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幼儿园文化的功能
教师和幼儿从早晨入园那一刻起,就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幼儿园文化的氛围之中。文化是更深层地为组织成员所共享的基本假设和信念。它无意识地发生作用,并以一种被人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方式规定着组织对自身及其环境的认识。当这种文化不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时候,就会成为组织发展的障碍。相反,适宜园所发展的文化具有能够整合、积聚和倍增其他物质资源、精神、知识以及人力资源的作用,具有重要的“资本”作用。同时,对于幼儿而言,幼儿园文化是幼儿在园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对他们的发展具有日常教育活动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具体而言,幼儿园文化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一、导向功能
幼儿园文化肩负着帮助全体成员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价值观的重任。幼儿园作为一个教育场所,其反映的文化应该是社会文化中的“一方净土”。幼儿园文化应该是对社会消极文化的剔除,对积极文化的摄取,即对社会文化“扬弃”后精华的沉淀。在一所充满阳光和关爱的幼儿园中,教师和幼儿必然会受到积极文化的感染,自觉地摒弃和抵制社会消极文化的侵蚀。教师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也会逐步提高,成为社会人的典范。
二、规范功能
以园规、园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方式表现出来的幼儿园文化,一方面起着教育和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其中的制度章法和集体舆论也会成为强大的心理制约力量。
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通过教师的人格和学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社会主流文化的熏陶和感召,更在受幼儿园文化的影响下所建立起的一日常规、行为准则和精神文化中,被塑造为品格健全、品德良好、能够适应集体生活的个体。
对于教师而言,优秀的校园文化能产生巨大的规范约束的功能,这种约束功能表现为“硬”约束和“软”约束两种形态。“硬”约束功能主要是通过既定的制度文化建设,硬性强制幼儿园教师的行为。但是,我们更要强调的是“软”约束。通过创设良好的精神氛围,建设和谐优美的物质环境,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等,可对教师潜移默化地产生教育作用,软性地规范他们的行为,使其受到启发和感染,产生一种完善自我的内驱力,进而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等。
三、凝聚功能
幼儿园文化作为幼儿园成员共同具有的思想作风、价值观念与行为态度等,可以使幼儿园成员在心理上和感情上产生凝聚力。良好的幼儿园文化环境能使人身处幼儿园,心中常感温暖。如果教师之间、师幼之间和幼儿之间能够团结友爱、互相鼓励、互相关怀,这种氛围无疑会使人心情舒畅,催人向上。即使走出幼儿园,教师和幼儿也会以作为这所学校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并自觉维护园所的声誉。这种凝聚力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使师生甚至家长共同为幼儿园的发展而努力,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四、激励功能
良好的组织文化可以激发组织成员形成集体荣誉感,产生对集体的期望和精神上的归属需要,从而增强主体意识,发挥组织对个人的影响和激励作用,以促使成员积极努力地为组织目标而奋斗。墨子见染丝,感慨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4]墨子的“染丝说”揭示了一个道理:人性不是先天所成,而是下什么色的染缸就成什么颜色的丝。同样地,有什么样的文化氛围中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人。当教师和教职工被弥漫在园所的积极进取的氛围所感召,就会自觉地遵守幼儿园文化的要求,趋向于集体的价值认同,在依照集体价值观行事的过程中,获得荣辱感和自尊感的满足。
总之,教师和幼儿都是优秀园所文化的最大的受益者。在优秀的幼儿园文化中,他们会拥有更好的学习资源、发展机会和空间以及良好的心理氛围,幼儿园将成为令人愉快的学习、生活与工作场所。当教师之间能够开放地交流,真诚地批评与鼓励对方,教师就能够更加坦然地面对自己的不足,并通过彼此的互助与合作寻求改进的方案;当园长能够时刻为教师提供支持,鼓励教师创新,并为教师的大胆尝试和个人提高创造机会与条件,教师会更加热爱和投入自己的工作,并在工作的过程中获得自身的成长;当教师以平等的尊重的姿态面对幼儿,接受和认可幼儿的不同个性与创造性,幼儿将拥有更强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以及不断追求进步与创造的动力;当幼儿园内部始终弥漫着浓厚的研究氛围,这里的人们就能够更善于反思自己的观念与行为,更容易发现问题,更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寻求改进。
优秀的幼儿园文化就等于卓越的品牌,优秀的幼儿园文化会为园所的发展注入无穷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