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金文书法与鉴赏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亦称钟鼎文,还有青铜文字等别称。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夏代人发现将相对较为柔软的锡和红铜、铅混合在一起冶炼,可以形成一种比较坚固耐用和具有可塑性的物质,就是我们所说的青铜。由于青铜的特性非常适合于铸造各种器具,硬度较高而且铸造出来颜色银白,熠熠放光,显得庄严肃穆、沉着奇异,具有难以名状的美感,所以古人又把青铜器称之为“吉金”“美金”。青铜发明以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告别了生产力极其低下的石器时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青铜时代。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从书法艺术角度讲,其可用的符号资源超过甲骨文字。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对于先秦时期的各诸侯而言,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战争。青铜作为当时最先进的金属冶炼、铸造技术,必然要用于他们认为最为重要的祭祀利器和战争武器上。为了维持长久的富贵和至高无上的地位,迷信鬼神的诸侯和奴隶主一定要把华贵的青铜器奉献给赐福于自己的神灵和祖先,因此一些日常使用的器物渐渐发展成为了祭祀神灵和祖先时所使用的礼器。1946年正式出土的司母戊鼎就是这样一件用于祭祀的礼器。殷周人认为青铜器是非常牢固的,所以他们将永恒的理想寄托于这些青铜器之中。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其内容就可以流传不朽,因此要长期流传的事项必须铸在青铜器上。
以吉金铸造器物(青铜器)而铭文的,相传开始于黄帝,一传始于夏禹。但是从出土器物来看,无考证的吉金铭文皆为商周两代遗物,尤以周代最多。多数青铜器上的铭文是铸就的,偶尔也有用刀直接锲刻而成的。在浇铸类金文中,字体凹陷的叫作阴文,字体凸出的称为阳文,前面所说的甲骨文是以锲刀锲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这种单刀形式的刻法很难体现出卜辞书写时候的笔画形态。但是金文就不一样了,因为青铜器是用泥做范,“范”既是“模”,柔软的泥范能够较为准确地表达出笔画的形态。根据专家研究,金文的浇铸过程是:先照刻铭的地方制作一块凹凸度相同的泥板,由善书者由朱墨打底稿,再用刀刻,等泥板干了以后反印在器物的内范上成为阳文,然后浇铸成阴文。器物上的阳文是直接用骨锥反划在泥范上成为阴文,后浇铸而成的。
金文的早期作品与甲骨文在商代是并存的,殷商时开始盛行。商代一个铜角上铸有“甲父”二字,是迄今最早的青铜器铭文。金文最早产生于商代早期,盘庚迁殷后随着青铜器的铸造,金文的铸造业逐渐兴起,但是此时的铭文多具有甲骨文的结构特点,且铭文简短,一般只有一到两个字,多数在十个字以下,有的只是标记这件器物主人的某个特殊的记号,或者标明用途,而且是铸在一个很隐蔽的位置上。这些文字应该就是甲骨文到金文的过渡文字,以金文的形式存在的甲骨文。随着青铜器的制作日益精细,从商代的后期到西周时期,制作者不断追求装饰效果,铭文篇幅不断的增加,而且图样日益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