王、简、丁、高诸氏的作品,在1969年,由严一萍先生汇为《集契汇编》一书,由台湾艺文书馆出版。此外1974年台湾还出版了石叔明、林翰年编的《甲骨文与诗》,文字犹如刀削斧刻,用笔侧卧拖出,失去了甲骨文的韵味。因为作者没有甲骨文的基本知识,不知道甲骨文书写的基本规律,也没有临摹过甲骨拓本,所以写出了和甲骨文相距甚远的甲骨书法。

第二部分是甲骨学家。著名考古学家董作宾先生不仅对甲骨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还对甲骨书法颇有研究。他常在公余之暇,挥毫临习甲骨文刻辞。据曾跟董作宾从事殷墟发掘、研究的石璋如先生回忆,董先生认为研究甲骨,摹写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不能马虎,或当作消遣自娱,一定要认真对待。他先用玻璃纸蒙在拓片上,勾出轮廓,再与原版甲骨对照着摹写上面的卜辞。董作宾这里使用的方法正是书法临摹中的勾填法。尽管他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准确地复制、记录甲骨文,但这样长期不懈地摹写,客观上使董作宾对甲骨文从纯粹的科学研究过渡、发展到艺术审美阶段,从而使他的甲骨文临摹上升到较高的艺术层面。在他留下的甲骨文书法中,有不少就是对甲骨文的忠实临写,不仅在字形上,在布局上亦是,也由于这个原因,他的甲骨文书法在面目上很接近甲骨文原貌,起、收笔皆尖锐,无疑是在模拟甲骨锲刻状。然而在董作宾书写的甲骨文楹联中,这种模拟锲刻的痕迹变得弱化了,代之以书写意味,如其所书“不教春雨侵人老,亦见东风使我知”联,虽然字的收笔仍尖露成悬针状,但起笔调锋逆入,浑厚饱满,骨力内敛。在笔法及结字上,可以看出董作宾吸收了金文书法的特点,故书写显的朴实、敦厚。布局停匀大方,疏密得宜,在甲骨文的书写上,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据严一萍先生回忆介绍,董作宾曾在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先生逝世时,用甲骨文字撰写了四百多字的长篇挽联。其结体纵横开合,上下错落,浑厚劲削,绵里藏针。董作宾从甲骨文拓片的临摹走出来,带着自己的个性与面貌,启迪着后人。郭沫若作为甲骨文研究成果卓著的学者,其甲骨文书法却不多,尤为珍贵,今仅见《甲骨文字研究》中一小幅甲骨文临作及1934年为柳非杞书甲骨书法条幅。

1950年汪一庵为所集董作宾、汪一庵书法的《集契集》一书稿本作序,1960年10月《集契集》发表在《中国文字》第一期上。1976年日本欧阳可亮据稿本重新书写,以欧阳可亮、董作宾、汪一庵三人名义由日本春秋书院出版《集契集》,全书共有对联182幅,诗91首,词77阙,令6首,共356篇。董、汪原《集契集》稿本1978年10月由严一萍在艺文印书馆出版。严版集词87阙,其他与欧阳版相同。另外,国内还有一些甲骨学家,甲骨书法造诣也颇足称道,丁佛言所书甲骨豪芒雄健、结体疏放;容庚书甲骨则笔力犀利、造型古朴;商承祚书作运笔苍劲、体态端凝;胡厚宣先生则笔锋挺劲、神情俊朗;陈邦怀书挥笔工整、书韵秀雅;而王襄所书则篆势盘拿、拙中见巧,返璞归真,显示出前辈学者对甲骨文书法的精深研究。因为写得不多,故他们的墨宝更为珍贵。此外叶玉森与柳诒徵二先生是学者又是艺术家,他们从另一个角度切入了甲骨文书法创作。叶玉森所书甲骨文,以毛笔作刀笔。“得殷契之神采,用笔纵横排傲之势,兼有刀契与笔写之特点,有方有圆,笔意自然贯通;有大有小,参差错落有致;而且字体形态稳重,笔势生动,文字布局虚实相倚,从外形到内涵都给人一种含蓄的对称美观之感”“寓刚于柔,与董作宾甲骨文书法弘毅刚劲相映成趣,其线条极精致细腻,颇有书卷气息,是一种更为成熟的得殷代甲骨文书家的笔意而少刀意的甲骨文书体的创造与借鉴,较罗、董更趋谙熟与圆融”。天津李鹤年先生以毕生精力精研甲骨文书法,兼善多体,于所写甲骨文直溯殷契。虽笔致中锋方圆兼有,而天趣盎然,古风犹存。特别是尖头尾、肥当中的笔画,无纤弱之弊,多生动之机,作品流走通畅,令人叹绝,受到国内外甲骨文书法家的广泛推崇。

国画大师黄宾虹以山水成就最高,他以笔墨“写”山水,笔趣墨韵开一代风气。黄宾虹对书画线条的深刻理解与锤炼便来自于他的篆书。黄宾虹以金文篆书最为常见,但其中自由地融入了甲骨文的笔意,形体疏朗,结字简古,运笔轻松活脱,风格介于甲骨文与金文之间,似与不似,妙接无痕,是艺术上成功借鉴甲骨文并将甲骨文写活用活的一代书法大家。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甲骨书法或甲骨篆刻作品已比较普遍。研究甲骨文书法的人数和将甲骨作为创作体裁在一些大型展览出现的频率都大大提高,作品质量也有了新的提升。作者在继承前贤作品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拓宽视野,涵养学识。随着甲骨文物资料的刊布增多,注重了从甲骨原版文字中汲取营养,书体也不再囿于典范书家格定的旧模式,开始追求新的体态风貌。1984年10月,河南安阳市举办首届“殷墟笔会”和“甲骨文还乡书法展览”,此后,甲骨文书法创作出现了新的创作倾向:

1.恪守甲骨文原字形,依照锲刻效果,再现刀笔形态。

2.采用甲骨文字,施以石鼓或金文笔意,一改甲骨文劲直而凝重的效果。

3.将甲骨文字整齐划一,以小篆笔致成之,追求工稳精致的格调。

4.保持甲骨文字的大概结构,行书用笔简率急就,突出天真稚拙的意趣。

5.打破甲骨文的形体结构,草书用笔,潦草开合,觅求欹侧恣肆的境界。

1985年安阳甲骨学会成立。1986年9月,何崝《甲骨文字帖》由巴蜀书社出版。1988年,孙常叙撰集《龟甲兽骨文字集联》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89年4月,徐振韬在英国杜伦大学东方博物馆举办甲骨文书法展,为国外举行甲骨文书法展之发端。10月,刘兴隆《甲骨文集联书法篆刻专集》出版。这个时期潘主兰、刘顺是其中代表人物。潘主兰先生通古文字之学,长于吟咏,其甲骨书法多自作韵语,甚至能作长篇散文。风格上则布白均衡,自然天成,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字距参差有别致,行距疏宕有余韵,笔画瘦硬而不失活泼,书风典雅清新、文气浓郁,为新时代甲骨书法的代表书家。刘顺的甲骨文书法(见图3-7)则时代痕迹更为显见,他有意摆脱甲骨文的外形,透过刀刻的痕迹揣摩设想古人书写的笔趣,透过刀锋看笔锋,努力回归甲骨文的书写情态,强调书法,淡化刀法,不失为一种成功的探索。另外,沙孟海先生以行书笔法作甲骨,笔意纷披而饶具书卷之气;诸乐三先生结字取自甲骨,结体与笔意多存金石碑版气息,与董作宾、叶玉森等的风格大相径庭;沙曼翁先生长于小篆,偶作甲骨则意圆势方,与小篆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年书家中,王友谊写甲骨文线条灵动,刚柔相济,然甲骨文之古朴古雅则未能把握;翟万益以行草笔意作甲骨,笔意苍茫,线条绵连,趣味有矣,而甲骨之刚劲挺拔则大失,值得注意。

图3-7

20世纪90年代,大批甲骨文书法集出版,以及个人书法展的展出,给书法界带来了新鲜的空气。与前辈书家不同的是,当代书家在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和创作手法的灵活性方面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突破。就台湾和大陆的作品而言,台湾书家的作品特别注重传统,书写普遍工稳严谨,深受董作宾雅静秀美书风的影响,安国均、王学勤、董玉京、瞿达三、柯美风等人为其代表。大陆书家则取法较宽,风格多样。师承罗振玉雄浑古朴书风的以范毓周、徐自学、仲贞子等为代表;取法丁辅之刚挺瘦劲风格的以石学鸿、王一羽、王冰石、吴柏军、何昌贵等人为代表;师法简经纶粗放恣肆书风的以秦士蔚、周风池、焦智勤、王小平、胡家持等人为代表。这些新书家群的出现,无疑推动了甲骨文书法水平的进步与提高。

20世纪90年代甲骨文书法越来越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出现了甲骨文书法创作热,书写内容、形式、风格及表现手段都大有改观。他们用诗词、古句、自撰诗为题材,以横批、斗方、扇面等多种表现形式,追求浑厚、险峻、写意的个性,其制作技巧不择手段,打破了单一表现锲刻原貌为正宗的传统观念,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卜辞的神韵。但与各种传统书体相比,甲骨文书法只不过才八十余年的历史,甲骨书家的队伍还比较小,甲骨书法也还有一个取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接受的过程,但作为书法艺术的一个新品种,必将取得自己应有的地位和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1] 郭沫若:《殷契萃编》,27页,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

[2] (清)罗振玉:《集殷墟文字楹帖》,2页,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