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骨文的风格发展
关于甲骨文风格的分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建立在文字实用性之上的甲骨文的艺术形态,与商代文风的兴盛息息相关。因此,可依其文风的差异,将甲骨文的艺术风格分为如下几个时期:
1.雄伟期:自盘庚至武丁,约一百年。受到武丁盛世影响,书法风格宏放雄伟,为甲骨书法之极致。大体而言,起笔多圆,收笔多尖,且曲直相错,富有变化,不论肥瘦,皆极雄劲。现存的龟片以武丁时期的作品最多。武丁时期是商代后期的鼎盛时代。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史称“武丁中兴”。武丁重用傅说、甘盘为大臣,为了扩大其统治的范围,不断对西北的土方、鬼方、羌方和周族用兵,建立了赫赫战功。据《诗经·商颂·玄鸟》描绘,当时“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被四海,四海来假”。频繁的征战和国事,使武丁时期留下了特别多的卜辞。其盛世之风也哺育了这一时期的卜辞风格。其大字雄健宏伟,古拙劲峭,用刀浑厚,体态纵横开合,有剑拔弩张之势。中、小型字体则秀丽端庄,雍容典雅而不失灵巧妙曼。其主要书家有賓、爭、亙、丙、吏、箙、永、韋、專、定、邑、先等人。如《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见图3-1),是殷墟甲骨中早期(武丁时期)的代表作。此件卜辞刻在—块牛胛骨上,骨长32.2厘米,宽19.8厘米。两面刻字,正面刻辞4条,120余字;背面刻辞2条,50余字:总共6条、170余字。字刻完涂朱红色,美观醒目。
图3-1
正面卜辞四条并非一时所刻,字形大小不一,辞文顺序或由左向右,或由右至左,亦不相同。书法笔画挺拔有力,字形虽小。但有一种豪放之气(尤其是左侧4行)。结字严谨,疏密适中。象形字形象性很强,如“车”“马”“月”以及一些叫不上名的动物形象,都很生动传神。而放在抽象化的指事、会意等字中,处理得谐和自然,可见书家的驾驭能力。章法处理上,竖有行而横不成列,有些笔画较多或构造复杂的字多向上、下方向延伸,既保证了行间的—致,也避免了截长续短,失去自然情趣,并为后世修长一路开了先河。书家刀法纯熟老到,刻来得心应手,表现了一种成熟之美。
2.谨饬期:自祖庚至祖甲,约四十年。这时的风尚转向工整秀丽,脱却了武丁时期的雄健昂扬。这个时期的卜人刻字风格转向结构严整、用刀规范一路(见图3-2)。因此,此期的刻辞大都严饬工整、娟雅圆润,颇似后世欧阳询之风,谨饬中蕴含飘逸之骨韵,工稳里益显温厚静穆之神采。主要书家有大、旅、出、即、行、兄、喜、洋、尹、逐、咼、陟、犬等人。这一时期书法谨饬,大抵承袭前期之风,恪守成规,新创极少,与前期雄劲豪放之气相比,已呈现衰势。
图3-2
3.颓靡期:自廪辛至康丁,约十四年。这一时期贞人的刻辞多不署名。从书风上看,此期卜辞既继承了第一期的粗犷风格,又开创了草率急就的写法。人们多认为这一时期趋向颓靡柔弱。故许多卜辞出现文辞颠倒、夺衍的错误,尤以贞人“犾”的作品为严重,偶尔亦有虽潦草而多姿的佳作跃然于龟骨之上(见图3-3)。书家有何、甯、■、彭、犾、绛、教、弔等人。此期是殷代文风凋敝之时,虽然还有不少工整的书体,但篇段的错落参差,已不那么严守规矩,而时见幼稚、错乱,再加上错字连篇,称为颓靡毫不过分。
图3-3
4.劲峭期:自武乙至文武丁,约十七年。文武丁锐意复古,力图恢复武丁时代之雄伟,书法风格转为劲峭有力,呈现中兴气象。这是一个集大成的时代,它融合了前代诸家的风格,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兴旺景象。这时期的字体有大也有小,小的在方寸之中刻有数十个蝇头小字,大字有时竟有一寸见方。其大字奇峭险峻、气势凌厉,一扫前期颓靡之风,文丁之世崇尚复古,故其刀笔瘦挺苍劲、体势洒落自如,风采动人,但仍不及武丁时期那样古朴浑厚,体现了这一时期贞人对峻峭挺劲风格的追求,而这种书体多以分笔见长,刀笔味重,少见圆润用刀,在较纤细的笔画中,带有刚劲的风格(见图3-4)。主要书家有史、車、曆、萬、中等人。
图3-4
5.严整期:自帝乙至帝辛,约八十九年。书法风格趋于严谨,与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长,谨严过之,无颓废之病,亦乏雄劲之姿。这是甲骨文的字体和书法都走向全面成熟的时代,它与第一期的风格有着迥然不同的变化。从总体上讲,刻写的文字趋于定型化,字体刻写得更小了。此期书风大兴复古之风;大字则刀痕淋漓,豪纵奔放,上承武丁遗风,下启西周金文;小字则隽秀严整,一丝不苟,宛如后世之蝇头小楷,刀锋细腻而游刃有余。如《宰丰骨刻辞》(见图3-5)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作品刻在一块犀牛骨上。骨长27.3厘米,宽3.8厘米。呈匕首形,故又称《骨匕刻辞》。骨的一面刻有兽面、虺龙、蝉纹,并锒嵌绿松石,极为精美。另一面刻字两行,记述帝辛(纣王)将猎获的犀牛赏赐宰丰之事。
此刻辞与其他随时卜问用的刻辞明显不同。它笔画丰肥,应是先用毛笔书写,然后按墨迹下刀,且其不会是单刀刻就,应是双刀复刻。因为原书使用了毛笔等工具,笔画的锋芒出入非常明显。整个字形温润俊秀,刻工精细,与背面富丽的图案相适应,而与一般苍劲、严整见长的“甲骨书法”异趣,而与后来的某些金文相近,可谓金文之鼻祖。
综观这五期书风,沃兴华先生在《上古书法图说》中把它概括为奇肆型、劲峭型、雄浑型、委婉型、疏放型五种风格特征。虽各家风格有所不同,有细微的差别,但概括起来,甲骨文的结构特点还是有一致的规律。一是上疏下密。甲骨文以长方字为主,字体下部十分开阔,这种结构通过疏密的对比,使字体不会显得呆板。二是左右均衡。这是保持字体稳健的重要方法。甲骨文有许多字的左右部位是相同的,刻写时都力求大小相等以呈现对称,即使形状各异的字,也尽量使其在重量和空间的位置上大体一致,以达到均衡的效果。三是大小参差。甲骨通篇的字体并不是大小均等的。同一条刻辞中有时大字是小字的几倍,这种大小不等的结构,使字体灵活多变,相互映衬,布局浑然一体。
甲骨文是汉字的最早形态,除了记录占卜内容的功能外,它已经不是单纯扮演记录文字的功能,同时蕴含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表达,已经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了。正如郭沫若在《殷契萃编》中说的:“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凡此非精于其技者绝不能为,技欲其精,则练之需熟,今世用笔墨者犹然,何况用刀骨耶?……足知现存契文,实一代书法。而书之契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1]
图3-5
甲骨文的线条简单纯洁,两端尖锐中间粗重,线质平直简洁,这与其书写工具——刀和受字材料——骨的关系密切。欲运刀便利,笔画宜直,转折之处多方折而少圆转也是这个道理。而甲骨文的结体比较繁复,字形象形的意味浓厚。单字大多左右对称,且是从中间一分为二的绝对对称,此种对称并延伸到章法,甲骨刻辞在章法上也强调对称与平衡,多数甲骨从整幅来看,也非常强调左右的对称。可见当时人们的审美取向就是简单的对称美。对称给人的心理感受是和睦和宁静,其特质是和谐感与秩序感。不难想象当时殷商人对刻在甲骨上的神秘文字的虔诚和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称的神秘文字也让当时的人们有了极大的心理抚慰和生存勇气。
在殷商时代,最有文化的人便是甲骨文的刻写者贞人,他们主持占卜仪式解释占卜结果,同时也是用刀笔记录文字于甲骨之上的人。整个殷商时代,刻写甲骨文的贞人书法家在一百二十人以上。这些殷商时代的书法家们,所处时代不同,艺术风格各异。除了上文按历史时期分类以外,我们也可以按甲骨文书法的风格特征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奇肆型。这类甲骨将刀的特性发挥到极致,刀法恣纵、结体宽阔、气势开张,与金文的肥笔有许多相似,对后来金文书风的形成影响深远。
3.雄浑型。这类文字笔画厚重圆润,结体上为了避免因为线条粗而导致的字间拥挤,将两边的线条向外弯曲,类似于行楷书中的外拓笔法类作品,呈现外张的趋势,整体风格趋向雄浑大气,对后来的篆书书风有一定的影响。
4.委婉型。这类甲骨文书法以结体方折、点画劲峭为特征。这类字线条纤细犹如少女纤弱的手臂,字形婉转流利又像少女窈窕的身躯,结体较长,参差错落,委婉至于极致。
5.疏放型。此类甲骨文笔画细而有力、字体开阔大气,而且字的中心处留白较多,显得格外的疏放,如幽谷箫声,飘渺空灵,余韵无穷。
细而话之,甲骨文的风格非常丰富,上述分类,只是划分出大致的梗概,如再细分,还可以在它们之间分出端正、豪放、苍润、流美等风格,可谓不胜枚举。它们绚丽多姿,如万紫千红的鲜花,装点出中国书法史上一个绚丽多彩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