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认识幼儿园文化
第一节 幼儿园文化的含义和构成
一、幼儿园文化的含义
“文化”一词源于古拉丁文,本意是对自然界植物和动物的“耕作”“栽培”“饲养”。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物质文化可称为“硬文化”,精神文化可称为“软文化”。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礼仪制度、组织机构、行为方式等。每一个组织都有自己特殊的环境条件和历史传统,也就有着自己独特的哲学信仰、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于是,每种组织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组织文化。[1]
一般认为,幼儿园文化是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积淀,是全园教师和幼儿大多数成员奉行和遵守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准则,以及体现幼儿园价值观念的环境风貌的总和。文化是幼儿园的灵魂,它像是看不见的绳线,牵引着幼儿园的各项建设和发展。
二、幼儿园文化的构成
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对学校文化做了具体细致的划分。主流的划分有三种:一是将学校文化分为主流文化、校园文化、班级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二是将学校文化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是将学校文化分为表层的实体文化、中间层的制度文化和内层的观念文化。
本书吸纳和借鉴上述关于学校文化划分方式的第二种思路,将幼儿园文化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一)幼儿园的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组织成员创造的各种物质产品和物质设施,是组织文化最表层、最外显的内容。幼儿园物质文化是幼儿园全体组织成员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各种物质设施的总和,是幼儿园文化的物化形态。
幼儿园的物质环境,一方面具有物质的特性,另一方面也构成了幼儿园的“硬文化”,既是幼儿园组织文化的“外壳”,又是幼儿园组织文化“内核”的物质载体,体现着一定的价值目标、审美意向。例如,幼儿园在地理位置的选取、绿化、净化、美化等方面是否注意为教师和幼儿营造舒适的自然环境等,幼儿园是否注意用一些幼儿教育名人的雕塑和事迹激发幼儿园教职工树立职业理想、形成职业价值观等。
(二)幼儿园的行为文化
单纯的、偶尔出现的行为并不能代表文化,大部分成员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才构成了文化的重要内容。幼儿园行为文化是幼儿园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幼儿园的教师和幼儿所形成的共同的行为习惯、共同的活动文化。它是幼儿园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幼儿园精神、价值观的折射。例如,幼儿园教职工对家长的服务是否周到,幼儿园上下级之间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各个部门是否全力合作,也包括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教职工的在职学习行为是否合乎要求等。
幼儿园的行为文化是幼儿园文化一个重要内容。有研究者认为,幼儿园行为文化与幼儿园文化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幼儿园的行为文化水平显著提升,幼儿园文化水平也会随之显著提升。如果行为文化没有形成,那么幼儿园文化的改进将是短暂与缓慢的。有的学者甚至将行为文化等同于精神文化,认为行为文化就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教师和幼儿园共同的、特有的价值观和行为总则的总和。我们应该看到,幼儿园的精神文化只能来自幼儿园长期以来的实践活动。因为管理者所倡导精神文化并不一定被幼儿园的组织成员所认同和内化,所以真正的幼儿园文化源于幼儿园全体成员的行为文化。
(三)幼儿园的制度文化
幼儿园的制度一般指的是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幼儿园的各项规章、条例、公约、园规、教学常规、保育措施、工作手册、岗位职责等。但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幼儿园的制度既包括国家颁布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规章,也包括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的各类章程、规则、指示、要求等。
幼儿园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幼儿园组织管理的理念和幼儿园管理的方式。例如,重视科层制、精细化管理的幼儿园,在管理组织设置和幼儿园制度制定上往往反映出幼儿园领导的意志;而重视人本化管理的幼儿园,其组织机构的设置和制度内容处处体现出为组织成员服务的意识。
幼儿园的制度与幼儿园文化融合之后便形成了幼儿园制度文化,这种制度文化直接把幼儿园组织文化外化为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从而形成一种其他幼儿园无法模仿的幼儿园核心价值观。[2]
(四)幼儿园的精神文化
幼儿园文化的精神层就是精神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幼儿园在长期办园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有别于其他园的价值观念,以及承载这些价值观念的行为模式。
有专家认为,幼儿园文化的核心是理念和愿景,不同的理念和愿景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和追求。办学理念和愿景一旦确定,幼儿园的文化基调也就基本形成了。因此,精神文化是幼儿园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幼儿园文化最核心、最深层、最隐蔽的表现形式。它是幼儿园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组织成员认同和内化的精神成果,表现为幼儿园的园风、教职工的思维方式等。
幼儿园价值观是幼儿园组织成员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尊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是大部分组织成员对于幼儿园存在意义的判断。幼儿园精神是为谋求幼儿园的发展而精心培育,并与幼儿园个性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幼儿园主导意识。它主要体现在幼儿园所倡导的办园理想、办园目标、办园特色、园风中,通常都以富有哲理、简洁而有想象力的文字语言的形式被表达出来。
需要注意的是,幼儿园所倡导的价值观、幼儿园精神并非就是幼儿园组织成员实际的精神文化。例如,年轻的新教师对幼儿园的精神文化需要有一个认同的过程,只有经过教师内化的价值观和幼儿园精神,才能真正转化为幼儿园实实在在的精神文化。
三、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之间的关系
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从外到内的分布形成了幼儿园文化的结构。它们密不可分,相互作用(见图1-1)。
图1-1 物质、行为、制度、精神文化之间的关系
可以说,物质文化、行为文化是幼儿园的“外表”,制度文化是“骨架”,精神文化是“灵魂”。[3]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具有“外显性、物化性、操作性”等特点,建设速度比较快,成效也会比较明显。而精神文化具有“人文性、内在性、积淀性”等特性,建设需要的时间更长。因此,一所幼儿园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稳定的、有特色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不同程度上受到制度文化的制约,制度文化又依附于幼儿园的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则以物化事物、规章制度、习惯化行为等形式隐含于文化中的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
目前,我国的幼儿园文化建设不乏结构失衡的现象。很多幼儿园虽然制度相对比较完善,物质环境宜人,但是人文内涵缺失。因此,在建设和优化幼儿园文化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关注物质层、行为层等显性的内容,而且要深入精神层面,并从幼儿园精神文化的核心组织成员的价值观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