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幼儿园物质文化建设
第一节 对幼儿园物质文化的认识
幼儿园的物质环境是幼儿园物质文化的物态形式,是园所文化的物质层面,是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幼儿园是为幼儿创设的专门的教育机构。所谓“创设”,就是有意的、有创意的设计和安排。因此,幼儿园中的每一事、每一物、每一景,均蕴含教育者的意图、目的和指向。这种意图、目的和指向的存在,就使幼儿园中的物质环境超越了物质本身,显现出其作为文化的存在价值。所谓“专门”,意味着幼儿园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对物质环境的要求有别于中小学。幼儿园物质环境有自己的特殊性,有了特殊的环境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幼儿园。因此,幼儿园对幼儿的发展特点、学习规律的认识是否到位,对幼儿的真正需要兴趣是否了解,幼儿教育观念是否正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其物质环境的创设和使用来加以判断。[1]
一、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含义
幼儿园的物质环境是体现幼儿园物质文化的载体,指的是幼儿园内物化形态的教育条件,包括幼儿园地理位置、幼儿园建筑、人文景观、自然环境、园所规划布局、室内空间大小与结构、硬件设施设备、材料物质等。幼儿园的物质环境是人们可观察接触到的“有形的东西”,是幼儿园教职工、幼儿生活与活动的物质基础,影响和制约着幼儿园教育的质量。
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包含方方面面,比如从对幼儿园的整体规划与设计,到对照明、色彩、质地、噪声等因素的顾及,对材料的各种方面的考虑,再到对空间的位置结合、大小、高度、密度、功能等各种因素的衡量。
当你迈进一所幼儿园,透过园所的物质材料和环境,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它的办园质量。如果幼儿园也像人一样分内在和外在,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就是一个人的外在,外在的面貌能影响和反映内在的精神。
幼儿园的物质环境会因为经济条件、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具有显著的差异。幼儿园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物质环境进行规划与调整,不能因为欣赏某一园所的物质文化就生搬硬套地模仿和追求。
二、幼儿园物质环境的构成
当提到幼儿园的物质环境时,你的头脑中最先跳出来的是什么?“墙面环境”“班级活动室”“户外操场”“阅读教室”“教师休息室”“门厅”……可能每个人说出来的都不一样,但这些都是构成幼儿园的物质环境的要素之一。可以说,走进幼儿园,在我们目之所及之处,物与物的空间关系都构成了物质环境文化。
幼儿园的物质环境是幼儿和教职工生活和活动的物质基础,服务对象的主体是幼儿和教职工。从构成上,幼儿园的物质环境主要包括以下五种。
(一)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
1.定义
户外活动环境是通过对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的规划设计、游戏配备和材料的提供安排形成的、供幼儿开展户外游戏活动的场地。
2.组成内容
户外活动环境包括集体活动区、大型器械设备区、沙水区、自然种植区、动物饲养区、户外游戏小屋、户外道路、绿地等区域构成。[2]
(二)幼儿园班级环境
1.定义
幼儿园班级环境是幼儿日常进行各种室内活动的场所。
2.组成内容
幼儿班级环境包括活动区、家具设备、玩具和游戏材料、墙面环境、睡眠室(区)、盥洗室(区)等,是为幼儿提供室内游戏、进餐、洗漱、教育活动等日常活动的地方。其中,空间大小、通风情况、采光条件、声音控制、色彩应用、装修维护等,都是活动室内部建筑设计必须充分考虑的。
(三)幼儿园公共环境
1.定义
幼儿园的公共环境包括户外公共环境和室内公共环境两大部分。具有整体设计感的、个性独特的公共环境,可以折射出一所幼儿园的办园特色。有些幼儿园,即使我们还未走进班级,与孩子们实际接触,仅仅是欣赏和体验公共环境,就能对它们形成整体的直觉感受,这就是幼儿园公共环境带给人们的第一印象。
2.组成内容
幼儿园户外公共环境主要包括幼儿园入口、大门、围墙等公共部分。
幼儿园室内公共环境主要包括门厅、走廊及楼梯,是连接幼儿园室内各区域及方面的重要功能空间。
(四)幼儿园教职工的办公环境
1.定义
教职工的办公环境是保障幼儿园工作顺利开展、正常运行的重要部分。
2.组成内容
教职工办公环境包括为幼儿的教育及保健服务的园长办公室、教师办公室、教师休息室、医务保健室、晨检室、会议室等,与外界有功能联系的门卫房,以及为全体师幼提供生活膳食的厨房,等等。
(五)幼儿园形象设计
1.定义
幼儿园形象设计是幼儿园精神文化的典型物化标志,以高度浓缩的具体形象传递出一所幼儿园的办园理念和文化,传递出幼儿园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愿景。幼儿园形象设计适用于幼儿园向外传播和推广办园文化理念和价值观,促进其品牌建设。
2.应用场景
幼儿园形象设计一般被应用于楼体建筑、园服、园徽和幼儿园的印刷品(如信封、信纸等)。
三、幼儿园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2016年最新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更是要求:“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
幼儿园应该为孩子们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合理组织教育内容,提供丰富的玩具和游戏材料,开展适宜的教育活动。幼儿园物质环境既是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也是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场所,对教师的工作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一)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
幼儿园的物质环境主要在幼儿的身体健康、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1.对幼儿身体健康的影响
让幼儿健康成长是幼儿园的首要目标,保证幼儿接触的材料与玩具的安全与卫生是保障幼儿身体健康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之上,幼儿园应创设符合幼儿年龄发展特征的环境,提供有利于幼儿身体活动的设备和器材。
例如,户外游戏活动场地是幼儿锻炼身体和通过运动进行学习的主要场所,场地的利用是否得当,结构布局是否合理,绿地设计是否适度,幼儿的多样性和趣味性需求是否被满足等,都会影响幼儿的活动体验,对其身体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2.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
幼儿通过与物质环境的直接接触对物体进行感知、观察和操作,从而认识物体及物体与自身的关系,并尝试学习解决的方法。因此,物质环境对幼儿的感知、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动手能力的发展都有极大的影响。当然,物质环境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又受物质材料的丰富性、可变性和可操作性的影响,同时还受其他因素,如空间密度和结构等的影响。所以,幼儿园物质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幼儿的认知发展。
研究表明,丰富的物质环境条件能够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一个有丰富物质环境条件的幼儿园,能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感知刺激物。例如,建构区的“积木角”能让幼儿了解物体的形状、用途,以及不同的搭建方式等;设置“自然角”,能使幼儿通过对自然角的观察感知了解自然。不过,物质的丰富程度也应该讲究适宜,有时带有过分刺激性的色彩和过于复杂美观的布置可能会引起幼儿烦躁不安的情绪,以及其他的不适。
3.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幼儿园物质环境作为一门“隐性课程”,对幼儿的社会性有着潜在的、深刻的影响。首先,物质环境的内容及其营造的氛围会对幼儿的行为产生暗示和引导的作用。例如,以讲礼貌友好为主题的墙面装饰能引导幼儿产生积极的社会行为,相应地减少幼儿之间的争执行为,有利于幼儿之间的社会**往。其次,幼儿活动空间的大小和密度会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均发现,幼儿园活动的空间密度高于一定的界限,会使幼儿在自由选择的游戏活动中较多地产生消极的社会性行为。因此,幼儿园在创造环境时,要注意适当的空间密度,避免过分拥挤。当然,每组人数应当足以引起幼儿丰富的交往行为,过多和过少都不利于幼儿积极社会性行为的产生。[3]
在活动面积较大和活动材料丰富的情况下,幼儿表现出的竞争性、侵犯性和破坏性行为都低于活动空间小、活动材料贫乏的情况下产生的类似行为。[4]数量较多的幼儿集中于人均空间不足的地方进行游戏活动时,抢夺玩具、争执吵闹的现象会大幅度提升。有时候教师为了观察和安全维护上的方便,将数量较多的幼儿聚拢在一个区域,引起幼儿之间频繁的冲突,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二)对教师工作态度和工作表现的影响
幼儿园除了是幼儿生活与学习的场所,同时也是教师工作的环境。教师在园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组织幼儿在园的生活,支持和引导幼儿的学习活动,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在园生活和学习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工作态度和能力有关。
园长应该重视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教师只有在舒适的环境中工作,才能感受到自身的职业得到了尊重,才能以良好的工作情绪和状态对待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幼儿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因此,一个有利于教师学习与发展的环境,才有可能成为有利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