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与家长沟通的原则
导入 园长电话公开了
我经常会接到一些家长打来的电话,向我咨询育儿方面的问题。一位园长朋友好奇地问我:“家长怎么直接给你打电话啊!有问题直接打班里老师或主任的不就行了吗,这么点小事还要问你啊!”我随口一句:“我的电话是公开的。”朋友就更是不解了,作为园长,每天园里的事情就很多,要花去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怎么还有时间去处理家长的事情啊!我笑而不语。
在“园长电话公开”之初,有的家长是抱怀疑态度的,认为园长的电话怎么会公开呢?有些好奇心比较强的家长便试探着拨通了电话,当听到我的声音后,对方很诧异地对我说:“园长,这真是您的电话啊!”原来,很多地方都是通过公开园长电话来作秀,而实际上公开的并非园长的个人电话,有的甚至都打不通,我遇到过很多次这样的情况。在决定公开我的电话之前,我就想我一定要热情地对待家长,如果家长有事情找我,一定要尽力帮他们解决。我的电话公开一段时间之后,家长对电话的真实性已经没有任何怀疑,他们对我们这么真诚的服务都表示非常满意。家长们也很体谅我的工作,如果不是遇到特殊情况,很少在我下班时间给我打电话。每次通电话,家长都特别真诚,向我请教一些育儿方面的知识,反映自己对幼儿园的期望和意见等。这些电话让我更好地了解家长的需要,了解孩子的需要,了解幼儿园存在的问题以及我们改进的方向,对幼儿园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最让我感动的是每年教师节,我的电话一整天都有短信提醒。在这些短信中,有的是家长的祝福,有的是孩子的祝福。读着这些短信,我眼前会浮现出孩子们那稚气未脱的脸,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家长带着期待和信任选择了幼儿园,幼儿园应该与家长合作共同为孩子的发展而努力。园长电话的公开,获得了家长的肯定与信赖,架起了家长与幼儿园真诚沟通的桥梁。教师是直接与家长沟通的群体,教师在直接与家长进行沟通时应该注意什么?把握哪些原则呢?
一、开放性原则
家长沟通的开放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与家长沟通方式是开放的;其二,沟通范围是开放的;其三,沟通内容是开放的。沟通方式的开放性是保证与家长顺利沟通的基础,包括家长会、家访、面谈、书面沟通、环境沟通、网络沟通等。沟通范围的开放性旨在引导幼儿园园长及全体人员重视每一位服务者、每一位家长(包括在园幼儿和不在园幼儿的家长)。注意倾听每位家长的心声,每一位关注幼儿园的人的心声。沟通内容的开放性是建立在幼儿园的一切行为决策是从幼儿发展角度出发的基础上,有了这样的出发点,在与家长进行沟通时任何沟通的话题都是透明的,也能最大限度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案例4 快乐大本营
“让我们进去玩一会儿吧,玩一会儿我们就出来。”每天都有很多孩子被幼儿园里的大型玩具吸引,想来我们幼儿园玩。我们幼儿园所在的小区,住户多数都是搬迁农民。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民也住到了城里,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适应城市的生活。城市化让他们远离了农田和大自然,而他们却难以完全融入城市的文化。这些人们失去农田,没有正式的工作,他们过着城市与农村二者兼有的生活。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愿意把孩子送到幼儿园,而是像以前一样散养在家里,让孩子自己玩耍。人们也还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农村的生活习惯,比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孩子们失去了在大自然中玩耍的机会,但是家长又没有给他们提供另一个可以替代的游戏环境。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幼儿园的大型玩具对这些孩子就有着无限的吸引力。看到这些孩子渴望的眼神,我陷入了沉思,难道我们的幼儿园就只是为幼儿园里的孩子服务吗?我们能将这些没有入园的孩子拒之门外吗?
幼儿园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要有服务大众的意识。为了让这些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感受我们幼儿园的文化,我们决定利用周末的时间,将幼儿园向小区幼儿开放。幼儿园向社区开放后,每到周末,幼儿园就特别热闹。我们幼儿园在建成时有一个游泳池,投入了很多资金,由于游泳池里的水要定期更换、消毒,幼儿园没有后续的维护资金,这个游泳池一直闲置着。如果砸掉又很可惜,还要花费大量的资金重新建设。于是,我想到在这个游泳池里养些金鱼,周末的时候让家长带孩子来捞鱼。另外,我们在家长休息的地方摆放了宣传栏,孩子们可以尽情地游戏,家长们可以在这里交流讨论育儿经验。幼儿园一时间成了社区孩子和家长的“快乐大本营”。
园长的理念决定着幼儿园的工作方向,只有园长重视家长工作,才能引领教师开展好家长工作。
二、首问负责制原则
家长是幼儿园服务对象之一,全体教职工都有为其服务的义务。当家长询问一些问题时教职工应给予回应,并主动与家长沟通,帮助家长解决疑惑,当第一个接待者不能解答其问题时应寻找园中其他人员协助。首问负责制体现了对家长的尊重。某幼儿园对外口碑很好,很多家长与幼儿趋之若鹜,但一个家长在幼儿入园后给出的评价却是“服务质量不怎么样!”并说:“有好几次家长在问老师如‘今天宝宝大便了吗,午睡怎么样’这样的生活问题时,老师都回答:‘今天我不在,刚回来,不知道。’”家长对此很不满意,并责怪老师对家长的问题不负责任,没有给予家长幼儿在园情况的知情权。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应对家长的任何合理问题和困惑负责,把握首问负责的原则。一个幼儿园的服务质量应渗透在点滴细节中。
三、筛选性原则
幼儿园规模不同,家长人数不同,但家长群体的特点基本相同。不论家长数量多少,对一个园的园长来说要做好家长工作不能单靠一己之力,需要全园一起努力。那么哪些家长是需要教师进行沟通的,哪些是需要保教主任进行沟通的,哪些又需要园长进行沟通,这一群体级别间的匹配就需要进行筛选斟酌。其中可采取注意——识别——回应的流程。首先由班长、教师注意观察每班家长的情况,然后识别家长的问题,经过分析决定由不同级别与家长沟通并回应。这里的回应应该是基于对家长观察分析后主动的回应,家长工作的主动性可以提升家园合作的顺畅程度。
四、客观性原则
要与家长坦诚交流,反映幼儿情况时一定要做到信息准确、实事求是,不能掺杂个人的感情色彩。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帮助幼儿家长客观、全面地了解幼儿,认识幼儿问题。客观性是家园沟通的基本前提。
五、针对性原则
沟通一定要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急待解决而又较容易解决的。只有教师和幼儿家长就幼儿问题形成共识,并一步步由易到难地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才是有针对性和易产生实效的。眉毛胡子一把抓,把所有的问题一下子全部抛给家长,只会让家长对老师失望,更对自己的孩子失去信心。
六、全面性原则
老师在与家长沟通幼儿情况时一定要做到一分为二,全面公正,还要注意语言的表达方式,要把幼儿的优点讲足、讲透,缺点讲得适时、适度,以增强家长对孩子的信心。如果老师在交流时把着眼点全落在了幼儿的缺点上,不仅会使幼儿家长产生反感,还会使他们对幼儿园和老师失去信心,难以达成共识,削减教育合力。
七、发展性原则
幼儿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是幼儿成长中的正常现象,我们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这一问题。老师和家长应该首先对此达成共识。为此,沟通必须基于对幼儿的信心与期望上,这是避免把交流变成“告状”的关键所在。老师要把自己对幼儿的信心与期望带给家长,同时更要让家长把这份信心与期望传达给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和家长对自己的信心和希望。这样,不仅会给幼儿带来改正缺点、弥补不足的勇气和力量,还会让幼儿提高自信心。
八、深入性原则
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不仅应让家长了解幼儿现有问题,同时要结合幼儿的长远发展给予相应的教育建议。沟通中应体现教师的专业性,抓准问题、深入分析问题,从观念认识上改变家长,使幼儿得到家园一致的教育。
案例5 望远镜和显微镜
每年9月都是幼儿园最热闹的时候,因为有很多新入托的孩子,他们从家里来到幼儿园,环境的改变让他们感到焦虑,哭声此起彼伏。这一幕,每一位教师都不陌生,每一位家长也都为此担心不已。每到这时,教师和家长都感觉到压力很大。教师们每天都忙着想各种办法让孩子们安静下来,而家长每天早上看着哭成泪人的孩子,非常心疼,一整天心思都在孩子身上。
一天下午,我们正在开教研会,保安给我打电话,说有位家长在门口,坚持要见我。我走到门口,热情地跟她打招呼,请她去班里看看孩子,但是她告诉我她已经看过了。我很纳闷,家长刚进来,怎么看过孩子了呢?我把这位家长请到了办公室,请她说说有什么事情。她是一个刚入托的孩子的奶奶,每天早上送孩子来幼儿园的时候,孩子都哭得歇斯底里,拉着她不肯放手。每当这时候,奶奶就特别伤心,但是为了孩子好,不得不把要流出来的眼泪憋回去,看着教师把孩子抱进班里。老人家带孩子习惯了,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后,她整天就想着孩子在干什么?有没有哭?老师喜欢不喜欢我们家的孩子?后来,她干脆就买了一架望远镜,放在家里的阳台上。而且,她几乎每天都给孩子穿一双显眼的红色的鞋子,这样孩子在幼儿园的一举一动她都能看在眼里。刚才,她在望远镜里看到宝宝在活动室里摔倒了,可是老师没有及时上去把孩子扶起来。老人家非常着急,不知道孩子摔得疼不疼,也不知道为什么教师不去扶自己家的宝宝,想着是不是老师不喜欢我们家的孩子呀?老人说着说着,眼泪都快流下来了,她说:“我知道您很忙,但是我真心疼孩子,看不得他受一点委屈,特别担心老师对孩子不好。”我非常理解这位家长的心情,我告诉老人家,教师们是受过专业培养的,她们会像家长一样爱孩子,但是教师的爱是理智的爱。教师看到孩子摔倒了,没有哭,知道孩子没有摔疼,希望孩子自己站起来,自己战胜挫折。
听完我的解释,老人家高高兴兴地回家了。看着她的背影,我在想还有多少位家长拿着望远镜看着我们幼儿园呀?幼儿园该如何与家长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我利用开会的时间,与中层领导班子一起讨论了这个问题。大家一致认为,我们与家长沟通的还不够,不仅要让家长了解幼儿分离焦虑的原因,而且要跟家长分享减轻幼儿分离焦虑的策略。我们只有拿起“显微镜”审视自己的工作,家长才会渐渐放下手中的“望远镜”。
作为园长,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不仅要能发现教师工作中的闪光点,还要能发现家长的需求与教师做法之间的落差,及时地帮助家长转换思想或帮助教师完善工作。