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与家长沟通的策略

一、面对面,提高家园沟通的实效性

(一)全园性的家长会

园长、园领导在新生入园的学期初可组织召开全园性家长会,把家长当作幼儿园的一员,将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园所文化向家长详细介绍和解读,推动幼儿入园后的家园共育工作。另外,在幼儿园的政策等发生调整变化时也可采取全园家长会的形式,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案例6 假期合班

又快到假期了,我无意间听到两个家长的对话。一个说:“听说假期里小一班和小二班就要合班了,如果教师征求意见时,咱们可都不能同意啊!”另一个附和道:“合班了,老师照顾得过来吗?再说了,别的班的老师,能对咱的孩子好吗?还真担心!”家长对合班表现出的焦虑和担忧引起了我的重视。

为了缓解家长的焦虑,我们首先通过短信平台、博客、晚上离园时的沟通、班级视频等方式,向家长宣传幼儿园合班对幼儿发展的益处。我们在给家长的“温馨提示”中写道“合班能够促进孩子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让小孩子通过模仿榜样、认识新朋友、感受新环境提升适应能力,让大孩子增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自律意识,合班将给孩子们带来很多平时得不到的锻炼机会。请您跟我们一起鼓励孩子,为孩子创造同伴学习的机会吧!您将会看到一个懂得合作、更具社会适应能力的孩子”。

家长会上,我真诚地与大家沟通:“作为园长,一要为孩子们着想,二要为家长着想,三还要为教师们着想。教师们为了孩子们的进步,都在不断付出努力。相信我们的家长也都看在眼里,让教师们利用假期调整一下,也是为了开学后工作得更加出色!”家长们都被我的真情感动,夸奖着本班的每位教师。最后,家长们一致同意幼儿园合班轮休的决定。

合班一周过去了,我看到家长们的态度大为改观,因为他们看到了孩子的可喜变化,看到了合班的教育价值。记得东东的妈妈告诉我,东东认识了中三班的丽丽,他们住在同一个小区,晚上两个孩子还会通电话。小宝的妈妈在博客中留言:“从视频中看到自己的孩子会主动给弟弟妹妹们穿衣服,像个小老师,太让她感动了!现在小宝在家连自己的被子都会叠得整整齐齐,让妈妈好惊讶!”楠楠爸爸原来反对合班的呼声最高,现在特别倡导合班。他在博客中留言说:“我儿子认识了很多新朋友,还特自信地告诉我,开学后他就是幼儿园最大的哥哥了!”

有的时候,我们总是抱怨家长不信任我们,家长的要求很过分。其实,幼儿园和家长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是站在一起的,都是为了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只要幼儿园的工作到位,家长就会理解并支持我们。

园长所做的决策要考虑幼儿、教师和家长三方面的因素,在沟通中要能从多角度全方位地诠释事物,并能引导身边的人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

(二)个别家长的直接回应

虽然园长不会一一去做日常家长工作,但应通过多种途径对各班的家长情况有所了解。针对一些比较特殊的家长建议或意见,园长可以直接与其进行沟通。

案例7 意外伤害发生后

当时我正在巡班,还没回到办公室就听到嘈杂的声音,怎么回事?好像听见大班苗苗妈妈的嚷嚷声。前两天户外活动时,苗苗自己不小心摔了一跤,下巴缝了五针,肯定是她家人一起来找我理论这事。我把他们迎进办公室,有苗苗全家人,还有他们请来的一个律师。

看到这个阵势,我也是单刀直入,直奔主题。“我知道你们今天来找我,是为了前两天苗苗受伤的事吧?正好律师也在这儿,请谈谈你们的想法吧!”孩子妈妈先打开了话匣子:“孩子的奶奶把苗苗带大,一听说孩子受伤,心脏病犯了。”苗苗爸爸补充道:“爷爷都犯高血压了!”妈妈显然有些激动:“姥姥、姥爷又不在北京,我们又要照顾苗苗,还要照顾老人。”爸爸又说:“孩子受罪不算,我们还得请假,这个月的奖金算是泡汤了!”孩子的姑姑说:“本来还指望我侄女当飞行员呢,以后看来是不行了。”他们七嘴八舌,我只有在一旁认真听着,笑脸陪着,好话说着,让他们先发泄一下焦虑和怨气。

等他们安静下来,我首先对他们说了很多安慰的话,然后对他们说:“幼儿园已经安排了保健医生照顾苗苗的饮食,还安排了班里的教师去家里陪陪孩子,给她讲讲故事,帮助孩子稳定情绪,让她尽可能开心一些。孩子因受伤而发生的全部医疗费用幼儿园都承担,您看您还有什么要求?”

我的话音未落,苗苗妈妈就迫不及待地问:“后期的赔偿问题你们幼儿园是怎么考虑的?”之前我已经预料到家长会提出赔偿的问题,见到有律师在场,我就直截了当地答道:“正好律师在这儿,如果您觉得需要赔偿,可以问问咱们请的这位律师,通过法律的途径才能解决吧!如果需要取证,我们会配合的。”

后来,苗苗的家人放弃了索要赔偿的想法,听班里的教师说,他们为教师们对苗苗的悉心照顾而感动,他们也咨询过律师,最后还是决定不打官司了。

当孩子出现的意外伤害时,园长必须冷静应对,只要我们真诚地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一定能得到家长的理解,所有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作为园长,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当家长提出索赔等其他教师无法处理的问题时,园长要能够主动站出来理智处理。

(三)入园前的面谈

入园前和家长进行有主题、有目的的面谈是十分必要的,通过与家长的交流能够了解家长选择幼儿园的原因,家长的教育理念,家长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等,有助于教师了解家长及幼儿生活背景。在与家长面谈中可以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教育理念、管理理念,这种近距离的直接沟通为家长入园后的家园合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案例8 走进家庭,走近孩子

俗话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才会使我们每个人都能放松自如,让老师走下“神坛”,走进家庭,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而本次“走进家庭,走近孩子”活动,就给我带来了从未有过的感受。在家访的时候,面对的是家长和幼儿,要让家长感受到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和重视。这对幼儿是一种激励,对家长也是一个触动。教师、家长、幼儿三者共处一室,促膝谈心,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也形成了家园共同教育的合力。

我们来到鑫鑫家里,宝贝的父母受宠若惊,因为她是今年才插班到我们班的,所以有必要了解一下她的情况。我们向他们介绍了班级的一些情况和事项,也让刚进我们中六班这个大家庭的小朋友和爸爸妈妈更加熟悉我们的工作。面对面促膝畅谈,家长对我们的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与鼓励,也对我们的工作表示了肯定和表扬。

家长对老师的到来热心招待,他们觉得很温暖,也非常兴奋。这样也可以让小朋友知道自己在老师心中的分量,老师总是在默默注视和关心着自己。这次家访使小朋友和家长都觉得老师非常亲切,有些幼儿看到老师可能会以为老师是去家里跟父母告状的,所以有点畏惧,可事实上却不是的。获得“赞赏”是每一个人都想要得到的,我也不例外,但幼儿获得“赞赏”的愿望比成人会强烈。在幼儿园中,我们看到的可能是有些调皮的小朋友哪里不好、这里不乖,但是我们必须想尽办法寻找其闪光点,然后把他们的闪光点告诉家长,与家长共同探讨可以帮助幼儿进步的方法,改正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激发幼儿积极上进的热情,树立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家园互动共同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总而言之,家访为老师和家长架起了一座“心”的桥梁,不仅可以达到沟通家长、教育幼儿的目的,而且完善了教育工作中的不足。老师面对的是很多个幼儿,而对家长来说只有自己的孩子,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寄予厚望,这也给我们老师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会多和家长沟通,相互合作,相互信任,共同教育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借助载体,丰富家园沟通的情感性

(一)隐性沟通

1.环境沟通

园长了解到的家长问题、困难、疑惑等可以通过环境进行沟通。如将家长的教育困惑以案例分析形式在园门口的电子屏上进行展示,或在园内书角投放有针对性的报纸、杂志,巧妙引导家长进行阅读,共同讨论热点问题,帮助家长解决困惑。

2.入园登记

入园登记是教师在沟通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留存幼儿及家长的资料有助于教师、园长了解幼儿及其家庭情况,以便日后针对不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入园登记不仅帮我们收集到有关孩子的第一手资料,还帮教师了解到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有利于及时调整教师的教育策略。最重要的是,通过这项工作,家长与班里的教师建立起了良好沟通的氛围。

案例9 新生入园登记

幼儿园都很重视幼儿的入园登记工作,它不仅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孩子的基本信息和家长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了解孩子的身体状况,特别是那些有先天疾病史的孩子,如先天心脏病、癫痫、过敏等,这样幼儿园才能根据孩子的特殊需要给予适当的照顾。如果发生紧急病情时,教师才能及时处理以免延误治疗。

这项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并不容易。一方面,家长担心如实告知孩子的疾病史后,幼儿园会拒绝接收孩子入园,所以会有意隐瞒;另一方面,教师有时意识不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将填写入园登记当成走过场。

我们幼儿园大班有一个从外地转来的小朋友,入园时家长没有如实告知教师孩子患有先天性癫痫,教师也没有特别注意调查和了解孩子的疾病史。一天午饭后,孩子突然犯病,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班里的教师顿时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幸好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到孩子患病的情况后,保健医生妥善地进行了处理,才避免了意外的发生。

针对这种状况,我们要求在家长填写入园登记表时,至少要有三位教师在场,一名招生教师,一名保健医生,一名班级教师。当家长填写登记表时,教师要给予详细指导,特别是保健医生要向家长解释如实告知孩子疾病史的重要性,打消家长的顾虑。我经常会跟教师和家长讲一个事例,有个幼儿园,因为孩子在入园登记时家长没有如实告知孩子的病情,导致一个有先天心脏病的孩子,在幼儿园发病时,因为教师不了解情况,没有来得及处理而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这个极端的案例,让家长和教师迅速理解了入园登记工作的重要性。

虽然万事开头难,但为了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健康、快乐、和谐的成长环境,创建家园之间沟通与合作的桥梁,让我们从入园登记开始做起吧!

作为园长要树立教师对入园登记工作的重视,指导教师做好入园登记工作,让入园登记成为家园有效沟通的起点。

(三)传递沟通

1.教师与家长的直接沟通

园长虽然不能与每一个家长进行沟通,但可以指导老师与班中家长进行沟通。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技能是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同时需要在“传帮带”过程中逐渐积累和总结。一个园做家长工作的风格与园长的领导有直接的关系。园长可指导教师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要求教师具备正确的沟通心态。第一,保持乐意接受批评的心态;第二,坚持教育的信心;第三,与家长保持“共同为孩子”的合作心态;第四,接纳家长,因为他是爱孩子的。

2.开设园长信箱进行书信沟通

园长信箱可以采用传统的书写方式,也可以采用电子邮件方式。园长信箱的设置增强了园所建设的透明度,让家长多一种通道来了解幼儿园,最重要的是让家长感受到地位和机会的均等。

(四)与家长沟通的多种渠道

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渠道多种多样,每一种沟通渠道都有它独特的形式与功能,对传递信息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教师根据自己的沟通需求,选择适宜家长接受的沟通渠道,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沟通的积极效果。

家长工作的内容涵盖与幼儿相关的方方面面,只有具有针对性的家长工作才能切实达到解决家长困惑,传递育儿知识和教育方法,传递园所文化和教育理念的目的。但由于家长的文化水平,接受水平、教育观念以及对幼儿的期待值、关注点各不相同,所以家长工作不能采取单一的方式,要根据沟通的内容采取适宜的方式。

第一,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半日活动等多种途径,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生活及发展情况,主动听取家长对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建立教师与家长联系制度。教师应根据每个幼儿及其家长的实际需要,采取适当的形式与家长沟通,共同研究教育幼儿的策略。

第三,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丰富扩展教育内容。让家长了解本班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主动参与班级的教育活动。

第四,通过咨询、讲座、研讨、交谈、亲子活动、记录幼儿成长档案及网络互动等方式,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优化家庭教育水平。鼓励家长相互学习,经常交流育儿经验。

《纲要》通过以上四条内容向我们明确了家长工作的内容。教师在日常开展家长工作时应该在理解家长工作意义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